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通史版练习:第四部分 专题十一 专题综合训练十一 含解析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07613998 上传时间:2023-11-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通史版练习:第四部分 专题十一 专题综合训练十一 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通史版练习:第四部分 专题十一 专题综合训练十一 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通史版练习:第四部分 专题十一 专题综合训练十一 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通史版练习:第四部分 专题十一 专题综合训练十一 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通史版练习:第四部分 专题十一 专题综合训练十一 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通史版练习:第四部分 专题十一 专题综合训练十一 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通史版练习:第四部分 专题十一 专题综合训练十一 含解析(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精品资料专题综合训练(十一)(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资阳模拟)梭伦改革中有“解负令”,克利斯提尼时,外来移民对雅典作出突出贡献、经过公民大会的特别投票通过后能获得公民权。二者的共同作用是()A减轻了公民经济负担B扩大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C缓和与外邦人的矛盾D增强雅典的军事文化实力解析:选B。梭伦改革的“解负令”使广大平民不会因为债务沦为奴隶,扩大了公民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也给予对雅典有贡献的外邦移民以公民权,二者都扩大了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故B 项正确。2(2018河南百校联盟质检)在古代雅典人看来,“公民资格不是拥有什么

2、,而是分享什么。这很像是处于一个家庭成员的地位”。由此可见,古代雅典人的公民观念主要是指()A公民的个人权利B公民的城邦意识C平等的社会地位 D勇于牺牲的精神解析:选B。材料“公民资格而是分享什么”,体现了雅典公民的主人翁意识、公民意识,故选B项;材料没有强调公民个人的权利,故A项错误;“平等的社会地位”也是公民个人权利的体现,与材料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勇于牺牲的精神”与材料“分享什么”,不属于同一概念,故D项错误。3(2018湖南百所重点中学诊断)柏拉图曾这样描述雅典公民大会:“人们看到建筑师、铁匠、皮革工、商人和水手毫无差别地站起来发言,不管他们富裕还是贫穷,是贵族还是普通人。”这反映

3、了雅典()A政治制度体现平等性 B公民政治参与程度高C公民间没有政治等级 D公民大会具有全民性解析:选A。从材料来看,公民大会的参与者有建筑师、铁匠、皮革工、商人和水手等各行各业的人,并且他们不论出身与身份都毫无差别的发言,说明了雅典公民政治地位平等,故选A项。4(2018临沂期中)克利斯提尼时期,雅典政体已经兼具“主权在民”“抽签选举”“轮番而治”的特点,但它仍规定三、四等级公民只能出席公民大会,不能担任高级官职。这表明雅典()A民主政治进入“黄金时代”B否定下层公民政治权利C保障公民的财产所有权D民主政治建设尚待完善解析:选D。解读题干可知,虽然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克利斯提尼改

4、革使民主政体在雅典最终确认,但我们通过材料仍可以看出这一制度依然存在着诸多的不足,有待进一步的完善,故选D项。5(2018湖南十校协作体联考)考古发现古希腊的一口井里,有190块陶片写着公元前5世纪一位著名政治家的名字,但陶片上的字迹仅出于14个不同的笔迹。由此可以推论这些陶片()A是雅典进行民主选举的选票B验证了陶片放逐法的伟大性C主要被用于古希腊书法练习D被用作反对某人的政治手腕解析:选D。陶片放逐法是在每年举行的公民大会上,如果公民们认为某人的行为损害了公民利益,威胁到城邦民主,就把他的名字写在陶片上,得票数超过6 000,就表示多数通过,便被放逐国门十年,这一制度是防止僭主政治,维护民

