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与方案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07613410 上传时间:2023-09-1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63.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与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与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与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与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与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与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与方案(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机电一体化专业及专业群建设方案一、概述(一)项目名称机电一体化专业及专业群建设方案(二)服务领域培养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具备较强实践技能以及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能从事机电一体化产品、自动 化设备、生产线的制造、安装、调试、营销和数控设备的编程、操作与维护等方面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服务于河南省和中原经济区 机电装备制造、模具加工等领域。(三)建设资金投入及用途项目总投资2560万元,其中申请省财政投入850万元,地方财政投入340万元,行业企业投入1200万元,其他170万元。建设 资金主要用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90万元、实习实训基地建设1800万元,师资队伍建设372

2、万元(其中214万用于专业群师资队伍 建设),社会能力建设108万元。二、建设背景(一)行业背景随着电子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触发了机械工程领域的一场深刻的革命,促进了机械技术与微电子技术及信息技术的高度 结合。随着企业对自动化、智能化生产技术要求不断提高,外向型经济的迅速发展,低水平的劳动者已远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 要,知识已成为企业竞争的优势和资本,机一电结合业已成为机械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当前我国机械制造业和机械工程领域在机电 技术上又相对比较落后,这严重阻碍了我国产品的创新和质量的提高,造成了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高端产品稀少、缺乏竞争能力,机 电产品从外观质量到内部质量都

3、反映出诸多问题。企业为加强技术改造和创新,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企业的发展实力和后劲,纷 纷成立技术研发中心,积极进行产品的更新、换代和升级,引进机电融合的高级技术人才。因此,该学科的建设将对国民经济建设以及 科技兴国、振兴中华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现代企业自动化、智能化的应用程度越来越高,自动化的机电设备,数控机床不断增加,柔性制造、工业机 械手和机器人、生产过程自动化的应用是必需的生产方式。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生能很快适应生产第一线的工艺设计与编制、加工 制造、供配电设施的安全运营保障、自动化生产的数控程序编制及自动控制操作、检测、检验、调试、机电设备的科学管理、故障诊断

4、 与维修等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岗位,成为能动手实干的工程技术人员和主力军。(二)人才需求分析根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最新发布的中国人才报告预计:全国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的需求比较旺盛,全国机电应用型人才的 年市场需求量在500万人左右,且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1。而目前全国开设机电及相关专业的高职院校有600余所,每年培养大约15 万的机电一体化高技能人才,全国300余所开设机电及相关专业的本科院校年毕业生大约为10万,其他途径培养的大约30万人,人才 需求量缺口巨大2,仅数控技术岗位人才需求量缺口就达30万人3。河南省的“十二五”发展规划把现代装备制造业作为全省重点培育和发展的优势产业,壮大优势

5、产业群,延伸产业链,推进科技创新、 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形成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促进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中原经济区” 的快速发展。其中建设装备制造业、引进技术和自主开发相结合,提高成套设备研发能力,发展光机电一体化设备、精密成型加工设备、1引自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的中国人才报告2根据国家机械工业联合会提供的数据3根据国家机械工业联合会和教育部高教司提供的数据 柔性制造设备、数控机床、智能机械设备、农业机械、重型机械、电工电气、机械基础件、仪器仪表、工程机械、模具、汽车及零部件 制造等产业是必然趋势,这就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市场。据调

6、查,河南省装备制造业现有规模以上企业1864家,其岗位分布和人才需求情况如图1所示,数控岗位的需求量最大。同时, 对我校近3年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显示,数控机床操作岗位占53%,数控编程岗位占26%,数控机床维护岗位占8%, 工艺设计占11%,其它岗位占4%。从未来的岗位需求趋势看,数控机床操作是首选就业岗位;具备数控工艺与编程、机床维护能力的高 技能人才需求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根据以上分析,培养职业综合素质高,具备数控工艺、数控编程职业综合能力,适合高精加工技术发 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是当前发展的趋势。图1机械制造类企业岗位需求分布图三、建设基础(一)专业历史基础我校机电一体

7、化技术专业开办于1987年,是河南省、郑州市和学校重点支持建设的专业。2007年该专业被评为郑州地方高校重点专 业,2009年又被郑州市确定为郑州地方高校示范专业;2009年机电一体化技术教学团队被确定为校级优秀教学团队,2011年该教学团队 被认定为河南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团队和郑州地方高校优秀教学团队。机电一体化实训中心2008年被确定为郑州地方高校重点实验(实 训)室,2010年被确定为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迄今为止,本专业为国内外相关领域输送了2200多名优秀毕业生。近三年来,毕业生首次就业率为97.5%以上,专业对口率90.3%以 上,企业对学生满意率达到98%。很多

8、毕业生现已成为企业的主要技术业务骨干,并在工作岗位上做出了突出贡献,也为社会经济建设 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二)师资队伍状况机电一体化技术教学团队由学校专任教师和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组成。团队共有34人,其中:学校专任教师19人(含省级学 术技术带头人1人、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对象1人,市级教学名师1人,双师素质达100%), 行业企业兼职教师15人,专兼比例达到1 : 0.79。团队成员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较强的技术实践能 力,获得过多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是一支优秀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能够适应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

