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岁时习俗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07698608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州岁时习俗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福州岁时习俗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福州岁时习俗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福州岁时习俗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福州岁时习俗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州岁时习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州岁时习俗(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福州岁时习俗1.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日,古称履端、元旦,今谓春节,福州人叫“做年”,是一年中最隆 重、节日气氛最浓的民间节日。黎明时分,各家敞开大门,焚香鸣炮,喜迎新年。这个节俗 传统禁忌甚多,说第一句话,做第一件事,都讲究好彩头,希冀一年之平安。新年伊始,逢 人第一句都要说“恭喜”、“发财”、“平安”等吉利话,对方也报以相应的好话。当日不扫地、 不打水、不挑担、不劈柴、不洗衣、不洗澡、不理发、不说不吉利的话。全家起床后,便穿 新衣服,或穿质地最好的衣着。早餐,有的吃太平面(线面、鸡肉、鸭蛋,取福州话谐音,如” 鸡”音似”系,羁”,”鸭蛋”似”压乱”),以祝太平、长寿;有的吃年糕(红糖粿)

2、,以祝年年高升; 有的老人吃素,祈求合家子孙一年平安。初一,小辈要向长辈拜年,长辈则给以压岁钱或糖 果、桔子。初一不出远门,初二、初三人们可以访亲拜友,互贺新年。正如清人吴继筠在福 州岁时竹枝词中说的:“簇新衣服趋人前,礼数谦谦喜连连;路上相逢共作揖,发财恭喜 贺新年。”这便是古时福州台江新年的景观。有出嫁女儿的人家,要办春酒,邀女儿、女婿 及外孙回娘家饮宴团聚。水上船家(疍民)的妇女,头戴红花,蓝衫青裤,布底青鞋,结伴登 岸,挨家串门,用福州话唱诗贺年:“姑嫂双双贺新年,红红伞灯挂厅前;好夈(斎)好粿送 奴去,金字牌板企(站立之意)门前。”“旧年过了又新年,生意兴隆赚大钱;恭喜发财平安过,

3、送奴夈(斎)粿过门前。”这叫“讨夈(斎)诗”,又是贺年词,贺年讨夈(斎)以示吉祥。春节期间, 福州台江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火树银花,欢声笑语,到处呈现一派节日气氛。初四清晨, 家家户户,焚香“接神”,迎接灶君回銮视事。闽俗诸节最重要做年,节庆时间从正月初一开 始,到初三止,有的延续到初九玉皇诞,甚至延续到元宵节。福州台江历史上是著名的商埠, 旧时春节人与人相遇第一句贺年词便是“恭喜发财”,答语则是“齐发”。 5 c$ ! Q* i- . K7 r; o2. 元宵正月十五是上元灯节,也称元宵。上元节相对于七月十五中元节、十月十五下元节而言。 元宵节灯会在福州台江已有1270 多年历史,相传是沿道

4、教陈规,正月十五为道教天官大帝 圣诞,民间以灯会庆贺。年画“天官赐福图”也是对天官大帝的信仰。另一种说法是正月十五 为满月,“一年明月打头圆”,合家团圆,普天同庆。宋代福州元宵灯节沿旧例放假3 天,城 内主要官府衙门和各大佛寺均张灯节结彩。东西衙外的同衢大道(今东街口至鼓楼前),比 屋联檐挂大灯,谯门(今鼓楼前)驾设一座巍峨的“彩山”上有棚台,集优伶(演员)在台上 演唱。清代福州自十一上灯至拗九节,时间长达20 天,为全国所少有。城内南后街、台江 南台中亭街(今步行街)的灯市十分热闹。已婚的青年妇女,娘家按例要为其送灯,谓之“添 丁”。市郊农村的龙灯、打狮在灯节中都要入城献艺,南门兜、东街口、