5、主政治的有力武器。从题干看,190块陶片出自14人之手,说明陶片放逐法极易被人利用,成为政敌进行私人攻击的政治手段,故选D项。6(2018株洲模拟)伯里克利说:“民主制的原则是虽然在个人和个人的争论中,法律必须保持对一切人的公平,但对于美德的要求,也是必须承认的;同时,一个公民只要在某种方面是杰出的,就得优先给予公职,这不是特权,而是对功绩的报酬。”材料主要反映伯里克利()A认为民主制体现法律的公平性B主张精英主义民主制C节制自由并反对多数人的民主D崇尚美德和极权政治解析:选B。解读题干,材料信息分两层,第一层“民主制的原则是虽然在个人和个人的争论中,法律必须保持对一切人的公平”,说明法律保障

6、公民在民主政治中的公平性;第二层“对于美德的要求,也是必须承认的;同时一个公民只要在某种方面是杰出的,就得优先给予公职”说明在民主政治中对于具备美德和突出功绩的公民给予优先权,结合两层信息说明伯里克利主张精英政治与民主政治的结合,故B项正确。7(2018孝感模拟)战国李悝法经是战国以后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制订法律的蓝本。有盗贼网捕杂律具律六篇。而罗马十二铜表法的内容有:传唤、审理、执行、家长权、继承权和监护权、所有权和占有权、土地和房屋、私法、公法、宗教法及补充条款。若将这两者比较。罗马法()A能更有效的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统治B重视证据和程序的实施确保司法公正C能更有效地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D蕴含法律

7、至上人人平等的自然法精神解析:选D。据材料“罗马十二铜表法的内容有:传唤、审理、执行、家长权、继承权和监护权、所有权和占有权、土地和房屋、私法、公法、宗教法及补充条款”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罗马法蕴含法律至上人人平等的自然法精神,故选D项。8(2018湖北部分重点中学调研)十二铜表法规定,凡因特定行为侵害他人时,应支付赎罪金,一方面作为刑罚,另一方面用以抚慰被害人,作为被害人放弃复仇的一种补偿。这一规定反映了罗马法()A限制贵族特权 B蕴含私权观念C保护平民利益 D维护商品经济解析:选B。题干材料中以赎罪金来抚慰被害人,作为被害人放弃复仇的一种补偿体现了私权观念,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对贵族权

8、力的限制,故A项错误;材料中不涉及平民利益的维护,故C项错误;材料与商品经济无关,故D项错误。9(2018淮北模拟)罗马法规定,女子出嫁时家长要给予嫁资,嫁资孳息,一般说来由丈夫享有。妻子在离婚时享有绝对的嫁资返还请求权,但丈夫在返还时,也允许其留下一部分财产用以维持生活,同时,父亲征得女儿同意后也可行使嫁资返还请求权。材料反映罗马法()A追求公平与正义 B侧重保护男性权利C体现了男女平等 D注重调节债务纠纷解析:选A。解读题干材料可知,对多种情况的分析体现了罗马法追求公平和正义,故选A项。材料既体现了保护男性权利也体现了保护女性的权利,体现的是一种公平和正义,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男女平等

9、,并且根据所学知识此时男女并不平等,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嫁资”并不是一种债务纠纷,故D项错误。10英国法学史专家梅因曾论述道:“无论是为了罗马的利益或是为了罗马的安全,都不允许将外国人完全排斥在法律的保护之外在罗马史中从来未有一个时期忽略过对外贸易。”这一论述()A指出了习惯法的弊端和缺陷B说明了成文法诞生的必要性C揭示了万民法产生的必然性D表明罗马法维护奴隶主利益解析:选C。据材料“无论是为了罗马的利益或是为了罗马的安全,都不允许将外国人完全排斥在法律的保护之外在罗马史中从来未有一个时期忽略过对外贸易”可知在罗马帝国对外扩张过程中,不同民族之间矛盾凸显出来,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罗马法

