【最新】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2.4全球气候变化同步练习新人教版必修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07712360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4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2.4全球气候变化同步练习新人教版必修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最新】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2.4全球气候变化同步练习新人教版必修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最新】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2.4全球气候变化同步练习新人教版必修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最新】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2.4全球气候变化同步练习新人教版必修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最新】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2.4全球气候变化同步练习新人教版必修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2.4全球气候变化同步练习新人教版必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2.4全球气候变化同步练习新人教版必修(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版地理精品学习资料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课后篇巩固提升学业水平引导读全球气候的长期演变图,完成第12题。1.全球气候变化状况的基本特点是()A.全球气温逐渐升高B.降水量总的趋势在增加C.冷暖干湿交替D.气候变化周期长短一致2.图中时段()A.气候由暖湿转为干冷B.冰川面积减小C.雪线高度不变D.海平面在上升解析 第1题,从图示看出全球气候变化的基本特点是冷暖干湿交替。第2题,图中时段,气候由暖湿转为干冷。答案 1.C2.A读全球气温变暖示意图,完成第34题。3.对控制全球气温变暖应负首要责任的国家是发达国家,对此发达国家应该()A.减免发展中国家债务B.减缓工业化进程C.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D

2、.多使用化石燃料4.与人类控制其发展相比,人类继续任其发展产生的后果可能是()A.台湾岛的面积可能减小B.冰川面积增加C.青藏高原紫外线增多D.喜马拉雅山脉雪线下降解析 第3题,发达国家排放的温室气体量占比重大,对此发达国家应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免发展中国家债务不能缓解全球变暖;全球气候变暖需要在发展中解决,不应减缓工业化进程;多使用化石燃料,排放温室气体会更多。第4题,与人类控制其发展相比,人类继续任其发展产生的后果可能是海平面上升,台湾岛的面积可能减小;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冰川面积减少;全球变暖的原因是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多,青藏高原紫外线的变化与氟氯烃化合物的排放量有关;全球气候变暖

3、,喜马拉雅山脉雪线上升。答案 3.C4.A科学家对气候变暖可能的影响进行推测,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第56题。5.下列对策可以缓解气候变暖的是()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大面积植树造林发展技术,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开发新能源,改善能源结构A.B.C.D.6.全球气候变化会对粮食生产产生较大影响,其主要原因是()A.作物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B.旱涝灾害减少C.某些物种灭绝D.土壤肥力下降解析 第5题,气候变暖主要是由温室气体所致,要缓解气候变暖,即减少温室气体,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可以消耗温室气体。第6题,注意题干中“对粮食生产产生较大影响”,物种灭绝与粮食生产关系不大,全球变暖对土壤肥力影响不大,

4、全球变暖会使旱涝灾害加剧。答案 5.D6.A7.读材料和漫画,完成下列各题。材料纯净的海滩、一望无垠的海水、温暖的阳光,马尔代夫一直被人们视为度假天堂。但你能想象,这样美丽的地方要在2100年彻底变成一片汪洋吗?事实上,如果人类再不控制碳排放,改善与自然的关系,这样的悲剧就会上演。面临被淹没命运的国家不止马尔代夫一个。如果人类不重视全球变暖问题,它们的消失或许只是时间问题。温室效应惹的祸(1)根据全球变暖的成因与危害之间的关系,写出下图中各字母所表示的内容。a,b,c,d。(2)澳大利亚研究人员测量发现,按近20多年二氧化碳排放平均速度,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应增加29.95%,但实际只增加了0.

5、03%,简述其原因,并据此提出可以减缓全球变暖趋势的措施。解析 燃烧矿物燃料和毁林是导致大气中CO2增多的主要原因。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的原因主要是冰川融化和海水热膨胀。植树造林,增加对大气中CO2的吸收量,是减缓全球变暖的措施之一。答案 (1)毁林燃烧矿物燃料冰川融化沿海低地被淹(2)原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消耗掉大气中的一部分二氧化碳。措施: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能力素养拓展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地球在距今约22亿年到1万年间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里经历了三次冰期,分别为震旦纪冰期、石炭二叠纪冰期和第四纪冰期。冰期之间为间冰期。读图,完成第12题。1.研究资料表明,地球上的气候()A.一直处于

