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郎口优秀导学案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07642622 上传时间:2022-10-05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杜郎口优秀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杜郎口优秀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杜郎口优秀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杜郎口优秀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杜郎口优秀导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杜郎口优秀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郎口优秀导学案(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戏为六绝句杜郎口优秀导学案(案例)2011-11-14 15:34:24|分类: 默认分类 |标签: |字号大中小订阅 课题:杜甫诗两首学案(学生版) 姓名:徐立峰 一、展示目标:1、 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文;2、 深入分析内容,体会作者感情;3、 对于诗歌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二、信息补充: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

2、尊为“诗圣”。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草堂联:“草堂传后世,诗圣著千秋”(朱德)“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三、思路启发:1、 朗读:单人读、搭档读;小组读;2、 分析:关键词、重点句、全诗背景和作者感情的整体把握;3、 拓展:主题拓展、知识拓展;4、 创作:仿古体诗、现代诗、绘画、唱读、描绘意境、体会感情、联想想象、借景抒情等。四、方法建议:1、 读诗的高境界是身临其境、心临其景;2、 首先要敢于创作,才会逐步善于创作;3、 手

3、中拿笔,片刻不停息,好文章是必须要改的;4、 学习诗歌要经过读诗品诗悟诗创诗的过程;五、推荐背诵(建议本周完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江南逢李龟年 昔闻洞庭湖,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登岳阳楼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旅夜抒怀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绝句四首(其三)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

4、莺恰恰啼。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赠化卿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春夜喜雨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月夜忆舍弟 六、达标检测:能流利地背诵本诗,并进行不出任何失误的默写。 课题:石壕吏学案(学生版) 姓名: 徐立峰 一、诗歌背景 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诗人回到洛阳,看到战乱之后的家乡。两个月后,唐军在邺城大败,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经骚乱。诗人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

5、路所见,征夫怨妇哀声载道。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 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二、预习方法建议 1、掌握诗歌内容 请同学们参照注释,阅读思考,理解诗歌大意。并将课文通释一遍。 2、了解构思技巧 抓住记叙要素和叙事线索,可以加上合理的想像,如可以编排捕吏与老妪直接对话的场面。4、 研读欣赏朗读 用各种形式反复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中人物的感情和诗人的思想感情,体会场面的气氛和诗歌的意境。5、诗歌赏析:请同学们阅读、思考、讨论,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思考: a 从内容上看,这是叙事诗还是抒情诗?类似的诗歌我们还学过什么;b 谈谈这首诗的情节结构。 c说出“吏呼一何

6、怒,妇啼一何苦”的对比作用。 d哪些诗句表现了战争的残酷? e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f品味语言,分析重点词的意境,例如:“有吏夜捉人”“老妇出门看”“急应河阳役”“独与老翁别”三、理解拓展与延伸思考题:1、这首诗歌的题目是“石壕吏”,而内容却只有两处提到捕吏,请谈谈你的理解。2、学了这三首诗歌,你对杜甫的思想发展有怎样的了解?3、这三首诗在内容和体裁上有什么不同?4、试着改写石壕吏;四、预习成果记录 课题:杜甫诗两首导案(教师版) 杜郎口中学 徐立峰一、诗句理解1.泰山到底怎么样呢?苍翠的山峦,在齐鲁大地上连绵不断,望不到尽头。2.大自然聚集成神奇秀丽的景色,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

7、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3.层云叠起,不禁心胸摇荡,目送归鸟入巢,眼角几乎都要睁裂了。4.终要登上泰山的顶峰)四周的山峦,看起来都会显得矮小了。二、重点注释望岳岳:此指东岳泰山,泰山为五岳之首,其余四岳为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即山东地区。 青:山色。未了:不尽。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造化:大自然。钟:聚集。神秀:指山色的奇丽。阴阳:阴指山北(水南),阳指山南(

8、水北)。割:划分。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荡胸:心胸摇荡。决眦(z):决:裂开。眦:眼角。决眦:极力张大眼睛。入归鸟;目光追随归鸟。入:受到眼里,即看到。会当:定要。 凌:登上。小:渺小。春望国破山河在:言山河依旧,而人事已非,国家残破。春到京城,而宫苑和民宅却荒芜不堪,杂草丛生。国:国都,即京城长安。破:(被)冲开;攻下。这两句有两种解说:一说是诗人因感伤时事,牵挂亲人,所以见花开而落泪(或曰泪溅于花),闻鸟鸣也感到心惊。另说是以花鸟拟人,因感时伤乱,花也流泪,鸟也惊心。二说皆可通。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恨别:悲恨离别。烽火:这里指战争。连三月:是说战争从去

9、年直到现在,已经两个春天过去了。抵万金:家书可值万两黄金,极言家信之难得。抵:值。搔:用手指轻抓。浑:简直。欲:将要;就要。浑欲不胜簪: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浑:简直。胜:能承受。簪:一种束发的首饰。白头:白发。城:指长安城。浑:简直。 三、作者简介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

10、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三吏”、“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它真实地描写了特定环境下的县吏、关吏、老妇、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动、语言,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广大劳动人民深重的灾难和痛苦,展示给人们一幕幕凄惨的人生悲剧。在这些人生苦难的描述中,一方面,诗人对饱受苦难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对官吏给于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他又拥护王朝的平乱战争,希望人民忍受苦难,与王朝合作平定

11、叛乱。这种复杂、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面貌的。 四、写作背景其一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其二是一首五言律诗, 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第二年(757年)三月,春回大地,草木茂盛,鸟语花香,长安城处处呈现出一派生机。而诗人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此景只能增添杜甫的痛苦和伤感

12、。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五、诗文赏析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摩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齐鲁青未了”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而诗人或许也钟情于泰山。 “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确是“奇险”。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荡胸生曾

13、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眼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这也从侧面体现了泰山的深远,巍峨。而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起首一“国破山河在”,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地感叹忧愤。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这时候收到家书尤为难能可贵。诗人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