10、由公民法到万民法,揭示了万民法产生的必然性正是材料的主旨,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指出了习惯法的弊端和缺陷”不是材料的主旨,故A项错误;“说明了成文法诞生的必要性”不是材料的主旨,故B项错误;“罗马法维护奴隶主利益”说法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11(2018衡水金卷)智者普罗塔戈拉说,他所传授的是“在处理私人事务中精明慎重和在城邦事务中能言善辩,行动果断”的能力。这说明智者学派()A敢于打破旧的传统习俗B侧重于私人事务的处理C重视培养公共道德意识D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解析:选D。材料未提及旧传统,强调的是个人能言善辩的能力,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在公私事务上的能力,而非侧重私人事务,

11、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个人能力,而非公共道德意识,故C项错误;在公私事务中强调能言善辩适应了城邦事务的发展,故D项正确。12(2018山东教育质量保障联盟调研)在古希腊,智者就已经把正义作为伦理问题来研究,并与法律联系在一起进行探讨。此后,这一基本观念在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那里得到进一步发挥。查士丁尼的法学总论规定法律的原则是“为人诚实,不侵害他人,各得其所”。这说明西方法律()A注重探讨伦理道德 B蕴含人本主义精神C源自社会习俗规定 D体现公平正义原则解析:选B。据题干材料“智者就已经把正义作为伦理问题来研究,并与法律联系在一起进行探讨”可得出来的结论是对正义与法律关系的探讨,据“为人

12、诚实,不侵害他人,各得其所”可进一步得出是人文主义精神,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8湖南重点中学诊断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先秦时期是中国德育思想的发轫阶段,周公把德育与政治结合起来,提出“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明德慎罚”的道德规范。后经孔子创立,孟子、荀子发展完善,强调仁、礼,以教化为方式,逐步形成一套以人伦道德为基础的德育思想体系。战国至西汉,礼记大学中明确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宋明时期,理学家们对儒家的人性论、义利观、修缮论进一步发展

13、。一方面,重视崇高的精神境界,讲究节操,舍生取义;另一方面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德育观念。到此,儒家德育思想成为约束人们道德行为的理论工具。 摘编自郭齐家中国教育史材料二古希腊德育主要着眼于寻求个人应有的德性,揭示个人所应具备的品质特征和追求的生活。文艺复兴以后,出现了资本主义道德学说,提出解决道德和利益的关系以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等道德的基本原则。否定神性,强调人性;否定信仰,推崇理性。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实用主义哲学,构建了“培养良好公民”为目标,以“知识、情感、能力”为内容,以“从做中学”、间接引导为方法的德育思想理论,对美国20世纪初社会转型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的解决

14、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高雅珍西方德育思想的基本特征(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德育思想产生和发展的社会背景。(10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西德育思想的不同。(15分)解析 (1)第一小问西方德育思想产生背景,据材料一、二信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分别归纳说明。(2)不同据材料一、二信息,从内容、具体方法等角度概括。答案 (1)背景:西方,古希腊时期,人文主义精神起源;古希腊城邦民主政治发达;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崛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代议制的完善,人权意识的增强。中国,儒家思想的出现及其发展

15、,并成为正统思想;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专制主义不断发展。(2)不同:在伦理思想与道德规范上,西方是以个人为本位,中国是以国家为本位;在德育思想内容和特点方面,西方重视契约,推崇理性,中国则重视人伦,强调义利观;在德育思想具体方法上,西方强调实践的作用,中国则重视自我反省内心;在德育目标上,西方强调培育健全的公民,而中国则重视培养遵守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的人。(答出两点即可)14(2018南宁适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有学者在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变迁的动力时,采用了层次论和流动论这两种理论。层次论把人类社会存在按地位或职业分成不同的层次 ,并考察各层次间的内在联系和互动关系,从而分析人类的结构状态。流动论是分析人群在不同层次之间的易位过程及其原因和影响。李振宏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运用中外古代史的相关史实例证该史学研究成果。(12分)(要求:可以就其中一种理论成果进行例证分析,也可以同时例证材料中的两种史学理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解析 总结材料观点,可知存在“层次论”和“流动论”两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