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改变命运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07636482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 页数:1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性格改变命运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性格改变命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性格改变命运(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性格改变命运每个人之所以踏上不同的人生道路,与他的出生关系不大,而是与他的性格有很大关系。秦朝被项羽和刘邦推翻之后,项羽拥兵四十万,刘邦拥兵二十万。刘邦的绝对实力是远远不及项羽的。再说到出身,项羽是战国时期楚国大将的后代,从小习武,而刘邦出身卑微。但最后统一中原的是刘邦。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这正说明了性格的重要性,项羽的失败与他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成为一个王者的必要因素是果断和虚怀若谷,但项羽的性格不适合当一名君主项羽在鸿门宴前曾经扬言要“击破沛公军”,然而他在项伯的游说后又犹豫了,他在鸿门宴上不理会范增欲刺杀刘邦的暗示。在当时,以各自的实力,无论是攻打刘邦还是直接刺杀刘邦,项羽的胜算都十分大

2、。然而,正是因为他的犹豫和刚愎自用,给了刘邦逃过一劫的机会,也葬送了自己称王的机会。命运终究是掌握在自己手中。若我们要在某个方面有所建树,就应当先培养自己有利于成功的性格。 谈项羽和项伯的“义”项伯告诉刘邦项羽欲要攻打刘邦是处于义;项羽在鸿门宴上放走刘邦也是处于义。但是后人对前者的评价是正面的,对后者确实反面的。这也许是与两个的性格有关。项羽绝对不是因为心存善良而放走刘邦的,这从他残杀秦朝的降兵和已经投降的子婴可佐证。在鸿门宴发生的时期,项羽拥兵四十万而刘邦却只有区区二十万兵力,兵力是如此的悬殊。在这种情况下,刘邦远远不是项羽的对手,因此项羽根本没有把刘邦看作是一个潜在的威胁。尽管在鸿门宴上放

3、走刘邦是处于义,但这“义”中带有着对刘邦的不屑和轻视,这是他自大的反映。项羽性格中的灰暗面影响了后人对他所作所为的判断。而项伯的行为在项羽的衬托之下就显得更加正义了。除此以外,项伯帮助刘邦,不是因为他要陷害项羽,因为他最初的目的只是想劝说张良离开刘邦,而是要报答张良。项伯在年轻的时候杀了人,张良解救了他。项伯是存着报答一个恩人的心态去向刘邦告诉项羽的计划的,这体现了他的知恩图报,恰好与项羽的自视甚高形成的强烈的对比。尽管两者的行为都是“义”的行为,但由于两者的性格不同,他们的行为被后人不同地理解。儒学之勇儒学认为,真正的“勇”是在“仁”这一核心思想的驱使下作出的行为,而不是逞一时之快或只为了自己的利益出发的行为。就如段太尉勇服郭晞。段太尉之所以夜访郭晞的军营去劝说郭晞,是因为他不忍心看见平民百姓无辜地被郭晞的部下残害。这明显是出于他内心的“仁”的思想。段太尉夜访郭晞军营的时候,非但只有一个又老又跛的士兵随从,而且还卸下了佩刀向郭晞的士兵说:“吾带吾头来也!”他的勇,不是取决于他是否骁勇善战,而是取决于他爱戴百姓的“仁”的思想。而我们的现在社会,有一些男性为了发泄自己一时的怒火或不忿而动用了武力,这种只为了发泄自己消极情感的行为不是勇,只能用鲁莽概括。还有那些对犯了错误如偷窃的人拳打脚踢的人,即使他的出发点不一定只是为了自己,但是他的行为完全没有“仁”的思想,只能算是“小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