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一年级上册介绍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07709257 上传时间:2022-11-1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8.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介绍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介绍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介绍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介绍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介绍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介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一年级上册介绍(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准备课(一)教材内容数一数比多少(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1数一数。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并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数数的资源非常丰富。安排一个校园场景,有非常丰富的数数资源,包括数量在1-10的各种事物,每个数量的事物都不止一种。在教材中我们给出人物数量是20,以便老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充分地观察、充分地数。对数数方法进行指导。组织学生数一数身边的事物。给出了110十个数字,了解学生认数字情况数字什么时候出示可以灵活把握。把握好教学要求。全面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地学会数数的方法。对110十个数字,只是了解不是正式教学。不要求学生全部认识110各

2、数。注意结合教学,渗透思想品德教育。2. “比多少”通过一一对应比较两组事物的多少,使学生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事物的多少。由童话故事引出学习内容。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小猪帮小兔盖房子”童话故事,以此为背景引出学习内容。提供了丰富的比较素材。如“一张石桌”“三个苹果”“四根萝卜”“四个小凳”“两条跳出水面张望的小鱼”等等,教材提出“图中还可以比什么?”提示老师可以利用这些东西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充分地感知“同样多”“多”“少”的含义,掌握比较的方法。比较的两种事物,尽量能够建立起合理的对应关系。练习中安排了不同形式的习题。第二单元位置(一)教材

3、内容“上下”“前后”“左右”。(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三对方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所接触,“上下”“前后”的方位儿童基本上已建立起来了(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6岁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所以我们先认识,并且把它们安排在一个例题中(去掉了原来专门教学前后的例2,在例1中加入了“前后”的认识);而左右相对于前两对方位难一些,所以后认识,并且专门安排一个例题进行教学。1. 上下、前后。结合情境和活动认识。教材以一座大桥为背景,有2层加上水面共3层,每层都有交通工具,这些交通工具都有上下、前后位置关系,教材通过先示范如何用上下、前后来描述两种交通工具的位置,再让学生自己选两种交通工具像这样进

4、行描述,以进一步明确上下方位。接着通过“做一做”的活动和练习进一步巩固“上下”“前后”方位概念。让学生充分地说。例题、第4题,每两层物体的位置都有上、下关系,例题、第2题每两辆车,每两个人的位置都有前后关系,因此,可说的内容很多。让学生充分地说,既能调动积极性,又给他们大量的练习机会。描述的语言不要过分单调、机械。可以像教材示范的那样说“谁在谁的上(下)面”“谁在谁的前(后)面”,也可以说“谁的上(下)面是什么”“谁的前(后)面是什么”。要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说法来描述,通过语言的灵活促进思维的灵活。感受位置关系是相对的。可以把对两种事物相关描述对照起来,如汽车在火车的上面,火车在汽车的下面;语文

5、书在数学书的上面,数学书在语文书的下面等,进行比较,让学生从中体会位置关系是相对的。2.左右。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和规律认识:认识左右手-感知身体的左右-以自身为中心。儿童辨别“左、右”有自己的认知特点和规律。有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判断左、右的根据是身体的左、右两半,后来有人证明在左、右分化中起绝对优势作用的不是身体,而是手。也就是说,儿童建立左、右的过程是:先将左、右同自己的左、右手建立起联系,然后再与自己身体的两边对应起来,最后以自身为标准来进行判断。教材教学左、右概念时,就是按这样的顺序来编排的。让老师背对着学生,学生模仿老师举右手,再让学生想一想左、右两只手的习惯性分工,将左、右与自己的左、

6、右手对应起来,再通过“做一做”第1题,初步感知身体的左、右。再通过练习二的第1题,让学生以自身为中心确定物体的位置,逐步建立左、右的概念。不涉及左右的相对性。去掉了,一方面是因为有一定的难度(儿童一般在7岁左右,不仅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而且也能以别人为标准辨别左右)。另一方面主要是这方面的原因,教学中老是纠缠以谁为标准。将左右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车辆、行人靠右行、少先队员敬礼用右手等。加深对左右的认识。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 “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分为两段:1-5的认识和加减法、6-10的认识和加减法。这两段在编排上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

7、点。相同点是:数的认识都是从数的基数、序数含义,写法,数的顺序,数的大小的比较,数的组成等各个方面进行。不同点是:计算的编排方式不同,“15的认识和加、减法”是认数与计算分开编排,先集中认识15各数,再教学加、减法;“6-10的认识和加减法”是认数和计算穿插编排。计算穿插在认数(6、7;8、9;10)的各段中,每段在认数之后都有相应的加减计算。(一)教学内容分为三段:15各数的认识;加、减法的初步认识;0的认识和加减法。(三)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115各数的认识。集中编排,从数概念的不同方面:基数、数的顺序,书写,大小比较,序数、数的组成等几个方面进行认识。充分感受基数含义。具体-抽象-具体基数

