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三单元测试卷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07655424 上传时间:2024-01-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三单元测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三单元测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三单元测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三单元测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三单元测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三单元测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三单元测试卷(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第三单元测试卷姓名: 得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45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词语的注音、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2分)A、 归省( xn) 撺掇(cun )缥缈 弥散B、 不惮( dn ) 行辈( hn )皎洁 赏心悦目C 、 凫水( f ) 潺潺(chn )家眷 怠慢D 、 绮户( y ) 阖家( h )迫不急待 佞臣2请各用一个成语替换下面语段中加横线的部分,使语言更精练。(共4分)生活就像一条千回百折的小溪,需要我们有无论经受多少挫折都决不退缩的勇气。生活又像一位公正的法官,他不会宽恕那些蹉跎岁月的“玩看”者。如果没有脚踏实地的跋涉,一切幻想都是非常空虚不切实际的。生

2、活中有酸甜苦辣,也有喜悦、恼怒、悲哀、快乐。我们要踏着青春的脚步,快快追赶,追赶属于自己的生活,做一个勇敢的不断向前奋进的开拓者,争得青春无悔!_ _ _ _ 3文学常识回答。(共4分)(1)社戏的整理是 ,原名 ,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2)端午日的整理是 ,他的代表作有小说 、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等。4请根据具体情境,按照要求分别拟出让人们关闭手机的告示。(共4分) (1)发言者台上讲,手机下面响。很好的会场气氛,被此起彼伏的手机铃声破坏了。(要求:运用某种修辞方法委婉地表达) (2)在加油站和燃气库,手机信号会引起火灾和爆炸,使灾难从天而降。(要求:表达既要委婉,又要有警示效果) 5下

3、面语段中有两个病句,请把它们用横线标出来,并修改。(6分) 刚升入中学,由于不太适应,我学习上遇到了一些困难。通过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使我很快进步了,学习起来感到很轻松。现在,我无时无刻都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修改:(1) (2) 6按原文默写。(共5分) (1)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 ,使我的心也沉静, 然而又 ,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 (2)四面湖山归眼底, 。(3)十五夜望月中用他人对月相思来暗写自己的相思之情的句子是:“ , 。” 7在下面的括号中写出古诗描写的我国传统节日的名称,在横线上按要求写出古诗句。(6分)(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

4、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 (2)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3)请你写出一首反映重阳节或清明节的古诗: 8特定的民俗文化内涵,是一种特殊意义的文化资源,成为一种民族文化象征与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力量。下面是有关民俗文化的内容,请加以探究。(共14分)(1)贴年画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右面是著名的杨柳青年画作品“连年有余”,请你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一下画面的内容(4分)(2)对联是中国特有的民俗文化形式,为了继承和发扬它,在元宵节,老师出了一道上联,有奖征答下联。(2分)上联:玉宇无尘千顷碧; 下联:_ _。(3)近几年中,圣诞节、愚人节等“洋”节日

5、走入了我们的生活。同学们对这些“洋”节日有怎样的看法呢?请根据下表显示的调查结果,回答后面的问题。(共8分 节日认同程度调查情况统计表节日项目认可度快乐度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春节高高中高中低圣诞节低中高低中高请简要概括青年人对中国传统节日和“洋”节日的认同情况。(不超过25个字)(4分)你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请谈谈你看法。(4分)二、现代文阅读 (共29分) (一)精读课内鲁迅社戏的节选文字,完成912题。(共12分)“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我抬头看时,是六一公公棹着小船,卖了豆回来了,船肚里还有剩下的一堆豆。 “是的。

6、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双喜说。 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于是对我说,“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我点一点头,说道,“好。” “豆可中吃呢?” 我又点一点头,说道,“很好。” 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他于是打着楫子过去了。 待到母亲叫我回去吃晚饭的时候,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罗汉豆,就是六一公公送给母亲和我吃的。听说他还对母亲极口夸奖我,说“小小年纪便有见识,

7、将来一定要中状元。姑奶奶,你的福气是可以写包票的了。”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9.给节选文字起一个小标题: (2分)10.第二段有关双喜的语言描写包含哪三层意思?(3分)11.六一公公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4分)12.整理在结尾说“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整理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3分)(二)阅读课外短文,完成1317题。(共17分) 不该丢掉的东西 马德都在等车。 他到报亭买了一份当地的晚报,又重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报纸厚厚的一叠,60版

