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原文及译文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07650879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5.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庸原文及译文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中庸原文及译文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中庸原文及译文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中庸原文及译文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中庸原文及译文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庸原文及译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庸原文及译文(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庸原文及译文中庸原文及译文中和是天下的基础 (第一章) 【原文】天命之谓(1),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顷刻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惧怕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3)。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中 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6)中和,天职 位地方焉,万物育焉。 (第 1 章) 【正文】(1)天命:天赋。朱熹解释说:“天以阳五行化生万物,气 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中庸章句)所以,这里的天命 (天赋)实践上就是指的人的自然禀赋,并无秘密色彩。(2)率:遵 照本,率,遵照,凭据,(

2、3)莫:正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更”的 意义。见(xian):显现,明确。乎:于,正在这里有相比的意味。(4) 中(zhong):相符。(5)节:节度法式。(6)致,达到。【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喊做“”,顺着本行事喊做“道”,凭据“道” 的准绳修养喊做“教”。道”是不可以顷刻离开的,假如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 了。所以,质量崇高的人正在没有人瞧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正在没 有人闻声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荫蔽的地方越是明确,越是细 微的地方越是明显。所以,质量崇高的人正在一人独处的时分也是谨 慎的。喜怒哀乐没有体现出来的时分,喊做“中”;体现出来卖前相 符节度,喊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

3、“和”,是大众遵照的 准绳,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正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 了。【读解】这是中庸的第一章,从道不可顷刻离开引进话题,夸张 正在大学里面也论述过的“慎其独”标题,请求人们加强盲目, 真心至心肠顺着天赋的本行事,按道的准绳修养自己。解决了上述思想标题后,本章才正面提出“中和”(即中庸)这 一范畴,进进全篇的主题。作为儒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历来对“中庸”有种种百般的理解。 本章是从情感的角度切进,对“中”、“和”作正面的基本的解释。凭 据本章的意义,正在一个别还没有体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是 安静淡然的,所以喊做“中”,但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而不可制止的, 它们一定要体现出来

4、。体现出来而相符常理,有节度,这就喊做“和”。 二者 ,这即是“中和”。人人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大众平心静气, 社会序次井然,天下也就稳定无事了。本章具有全篇总纲的质,以下十章(211)都环抱本章内容而 展开中庸本来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觉得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 402)之手。 据史记?孔于世家记载,孔子的儿子名喊孔鲤,字伯鱼;伯鱼的 儿子名喊孔伋,字子思。孔子走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是其中一 派。荀子把子思和孟子瞧成是一派。从师承关系来瞧,子思学于孔子 的自得之一曾子,孟子又学于子思;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瞧 点来瞧,也大要上是相反的。所以有“思孟学派”的说法。后代因此 而尊称子

5、思为“述圣”。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 变动,大抵写定于秦一致全国后不久。所以名篇方式已下同于大学, 不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是撮取文章的核心内容为题了。早正在西汉时代就有特地解释中庸的著作,汉书?艺文志 载录有中庸说二篇,卖前各代都相关于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尽。 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与大学、论 语、孟子合正在一同,使它成为“四书”之一,成为后代念书人 求取功名的路径。朱熹觉得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历选前圣之书,所 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中庸章句?序) 并且正在中庸章句的开头引用程颐的话,夸张中庸是“孔门 教授心法”的著作,

6、“放之则弥,卷之则退躲于密”,其味无穷,都是实用的学问。擅长阅读的人只需仔细玩味,便可以终身受用不尽。程颐的说法或许有些过头,但中庸实在是内容富余,不但提 出了“中庸”作为儒家的最高品德标难,并且还以此为基础谈论了一 系列的标题,触及到儒家学说的各个方面。所以,中庸被推崇为 “实学”,被看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这也尽不是偶然的。 下一章(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原文】 仲尼曰(1):“君于中庸(2),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 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3),小人而无忌惮(4)也。(第 2 章)【正文】(1)仲尼:即孔子,名丘,字仲尼(。 2)中庸:即中和。庸,“常”的意义。(3)小人之中