8、含义:主要是通过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回到具体的方式,让学生体会1-5各数的基数含义。认读数在体会基数的含义过程中完成。对基数含义的理解还包括认读数。包括两个方面:一认识数字,会读、知道怎么念。二看数字能知道每一个数字所表达的数量含义是什么。这两方面的任务,应该在体会基数的含义过程中完成。数的顺序。理解为什么是这样的顺序由于学生很早就记住了数词的顺序,只要他能认得这些阿拉伯数字(把这些数词和相应的阿拉伯数字对应起来),知道它们的顺序并不困难。现在我们不仅要让他们知道这些数的顺序,还要让他们理解为什么是这样的顺序。15的写法。重视书写、分散难点。由于15的认识是集中编排,因此受教材编排方式的影响

9、,15的写法也集中在了一起。但这里并不是要求集中教学15的写法。实际教学时,老师们要重视书写,但可以根据本班的具体情况灵活处理,把写数分散进行。比多少。从数量的比较过渡到数的大小的比较“比较大小”要完成两个层次的抽象,一个是比较数量的多少,一个是比较数的大小。前面在准备课中我们主要是比较具体事物数量的多少,这里教学比较数的大小。引出“”“”“”表示数的大小关系。增加“”“”“”“”的写法教学。第几(序数)序数和基数对比编排虽然研究表明,经过适当教育,5岁左右的儿童能够理解基数和序数的含义。但实际教学中仍然有些学生分不清基数序数,为此修订将序数和基数对比编排,同时习题中也加强对比练习,以使学生更

10、好地理解基数和序数的含义。教材从“排队买票”情境引入,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区分几个和第几,感受数不仅可以表示数量也可以表示顺序。分与合(数的组成)。分两步教学:先通过把4棵向日葵放到两个筐里的不同情况,帮学生认识4以内数的组成;然后再通过把5根玉米放在两个食盒里,让学生探索的组成。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主要内容:加、减法的含义和15的加减法。加、减法的含义。突出了加减法的含义加法的含义就是“把两个数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计算”,减法的含义就是“从一个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求还剩多少,用减法计算”,加减法的含义比较抽象,对刚入学的一年级儿童来说是理解还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教材都借助情境图或操作,通过动态

11、演示“合并”“去掉”的过程,来帮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含义。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含义,这次修订更加突出了加减法的含义。首先把情境图换了。如加法原来放纸鹤的情境,1+2=3的素材很丰富,但合并的过程不是很突出,所以换成了小丑合气球的情境,小丑把3个气球和1个气球合在一起,合并的过程非常突出;除此之处,还增加了体现这一过程的点子图,点子图既能表示合并,又能更好地体现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另外在“做一做” 和练习中,还安排了看图说算式表示的加、减法含义和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加减法算式的含义的练习,让学生在反复的说和表示“合并”“去掉”的经历中,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加法、减法的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

12、,学生主要有三种方式:点数,接着数或倒着数,利用数的组成。教材呈现了这三种不同思维水平的算法,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水平积极主动地进行计算,同时也提示老师要尊重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开始教学时,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计算,随着教学的进行慢慢可以引导学生按照数的组成进行计算。3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0的认识从没有可以用0表示、0可以表示起点等角度认识0。教学主要是从没有可以用0表示,0可以表示起点等角度来帮助学生认识0的含义的:用小猴逐次吃桃子的情境图教学没有可以用0来表示;出示直尺图,教学生活中0还表示起点,并通过直尺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数的顺序。通过提问“你在哪儿还见过0”,让学生结合生

13、活实例体会0的不同含义。0的的加减法根据没有可以用0表示的含义来计算。根据没有可以用0表示来计算:教材用3只小鸟从鸟窝里飞走了的情境图,教学得数是0的减法的意义;通过两片荷叶上的青蛙图教学有关0的加法。在讲有关0的减法时,让学生独立思考。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一)教学内容初步认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直观认识,感受特征,能够辨认和区别。(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教学认识四种立体图形:从实际生活引入,出示了学生熟悉的一些实物,让他们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分成四类,引出四种立体图形,分别进行认识。最后让学生说一说身边哪些物体与上面这些形状相同,巩固几种立体图形的

14、表象。在初步认识了四种立体图形后,“做一做”安排了两个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立体图形的特征。这种活动素材,老师们可以利用,也可以加以改造,如有老师把它改造成摸实物-猜形状的活动。总之应该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立体图形的特征,以便建立清晰的表象。例2,立体图形的拼组,通过让学生用所学的立体图形进行拼组活动,初步体会各种立体图形的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进一步体会所学立体图形的特征,另一方面以后的学习积累一些感性经验。第五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一)教学内容这部分教材除了610的认识和加减法,还有混合运算(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二)教材说明与教学建议1.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数的认识(6、7-8、9-10)。基数。具体-抽象-具体,增加用点子图表示数。和1-5的认识一样,三段认数都是让学生经历从具体-抽象-具体的过程,来体会自然数的基数含义的。但有所不同的是,在抽象出数之前,增加了用点子图表示数,更概括了。6、7:实物-点子-数-实物。8、9:点子-数-实物。让学生直接用点子表示图中实物的数量。10:点子图-数-实物。充分体会基数含义。教学中可以利用教材给出的线索,让学生充分经历数的抽象过程,体会数的含义。数的顺序。计数器动态说明相邻两个数(新学的数和相邻的前一个数)的关系,为直尺整体呈现数的顺序说明理由。大小比较。借助点子图比较数的大小1-5借助具体实物的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