8、。他想,把这份报纸从头到尾看完,也该检票了吧。 他的对面,是几个蓬头垢面的民工,可能正要返乡,地上堆着几个特大号的尼龙袋子,袋子里,臃肿地装着些东西。他们当中,有一个女人,一个孩子,也一样蓬头垢面地蹲坐在那里。这些农民工们,他叹了一口气,想离他们远一些,他四下里看了看,整个候车室都满满当当的,已经没有剩余的座位了。他们说话的声音很大,姿势也很张扬。他接了一个电话,对面吵嚷的声音几乎让他听不到电话里的声音。他几次都想发作,转念一想,和几个农民工讲道理,有什么必要呢。打完电话后,他继续看他的报纸。倒是那几个人,在一阵说笑过后,逐渐平静了下来。 过了一会儿,那孩子好像饿了。一个大约是孩子父亲的男人从

9、尼龙口袋里拽出一个碗面来,已经压得有些变形。男人出去了一阵子,再进来的时候,面已经泡好了,升腾着些热气。男人小心地递给孩子,蹲下来,半跪在孩子面前,双手摊开,接在碗下面。他想,这个父亲一定是怕洒了的残汤剩面脏了地板,才接在下面的吧。然而,当他看到男人把孩子掉在自己手心里的面条吃了的时候,他笑了,无奈地摇了摇头。 很快,他发现那个男人朝他这边看了一眼,又看了一眼。他有些纳闷。他想,难道是自己脸上表现出的某种不屑被男人看了出来?不像,因为男人的眼神里没有怨恨和愤怒。难道是报纸上有什么醒目的图文?他翻过报纸来,报纸上是密密麻麻的蝇头小字,也并不惹眼。 对了,他一下子明白了过来,男人一定是看上他的报纸

10、了。待一会儿,男人就会借口看看报纸,而把他的报纸据为己有,或者在火车上用,或者干脆带回家。他为自己的聪明而兴奋着。但是,他不想让这个男人得逞。他开始考虑当这个想占便宜的男人靠近他的时候,如何一口回绝,好让这个男人灰溜溜地滚开。 果然,小孩吃完方便面后,那个男人便站起来,径直向他走来。“先生” 他有些想笑,为了几张报纸,这个农民工居然还要喊出先生。他等待着下文,想听听这个男人计划用何种口吻向他借报纸。 “先生,你看,你的手机掉了。”什么?!他摸了一下手机袋,空的。再一看,手机果然掉在了旁边的座位上。看来,刚才他接完电话的时候,并没有把手机装好。 他有些窘迫,想说什么。那个男人不由分说拿起手机来,

11、一边递给他,一边笑着说:“出门在外,千万不要丢了东西。”说完后,那个男人就退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了。 他想,他那个时候一定已经无地自容了。他不知道,他在怀着恶意揣度一个农民工的时候,那个人却正用心底的善良帮助着他。 其实,他也是一个农民的儿子,进城还没有多少年。把手机装好的那一刻,他突然发现,他实际上已经丢了好多东西。千万不要丢了什么东西。在以后的人生中,他不断这样命令着自己。1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内容(分)14梳理层次。随着事情的发展,“他”对农民工的感情和态度也在变化,请摘录文中关键词语填空:(4分)叹气,想远离“想发作”“ ”“兴奋”“ ”“ ”对农民工采用了 的写法。5结合上下句,分析

12、一下文中画线句所表现的“他”当时重要的心理?(3分)16“把手机装好的那一刻,他突然发现,他实际上已经丢了好多东西。”结合本文内容,你认为他丢掉了哪些东西?(4分)17文章最后一段能否删去?为什么?(4分)三 、古诗文阅读(共16分) 水调歌头 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 。18用“”给下面诗句划分节奏。(2分)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19解释加点的词语。(2分)琼楼玉宇 何事长向别时圆20用自己的话说说画线句子的意思。(4分)21请将文中空缺的句子补充完整。(2分)22自选角度,对加点句作简要赏析(4分)23请写出一对写月的古诗句。(2分) , 。四、作文 (60分: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