6、变暖状态B.一直处于变冷状态C.一直呈波浪式发展,冷暖相互交替D.气温呈明显的波动上升现象2.有关冰期与间冰期的叙述,正确的是()A.冰期雪线下降B.间冰期海面降低C.冰期全球自然带向两极方向移动D.间冰期物种锐减解析 第1题,地球上的气候总的来说自古至今一直呈波浪式发展,冷暖相互交替。第2题,冰期温度低,间冰期温度高,故冰期时雪线会降低,A项正确;冰期时全球自然带由于温度降低会向低纬度方向推移,C项错误;间冰期时由于温度高,海平面上升,物种不一定减少,故B、D两项错误。答案 1.C2.A明清时期长江下游地区双季稻种植每况愈下,播种面积也大为减少。下图为历史时期中国东部冬半年气温距平及平均气温

7、变化曲线。据此完成第34题。3.历史时期中国东部冬半年气温变化特点是()A.持续上升B.波动上升C.波动下降D.暖、冷期交替4.导致明清时期长江下游水稻播种面积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战乱使农业设施遭到破坏B.气候处于寒冷期,气温偏低C.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停滞不前D.人口减少,农业劳动力不足解析 第3题,读图可知,历史时期中国东部冬半年气温处于暖期和冷期波动变化中,暖、冷期交替出现。第4题,读图可知,明清时期气候处于一个寒冷时期,气温偏低,热量不足,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影响较大。答案 3.D4.B读全球主要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含量变化表,完成第56题。气体项目二氧化碳甲烷氟氯烃一氧化二氮单位10

8、-410-610-1210-12工业化前2800.802.881990年3531.727643.10年增加率/%0.50.90.40.255.上述气体的共同性质是()A.能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可见光B.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紫外线C.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D.能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6.近百年来,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有()燃烧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放出大量二氧化碳人类大量消费能源,加热了近地面的大气过度砍伐森林,削弱了绿色植物吸收固定二氧化碳的能力,增加了二氧化碳浓度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增加了大气热量A.B.C.D.解析 表格中的气体均为温室气体,其共同性质为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

9、使气温升高。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二氧化碳的增加,一是燃烧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放出大量二氧化碳;二是大量砍伐森林,削弱了绿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答案 5.C6.C7.三江源地区是指长江、黄河和澜沧江源头地区,被誉为“中华水塔”,平均海拔在3 500米以上。下图表示三江源地区19502010年年平均气温变化。根据图示信息判断,三江源地区可能出现的变化是()A.河湖流量增加,洪涝多发B.农作物播种时间推迟C.降水增加,水土流失加剧D.蒸发加剧,草地退化解析 图示信息显示该地区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说明气候变暖,因此农作物播种时间将提前,蒸发加剧,会导致土壤水分减少,草地退化,但不会出现洪涝多

10、发、水土流失加剧的状况。答案 D8.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对气候变化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读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从材料中可知,我国能源结构从2010年后将开始转变为以水电为主B.对减少CO2排放量作用最大的是有序地开发水电C.我国应重点发展以天然气为燃料的火电建设D.我国应重点推进生物质能源的发展,以减少CO2的排放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保护生态基础上有序地开发水电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亿吨,是各种方案中作用最大的。答案 B9.(研究性学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漫画“动物的对话”。材料二2018年3月24日20:3021:30,由世界自

11、然基金会(WFF)发起的“地球一小时”活动再次展开,主题为“开启我的60+生活”。该宣传旨在鼓励个人、企业和政府都来关注环境问题并付诸行动。材料三18701990年全球气温变化图和19002100年预测海平面变化图。(1)材料一中漫画所反映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产生上述环境问题的人为原因有哪些?(2)世界自然基金会(WFF)为什么发起“地球一小时”环保活动?(3)请把材料三中预测海平面上升情况的序号填入下表相应的空格中。能源供应配合比例转为偏向低碳燃料和天然气,提高能源利用率能源供应和需求状况不变21世纪前半叶转换使用可再生能源和核能21世纪后半叶转换使用可再生能源和核能解析 第(1)题,漫画“动物的对话”表达的主题是全球变暖。第(2)题,解决全球变暖问题,必须加强国际合作。第(3)题,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的大量使用将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答案 (1)全球变暖。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森林破坏。(2)全球变暖对全球生态、社会经济及人类健康造成很大影响;全球变暖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必须加强国际合作。(3)自上而下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