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考试提纲(按题型)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07627755 上传时间:2022-08-03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教育学考试提纲(按题型)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等教育学考试提纲(按题型)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等教育学考试提纲(按题型)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等教育学考试提纲(按题型)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等教育学考试提纲(按题型)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等教育学考试提纲(按题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教育学考试提纲(按题型)(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一章 高等教育本质名词解释高等教育(第12页):高等教育是在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培养社会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校园文化(第24页): 校园文化也称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内有关教学及其他一切活动的价值观念及行为形态。通才教育(第40页)通才教育,是指培养发展较全面、知识面较广、活动领域较宽的横向型人才的教育。高等教育学(第59页)。也称高等学校教育学。是教育学的分支学科。它是以高等教育为研究对象,揭示其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教育方针(第98页)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2、。专业(第120页)。专业是指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各个专门领域,是根据社会专业分工需要和学科体系的内在逻辑划分的学科门类。教学过程(第129页)是师生在共同实现教学任务中的活动状态变换及时间流程高校教学原则(第136页)高校教学原则是在总结高等学校教学经验基础上,依据高等教育教学目的,反映高校教学规律,制定的指导高校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潜在课程(第161页)潜在课程,过去也称为“非官方课程”、“非正式课程”。它不在教学计划中反映,不通过正式的教学进行,但却对学生的知识、情感、意志、信念、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或干扰教育目标的实现。高校教学大纲(第168页)高校教学大纲是以系统

3、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某一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教学组织形式(第174页)教学组织形式,也称教学形式。是指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而形成的教学活动的一定结构方式。学年制(第206页)学年制是按学年或学期排定的课程进行教学,以学年规定学生达到的水平的教学制度。学分制(第207页)。学分制是以学生取得的学分数作为衡量其学业完成情况的基本依据,并据此进行有关管理工作的教学制度。狭义教学方法(第211页)是指师生为完成一定教学任务,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二通常教育学理论提到的就是这个概念。教学评价(第223页)教学评价就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标准,判断教学检查所

4、获得的教与学的资料的价值和优缺点,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的过程。简言说,就是对教学活动的价值判断过程思考题1分析现代高等教育的职能体系。(见2728页)。作为简答题,只答出本书中每项职能的第一自然段即可。但教师讲授时应把下面内容作简要分析,便于学员理解。(6分题) 现代高等教育的职能体系 (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现代高等教育的根本职能 (二)发展科学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能 (三)服务社会是现代高等教育职能的延伸2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影响人发展的诸因素之间关系的认识(见3235页)。这是联系实际论述题。随着考试制度的改革,成人考试推行开卷,学员可以带书进考场。本题是一道很好的开卷题,要求学员举例说明

5、诸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字数限定在800字左右,应是对书中内容的压缩和补充,而且关键要举例分析。所以,开卷并不轻松。(30分题) 影响人发展的诸因素及其作用 1遗传素质及其作用 遗传素质主要指人的肌体构成、形态、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特性等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征。这是通过遗传获得的。人的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作用有三:第一,是人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第二,它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第三,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的个别特点的发展。第四,遗传素质不决定人的发展,只能为人的某方面发展提供可能性。 2主观能动性及其作用 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体

6、现出人的一种自觉意识,故也称为自觉能动性。 3社会环境及其作用社会环境是指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创造和积累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社会关系的总和。4实践活动及其作用 实践活动是指主体同外部世界进行物质或精神交换的活动,反映了主体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的结合与统一,体现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5教育及其作用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人的活动,是影响人发展的最有效的手段。 教育在影响人发展的诸因素中所以能起主导作用,其原因有三:第一,教育是受社会委托有明确目的的影响人发展的活动过程,对人的发展方向起着制约作用。第二,教育是有计划地全面系统地影响人的活动过程,避免了环境与实践活动对人影响的自发性、片段性和偶

7、然性等问题,能有效的对人施加影响。第三,教育是在特定环境由受过专门培养训练的教师负责实施的活动过程,可以使受教育者走一条健康发展的捷径。3试分析当代对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现实要求。(见4144页)(20分题)社会需求和素质教育对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现实要求 1当代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要求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必须实施立体交叉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2从人的和谐发展和完整人格的形成来看,高等教育必须把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结合起来,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3根据我国的国情,培养立体交叉型的人才是高等教育的现实选择4*联系实际,谈谈你如何理解我国高等教育学理论与教育改革日益加强的联系。(见

8、63-69页)本题可作开卷题,在本书内容基础上扩展自己的认识,并能举出几个例证。(限定800字左右)。(20分题)一、高等教育学的问题领域在不断扩大二、高等教育学的研究范式在发展 三、高等教育学理论基础不断扩展四、高等教育学理论与教育改革的联系日趋加强五、高等教育学术理论的国际化影响越来越明显5简述高校教师结构的改革对策。(见7980页)。凡简述题,除写清条目外,内容根据本人理解作简要分析即可。(6分题)高校教师结构的改革对策 1尽快建立、推行完全意义上的教师聘任制 2运用宏观调控的行政手段和倾斜的经济优惠政策 3改变高校“近亲繁殖”的问题6你如何看待我国高校师生的正式关系和非正式关系的现状?