5、鼓楼前成为舞狮的 表演场地。福州元宵花灯,始于汉代,至宋代被列为京都灯节的上品。武林旧事记述入 京的福州花灯采“纯用白玉,晃耀夺目,如清冰玉壶,爽澈心目。”福州的桔灯、菜头灯、莲 花灯等,形态别致,色泽鲜艳,独具福州乡土生活气息,引人注目。据王应山闽大记载: 福州“沿门悬灯,通宵游赏,谓之灯市。”这一习俗,也始自宋代。其时家家户户,张灯悬门, 十里灯街,红光辉映。州县官吏,每逢元宵,倡导大闹花灯,官民同乐”。北宋元丰年间(1078 1085年),刘瑾当福州太守,为了观赏花灯,下令挨家挨户捐灯十盏。郎官巷诗人陈烈,愤 然在鼓楼挂上一盏诗灯:“富家一盏灯,太仓一粒粟;贫家一盏灯,父子相对哭。风流太

6、守 知不知?犹恨笙歌无妙曲。”从此,官府不再强令百姓捐灯。历代灯会时间也有变化:唐宋 多为正月十四至十八日;元代朝廷不提倡大规模灯会;明代为十三至二十二日;清代为十三 至十七日。民国后则无定规。福州元宵不仅灯市辉煌,还有摆设鳌山,供人玩赏的。“春灯 绝胜百花芳,元夕纷华盛福唐;银烛烧空排丽景,鳌山耸处现祥光。”此诗描绘昔日闽都灯 市和鳌山的盛景。元宵城门开禁,鳌山向外,郊外人家入城观赏,人山人海,热闹非常。从 春节至元宵前夕,福州民间一向有送灯习俗。对出嫁之女,娘家例必送灯,“灯”与“丁”谐音, 取添丁之意。第一年送“观音送子”灯,第二年如未生育,则送“天赐麟儿”灯、“孩子坐盆”灯, 第三、四

7、年如再未生养,便送“桔”灯,寓为“焦急”之意。生育后可送“状元骑马”灯、“天赐 麒麟”灯等,直送到外甥 16 周岁为止。民间有首童谣:“正月元宵灯,外婆爱外甥(外孙), 送来红红桔子灯,吉利又添丁。”反映了外婆爱外孙的舔犊之情。杨庆琛榕城之夕.竹枝词 云:“天赐麟儿绘彩缯,新娘房子霞光增,宵深欲把金钗卸,又报娘家来送灯。”此诗描绘当 时送灯的盛况。元宵闹花灯自初七开始,昔日福州南后街与南台台江汛专售纸制各种花灯。 挑的有八角灯、球灯、西瓜灯;扛的有关刀灯、龙抢珠灯,后来还有飞机灯、战舰灯等;地 上走的有猴骑绵羊灯、牧童骑牛灯、状元骑马灯;堂上挂的有宫灯、走马灯等。当时有首诗 云:“华灯成市将元

8、夕,色色精工费剪裁,几种寄供新岁玩,清光四壁照衔杯。”描出了福州 灯市的盛况。元宵之夜,有的乡镇街道游灯上街时,结合迎神赛会。迎神队伍中,多随有舞 龙灯、高跷、舞狮、地下坪、陆地行舟等民间文艺活动。有的居家百姓见迎神过境,便举灯 放炮,祈求合家平安。如今,送灯的习俗仍在一些老年人中流行。8 ! E J5 q U M& I: q3. 拗九农历正月二十九,是福州特有的“拗九节”。用糯米和红糖,再加上花生、桂圆、红枣、 荸荠、红豆、胡桃、芝麻等配料煮成“拗九粥”举家当早餐。已嫁的女儿要送“拗九粥”回娘家 孝敬父母,祝愿平安过“九”关。这个风俗的起源来自“目连救母”传说,目连的母亲凶悍,得 罪乡邻,死