7、庸也:应为“小人之反中庸也”。(4) 忌惮:忌惮和恐惧。【译文】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反中庸。君于之所以中庸,是 由于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敷;小人之所以违反中庸,是由于 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读解】孔子的学生子贡已经问孔子:“子张和子夏哪一个贤一些?” 孔子回应说:“子张过火;子夏不敷。”子贡问:“那么是子张贤一些 吗?”孔子说:“过火与不敷是一样的。”守旧)这一段话是对“君子而时中”的生动阐明。也就是说,过火与不敷貌似差别,其 本质却都是一样的,都不相符中庸的请求。中庸的请求是恰如其分, 如宋玉笔下的大美人店主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 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8、”(登徒子好色赋)所以,中庸就是恰如其分。下一章(最高的品德准则) 【原文】子日,“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1)!”(第3 章)【正文】鲜:少,未几。【译文】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品德了吧!大众短缺它已经很 久了!”【读解】正由于它是最高的品德,最高的品德准则,所以,很少有人 可以真正施行它。这正如我们请求“大雄无私”,很少有人能做到, 提出“国家、集体、个别利益三兼顾”,就相比超卓做到了。请求“跑 步进进主义”难以做到,提出“社会主义低级阶段”,完成“小康”, 这就相比超卓做到了。这样说来,中庸之道是不是也只能作为一种理想的品德规范而加 以提倡呢?下一章(谁能食而知其味)【原文】子曰:

9、“道(1)之不可也,我知之矣,知者(2)过之,愚 者不敷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3)不敷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第 4章)【正文】(1)道:即中庸之道。(2)知者:即智者,与愚者尽对,指 聪慧轶群的人。知,同“智”,(3)不肖者:与贤者尽对,指不贤的 人。【译文】孔子说:“中庸之道不克施行的缘由,我晓得了:聪慧的人 自命出色,熟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敷,不克理解它。中庸之道 不克弘扬的缘由,我晓得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火:不贤的人基础做 不到。就像人们天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可以真正品尝味道。” 【读解】还是过与不敷的标题。正由于要么太过,要么不敷,所以, 总

10、是不克做得恰如其分。而不管是过还是不敷,不管是智还是愚,或 者说,不管是贤还是不肖,都是由于短缺对“道”的盲目,正如人们 天天都正在吃吃喝喝,但却很少有人真正品尝一样,人们固然也正在 凭据一定的品德规范行事,但由于盲目不高,正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是 做得过了头就是做得不敷,难以达到“中和”的恰如其分。所以,进 步盲目是推行中庸之道至关重要的一环。下一章(隐恶扬善,执两用中) 【原文】子日:“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1),隐恶而扬 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2)!”(第6 章) 【正文】(1)迩言,高妙的话。迩,近。(2)其斯以为舜乎,这就是舜之所以 为舜的地方吧!其,语气词,

11、表示臆测。斯,这。“舜”字的本义是 仁义盛明,所以孔子有此叹息。【译文】孔子说:“舜可真是具有大聪慧的人啊!他喜欢向人问标题,又擅长分析别人高妙话语里的含义。隐家的坏处,胀吹人家的好处。过与不敷两真个意见他都控制,接纳适中的用于老百姓。这就是舜之 所以为舜的地方吧!”【读解】隐恶扬善,执两用中。 既是不恰恰不倚、无过无不敷的中庸之道,又是出色的领导艺术。 要真正做到,卖然得有非一致般的大聪慧。困难之一正在于,要做到执两用中,不但要有对付中庸之道的盲 目熟悉,并且得有富余的经验和过人的识见。困难之二正在于,要做到隐恶扬善,更得有博大的襟怀和宽容的 心胸。对付一般人来说,不隐你的善扬你的恶就算是谢