9、要,符合高职人才培 养要求。团队基本结构状况见表1,团队成员基本情况见表2、表3。(三)实训实习条件河南省一流按照校企“共同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完善教学基础建设、共同进行实践教学、共同完成专业技能考核” 的共建原则,建立了功能齐全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在校内,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机电一体化实训中心,囊括了数控实训中心、柔性生产线、热处理实训室、PLC实 训室、电工电子技能实训室、液压气动实训室、测控技术实训室、机械创新实训室、CAD/CAM实训室等23个实训室和金工实习工厂、 职业技能鉴定站等,设备总值达1100万元;还与企业签约共同建设了校内“上海大众实训中心”

10、和“广电银通中州大学实训中心”。在校外,与中国第一拖拉机有限公司、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广电银通金融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郑州煤矿机械有限公司、中国长 城铝业公司等10余家企业合作建立了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以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为平台,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行为导向式教学,把理论知识融入实践教学之中,实现了“教、学、 做”一体化,强化了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四)专业改革成就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下,实施了“2+0.5+0.5”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了行动型课程体系;建立了先进的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 地;实现了实践教学与企业生产的紧密结合,确保了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1 .不断探索人才培

11、养模式构建行动型课程体系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实施了“2+0.5+0.5”人才培养模式,即让学生通过校内两年的专业教学,半年的校内综合实训,半年的企业顶岗实习来完成全部教学 计划,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经过实践检验,效果良好,突出表现在学生毕业后能立即适应工作岗位要求,基本实现了学生与工作岗位零 距离的对接,学生和企业双方满意。依据能力递进规律构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行动型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中,实现了课程内容与工作内容相结合、授课过程与工作 过程相结合、授课环境与工作环境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方法。河南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工作过程的机械设 计

12、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2011年5月通过省级鉴定。二十多年来,机电一体化教学团队成员在专业建设方面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改革、产学结合、校内外实训 基地建设、教材建设、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地成效。2. 校企合作,建设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3.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在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教学与生产实践的结合,实现高技能人才的校企共育,学生的 综合职业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4. 优质的社会服务,确立了专业社会品牌团队坚持应用技术研究和技术服务并重。主持完成的“NZG-31IV型内燃钢轨钻孔机”、“

13、气管快速连接与分离装置”、“HFS系列呼吸机”、 “MC60数控加工中心制冷压缩机改造”、“双偏心半球阀阀芯研磨机理及工艺研究”、“微型自动温度多段测量记录器”等多项省级科研成果 和专利在多家企业获得应用。主要技术成果服务项目统计见表5。我校设有“中州大学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三年来,机电一体化技术教学团队成员在数控技术、AutoCAD绘图技术、电工电子技术 等方面为社会培训专门人才3800余人次,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社会培训服务情况统计见表6。(五) 目前存在的不足1 .教学模式有待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教学资源有待于进一步整合与优化。2 .专业教学团队中领军人物较少,部分专任教师缺乏企业工

14、作经历。3 .核心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四、建设目标()总体目标进一步加强校企深度融合,建立校企共赢的长效紧密型合作办学机制,完善2+0.5+0.5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一支专兼结合、职业 素质及职业技能过硬的、在省内同类院校一流、国内同类院校先进的优秀专业教学团队;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着力建设集资源共 享、学生实训、技术服务、企业员工培训为一体的中原一流的机电一体化实训基地。专业建设工作中坚持的理念:以行业发展趋势确定专业发展方向,以专业就业岗位确定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以工学结合确立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以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构建专业核心课程,以学生必须掌握的工作过程和关键技术设计

15、课程内容,以“教、学、做”一体 化作为课程教学模式。(二)具体目标1. 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以内涵建设为主,与河南省及郑州周边机械装备行业、企业一起深入分析机电一体化专业高技能人才需求,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 模式。在“2+0.5+0.5”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深化“工学结合、双证融通、三段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平台,形 成结构合理、相互支撑的专业群,并根据需求适时调整优化,增强为行业和地方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的优势。继续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 引导和鼓励教师主动为企业尤其是中小科技型开展技术研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互利共赢。2. 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坚持服务我省经

16、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密切与行业和企业的联系,紧跟机电一体化技术产业发展的动态要求,把握行业发展 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结构;深入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校企合作,共同研究完善、创新符合企业实际需 要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继续完善2+0.5+0.5的教学组织模式,实施三阶段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2)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标准,以区域性典型产品为载体进行组合,重组课程内容,实现课程与岗位任务 的对接,进一步优化机电一体化专业行动型课程体系;深化“顶岗实习、工学交替、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做中 学,学中做”。3)扩大和新增校内企业实训中心或校内工厂形式的实习实训基地,使校内企业中心达到4个;4)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和完善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