9、后被关在地狱挨饿。目连给母亲送饭,也被小鬼偷吃了,唯有一天送了一碗颜色 拗黑的稀饭,杂以荸荠、花生、红枣、桂圆、红糖等原料与糯米混合,煮成甜粥,盛上碗后, 再洒一把黑芝麻送去给母亲,看守狱卒见这稀饭黑乎乎的,问道:“这是什么”目连随口答道: “这是拗垢粥。 ”(福州话“九”与“垢”谐音)看守信以为真,认为这粥很脏,不敢吃。因此, “拗 九粥”才得以送到目连母亲的手中。这天正好是正月廿九,目连的母亲这年也正好二十九岁, 闽俗中,正月分“三九”,正月初九称为“上九”,十九称为“中九”,廿九称为“后九”,所以这 粥便叫“后九粥”。小鬼怕脏不吃,目莲之母才能得以进食。这天正是正月二十九,这粥就叫 “拗

10、九粥”。因而“拗九节”又称“后九节”、“孝顺节”。这天清早,家家户户都用糯米、红糖, 再加上花生、红枣、荸荠、芝麻、桂圆等原料,煮成甜粥,称为“拗九粥”,用来祭祖或馈赠 亲友。已出嫁的女儿,也必定要送一碗“拗九粥”,有的还要加上太平面、蛋、猪蹄等,送回 娘家,孝敬父母。此外,凡是岁数逢九的人,如九岁、十九岁、二十九岁(称“明九”), 或是九的倍数,如十八岁、二十七岁、三十六岁(称“暗九”),也要像过生日一样,吃一 碗“太平面”,以求平安、健康。4. 清明祭祖扫墓是全国比较普遍的民俗,而用菠菠粿、光饼来祭祀祖先并互赠亲友,则是福州 特有的风俗。菠菠果又名清明果,是用田埂上长的菠菠草的液汁渗入米粉

11、桨,揉成果皮,用 它来包裹枣泥或豆沙、萝卜丝、八果等制成。旧时,小康以上的家庭均备有雕刻精致的印模, 印制菠菠粿,上面还刻有氏族堂号。清明,是福州民间的一个重要节日。每年春分过后 15 天,便是清明节。清明节日或前后,家家户户去郊外踏青,上山祭祖扫墓。扫墓又叫压纸, 即为坟地锄草,在坟头压上钱纸,以示此墓有后人祭扫。如带供品亦极简单,光饼、豆腐、 面点和菠菠粿,也叫清明粿,是福州特有的清明节供品,是用菠菠菜(生长于南方田埂的一 种野菜,可食,味甘,性凉,捣烂压成汁呈青绿色)压榨成汁,渗入米浆内揉成粿皮,以枣 泥、豆沙、萝卜丝等为馅捏制而成的。清明节前后,福州饮食店均有制售。富豪之家多有自 行制

12、造,但他们不用手工造型,而用木制的印模,内刻有氏族堂号,印制出的菠菠粿格外美 观,并作为馈赠礼品分给亲朋好友。扫墓归来,要折一松枝或柳条,插在家门口,表明本户 已为祖先祭墓了。5. 端午福州人称端午为五日节或五月节,家宴必在中午,称“端午”。餐席上必吃花生粽、雄黄 酒、荷叶包、米粉肉,小孩要穿新衣、穿红肚兜、洗菖蒲汤。端午节从初一开始,家家大扫 除,悬蒲插艾于门前,用以驱邪消毒。端午节吃粽子、荷包,饮雄黄酒,燃雄黄炮。孩子穿 新衣、挂香袋、缚红肚兜,口鼻涂雄黄,据说能免生疮疹,驱逐蛇蝎。用过节餐后,各家携 小孩到福州西湖、南台万寿桥、闽江两岸观看龙舟竞渡。舟有的彩绘为鱼,有的彩绘为虾, 都是水