12、天谢地了,岂 敢奢瞧他隐你的恶而扬你的善!如此瞧来,仅有大聪慧都还不一定做得到隐恶扬善,还得有大仁 义才行啊。大智大仁的舜帝究竟只要一个,不然的话,孔圣人又怎样会叹息 又叹息呢?下一章(聪慧反被聪慧误)【原文】子日:“人皆日:予(1)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阶之中(2), 而莫之知辟也(3)。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克期月(4) 守也。”(第 7 章)【正文】(1)予:我。(2)罟(gu):捕兽的网。擭(huo):装有机 关的捕兽的木笼。(3)辟(bi):同“避” (4)期月:一整月。【译文】孔子说:“人人都说本人聪慧,可是被驱赶到罗网陷阶中走 却不知躲避。人人都说本人聪慧,可是挑选了中庸之道却

13、连一个月光 也不克保持。”【读解】聪慧反被聪慧误。自以为聪慧失好走极端,走恰恰锋,不知适可而止,分歧中庸之 道,所以往往自取灭亡而本人却还不晓得。另一方面,固然晓得适可而止的好处,晓得挑选中庸之道作为立 身处世准绳的意义。但好胜心难以满足,欲壑难填,结果是越走越远, 不知不觉间又放弃了适可而止的初志,违反了中庸之道。就像孔子所 惋惜的那样,连一个月都不克保持住。打赌也好,炒股票也好,贪污受贿也好,这类景象不都是多见的 吗? 下一章(牢牢捉住不要放弃)【原文】子日:“回(1)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牢记(2) 而弗失之矣。” (第8章)【正文】(1)回:指孔子的学生颜回。(2)拳拳牢记:牢

14、牢地放正在 心上。拳拳,牢握但不舍的样子,引申为诚恳。服,著,安排。膺,胸口。【译文】孔子说:“颜回就是这样一个别,他挑选了中庸之道,得到了它的好 处,就牢牢地把它放正在心上,再也不让它失走。” 【读解】这是针对前一章所说的那些不克保持中庸之道 的人而言的。作为孔门的门生,颜回经常被老师推选为大众学习的楷模,正在 中庸之道方面也不例外。一旦认定,就坚定不移地保持下走。 这是颜回的作为,也是孔圣人“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 的风采。下一章(白刃可蹈,中庸罕见) 【原文】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1),爵禄可辞也(2),白刃可蹈 (3)也,中庸不可能也。”(第 9 章) 【正文】(1)均:即平,

15、指治理。(2)爵,爵值,禄:官吏的薪俸。 辞:放弃。(3)蹈:踏。【译文】孔子说:“天下国家可以治理,官爵傣禄可以放弃,雪白的 刀 刃可以蹂躏而过,中庸却不超卓做到。” 【读解】孔子对中庸之道持高扬和保卫态度。现实上,一般人对中庸 的理解往往过于浅薄,瞧得相比超卓。孔子正是针对这种情况有感而 发,所以把它推到了比出生进逝世,治国平天下还难的境地。其手法 还是正在于惹起人们对中庸之道的高度重看。下一章(什么是真正的强) 【原文】子路问强(1)。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 (2)宽柔以教,不报无道(3),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4)。衽金革(5), 逝世而不厌 (6),北方之强也,而

16、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 (7),强 哉矫(8)!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稳定塞焉 (9),强哉矫!国 无道,一成稳定,强哉矫!”(第 10 章)【正文】(1)子路:名仲由,孔子的学生。(2)抑:挑选连词,意为 “还是”。而:代词,你。与:疑问语气词(。3)报:抨击。(4)居: 处。(5)衽:卧席,此处用为动词。金:指铁制的兵器。革:指皮革 制成的甲盾。(6)逝世而不厌:中途而废的意义。(7)和而不流:情 温顺又不随波逐流。(8)矫:刚强的样子。(9)稳定塞:不改变志向。【译文】子路问什么是强。孔子说:“南方的强呢?北方的强呢?还 是你觉得的强呢?用宽容热和的精神走教育人,人家对我蛮横无礼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