9、怎样才能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简9496页)。本题是开卷考试题,除了简要回答书中内容外,关键要联系高校现状加以分析,还要涉及对高校理想师生关系的特征的理解。凡开卷题,个人理解分析非常重要,一般占本题分数的3/5。(30分题)正式关系和非正式关系,这是高校师生关系中最值得注意的一组关系。 1师生的正式关系 是指教师和学生在学校组织中发生的关系,即各自在学校中的地位、任务、义务、权利、责任等。正式关系是学校性质的规定,其指向目标是学校的教育目的。 2师生的非正式关系 这是指学校正式组织之外的,师生之间自然形成的关系。非正式关系形成的原因很多,有兴趣、爱好的相同促成的,有地域观念形成的,有性别之间的

10、关心形成的,也有特别事件的触发而形成的(如突发事件的处理、严重事态的影响,等):在高等学校里,非正式关系的形成可以带来多种结果,如朋友情,这是应当提倡的;如忘年交,这是两代人的朋友情,是值得珍惜的;如生意簿,只讲利益不讲责任和感情,这是要警惕和防止的;如仇敌恨,记恨于心,挟嫌报复,这是要彻底否定的;如师生恋,这要具体分析,正当的师生恋不应压制,更不应飞短流长,而不正当的师生恋则应受到谴责,加以制止。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高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前提。由于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是组织者、领导者,所以,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主要靠教师的努力。 (一)加强师生之间的理解与沟通 (二)重新审视

11、教师的权威(三)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7简述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见101103页)。4个作用的名称要写清,同时要简要介绍每个作用的内容,特别应写出每个作用下面的前两句话。(8分题)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 高等教育目的是高等教育实践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并贯穿于高等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其主要作用表现为: 1具有导向作用 高等教育目的一经确立,就成为高等教育活动的方向。它不仅为教育者指明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也为受教育者指明发展方向,并预定了受教育者发展的结果。 2具有调控作用 高等教育目的对整个高等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具有调控作用。 3具有评价作用高等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高等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4.其有激

12、励作用 目的是一种结果指向,一旦被人们认识和接受,不仅能指导实践活动的全过程,而且能激励人们为实现目的而奋斗。8简述我国高等教育未来突出强调的素质培养。(见11611页)。写出6条要求,并用自己的话略加解释即可。(12分题) 依据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己任的高等教育,必须审时度势,在坚持全面发展教育的基础上,在充分考虑各专业特点要求的同时,应当突出强调六个方面的素质培养。 (一)要求具有进取、开拓、创新精神,勇于迎接时代挑战 (二)要求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 (三)要求具有合理的能力结构 (四)要求具有开创意识、竞争意识、效益意识和法律意识 (五)要求具有较高的道德和理性(六)要

13、求具有国际意识 9简述教学过程的特点。(见130131页)。写出4个特点名称,并简要分析。(12分题)1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 2教学过程是学生以掌握间接知识为主的过程 3教学过程是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过程 4高校教学过程是学生由学习活动向职业劳动过渡的过程10联系教学实际,谈谈对某个教学原则的理解和运用。(见137142页)。5个原则写哪个都可以。要求写清概念、提出的依据、贯彻的基本要求,并对贯彻的基本要求联系教学实际,加以展开叙述。展开占本题的2/5分数。(30分题)本题是岗前培训重点题目之一。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本原则的概念:是指在高校教学过程中,以马克思列宁主

14、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良好的思想品德,以及科学 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本原则提出的根据:这条原则是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提出来的。我国的高等教育法也对此有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培养的人,不仅要掌握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还应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科学的价值观念,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教学活动必须把传授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结合起来,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事实上,正如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的,“教学具有教育性”,任何教师在讲授任何一门课程的时候,教师的思想观点、治学态度,课程形成的科学基础、

15、价值体系都会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给学生以直接影响。 贯彻本原则的基本要求有四点:一是教师应不断钻研业务,努力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在向学生传授正确无误的、系统的科学知识的同时,不断更新知识,随时把本学科最新的科学成果反映在教学内容中。二是在文化科学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中,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方向、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统帅教材,深入挖掘教材的思想性。三是应把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贯穿在教学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不仅在传授知识时贯彻这条原则,而且在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检查评定学生学习成绩等方面也要注意贯彻这条原则。同时,还要注意教师自身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影响。四是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论水平,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关心时事,关心政治,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2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本原则的概念:是指教师在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既获得了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