13、族标志。初一至初五均有划龙舟,惟初五午后开展竞赛,争夺锦标,观者如潮。福州 的龙舟竞渡来源于“钓白龙”,与凭吊屈原有别。所谓的钓白龙,传说西汉时期闽越王余善率 众反汉,事前在福州城南临江筑台钓白龙(即今钓龙台),争取百姓支持。当时余善让人用木 头雕成白龙,浮在南台江上,让沿江各部落的健儿驾船夺取,谁夺到谁就胜利。后世发展为 一年一度的龙舟竞赛,从五月初一到初五,参赛龙舟中不少是以龙头、白蛇、青蛙等作为舟 首标志。6. 七夕七月七日相传为牛郎织女相会之期,闽俗多在庭院中设香案,青年妇女拜织女星,乞讨 灵巧的双手,祈望能织出美丽的锦缎来。乞求时,以“七”做为“巧”的象征。陈列的瓜果七盘, 茶盅七个

14、,银针七根,绣花丝线七条,在月光下比赛“引七线,穿七针”,谁穿的准、穿的快, 谁就能得到“巧”。七夕“分豆结缘”是福州特有的风俗,把煮熟的豆分给亲邻,成为广泛性的 街巷邻里和睦友好的活动。宋梁克家三山志载: “彩楼乞巧知多少直至更阑漏欲终。 ” 这种习俗多是官府、富豪之家的小姐为之。民间则搞分豆结缘活动。家家户户煮蚕豆互相馈 赠,啃豆谈天,消除前愆,促使家人和顺、亲友情深、邻里和睦。孩童学着分豆结缘,交指 和好,童趣盎然。7. 中元农历七月十五,福州人称为“七月半”,原出佛教的礼俗“孟兰盆节”。“孟兰盆”是施舍给 饿鬼食物的盛器,所以中元节又称“鬼节”。福州还有一个与中元节相关的风俗,就是做“

15、半 段”。各乡村都有固定时间轮流做“半段”,设宴款待亲友,把社交礼仪和祭祖活动结合起来。 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做半段。中元节,整个七月每一天均可活动。传说,目连 为减轻其母罪孽,于是日邀十方僧众做盂兰会,以普渡超生其母。中元节日,家家举行家祭 活动。除一般供品外,还须焚烧纸衣,供给祖先鬼魂在阴间享用。中元节正值农村早稻收割 后不久,人们利用农闲时间祭田地、庆丰收。因此,福州郊县仍然保留着“七月半”做“半段” 的习俗(意谓一年已过半段),但在时间上各村不一,往往是这村做完那村做,各村轮流着进 行。做“半段”时,家家都要宴请许多亲朋好友。有的村庄邀请剧团演戏或讲评话、伬唱等活 动,以示

16、丰收喜悦。8. 中秋又有“团圆节”之称。福州中秋节俗对“圆”的意义特别重视,请月用圆几,宴月用圆桌, 点塔用灯笼,进香用香球,用的唤的都是圆的,圆满是福州人的理想。福州的中秋节,有互 赠月饼的风俗。还有头一次做外祖父母的人,中秋节前照例要买一座泥塔(或陶塔)连同月 饼、鲤鱼饼,以及泥人泥兽等送到女儿家给外作“喜食”,叫做送塔。福州南后街是塔市最集 中的地方。排塔自农历八月十三开始,每家厅堂都搭梯层木架,最高一层陈列宝塔一座或三 座,下排三宝如来、罗汉、观音、弥勒、金刚等佛教偶像,以及道教的八仙、寿星、东方朔 等陈列品,两旁点缀着古董、玩物、“禾秧盆景”,为佳节增添热闹气氛。中秋节吃月饼的由 来,有一种说法是:元朝末年,蒙古贵族统治者为了巩固其统治,不准民间使用铁制的刀具, 规定十家合用一把菜刀,统治者无恶不作,百姓恨之入骨。高邮张士诚暗中串联,在月饼里 夹一起义的小字条,到中秋之夜,家家掰开月饼,看见传单,纷纷夺取菜刀,举行反抗元朝 统治者的起义。从此,人们每到中秋节,就要吃月饼,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