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监测方案-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07608642 上传时间:2023-03-0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0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坑监测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基坑监测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基坑监测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基坑监测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基坑监测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坑监测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坑监测方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监测方案 批 准: 审 核:编 写:012年0月日目 录1概 况111工程概况11。2 环境概况2监测技术要求与目的1监测方案编制依据2监测方案编制原则4。系统性原则2.2可靠性原则34。3与设计、施工相结合原则.4经济合理原则3监测内容35。1 塔机基础监测35。2 基坑围护监测3.3坑底回弹监测46监测点的布设47监测控制网的布设48监测仪器及方法581垂直、水平位移监测6.2坑底回弹监测9报 警91监测工作计划、周期及频率011资料整理与成果提交101技术保障措施1113质量保障措施1114应急预案14。1 应急小组214.2 应急小组职责及工作程序1214.3 实施注意事项115监测方

2、案布点图13 / 概 况11 工程概况本工程基坑开挖面积约75000m,基坑围护周长约00m,基坑开挖深度为11m,基坑采用钻孔灌注桩,局部门式刚架围护结构,三轴搅拌桩止水,二道混凝土/型钢斜支撑体系.基坑安全等级为二级,周边环境等级为二/三级。支撑按照市基坑工程设计规程(DG/8-1200)中相关规定,本基坑按二级基坑要求进行施工监测。2 环境概况项目四周分布有道路、楼房和高架桥等建筑物,道路下埋设有信息、雨水、煤气等管线。基坑开口线距最近的建筑物边线仅有15米左右。 拟建场地地貌类型属平原,地貌形态单一.勘察期间测得勘探点孔口标高一般为3.4551m之间,场地平均标高约4.20m.拟建场地

3、处于上海地区古河道地层,缺失上海市统编的第层、第层土,地表下深度5m范围内地基土均属第四纪滨海河口相、滨海浅海相、滨海、沼泽相、溺谷相、滨海浅海相、滨海河口相沉积物。主要由粘性土、粉性土和砂土组成,一般呈水平状分布。此次监测重点为基坑围护桩墙和施工用塔机基础。2监测技术要求与目的本工程的信息化施工监测充分考虑到以下各因素的影响:1、本工程基坑形状不规则,开挖面积较大,边线较长。工程施工周期长,施工流程较多,包括围护施工、基坑开挖及地下结构施工等部分,工艺复杂。2、基坑监测数据反馈的及时性和与施工的联动性要求较高。因此,本工程监测工作必须严格按设计及有关管理部门的有关变形控制要求进行实施,同时对

4、基坑围护结构、塔机基础进行重点监测.在基坑开挖过程中,由于受地质条件、荷载条件、材料性质、施工条件和外界其他因素的复杂影响,很难单纯的从理论上预测工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而且,从理论预测值还不能全面、准确的反应工程的各种变化。因此,在理论指导下制定周密的监测计划,并严格实施计划十分必要.本工程监测的主要目的有:、通过监测及时发现围护结构施工过程中的环境变化发展趋势,及时反馈信息,达到有效控制基坑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2、通过监测及时调整支护系统的受力均衡问题,使整个基坑在开挖过程中始终处于安全、可控的范围内;3、通过监测及时发现塔机基础在施工过程中的环境变化发展趋势,及时反馈信息,确保施工机械的

5、安全使用;4、通过监测数据与预测值作比较,判断上一施工工艺和施工参数是否符合或达到预期要求,及时调整工艺及参数,确保顺利实现下一施工进度控制,从而切实实现信息化施工,达到优质安全、经济合理、施工快捷的目的。3监测方案编制依据基坑工程施工监测规程D/TJ-2001-206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02工程测量规范G50026207城市测量规范CJ899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7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GJ08-1-2010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GJ083722基坑工程设计规范DG/TJ086110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4监测方案编制原则4.系统性原则.方案设计的各个

6、监测项目有机结合,既形成整体,又相互衬映,使测试数据能对应校核;.运用系统功效达到对环境、基坑进行全方位、连续性监测,监测点布置要考虑合理、有效因素.4。2可靠性原则1 方案中采用的监测手段为成熟、或基本成熟的;2 监测中使用的监测仪器、测试元件均通过标定且在有效期内;测点的布设中考虑了各个测点的保护需要。4。3与设计、施工相结合原则1。 跟据设计计算情况,考虑关键部位有针对性布点,达到进一步优化设计的目的;. 对地质条件变化较大或施工异常部位进行重点或加密监测.3. 依据施工规范要求,确定被监测项目的报警值.4. 结合实际施工,调整优化测点布设、测试手段、仪器选配、测点保护方案,确定监测频率

7、。4经济合理原则.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结合工程经验尽可能采用直观、简单、有效的方法;2. 在确保可靠的基础上择优选择国产及进口仪器设备;3。 在确保全面、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利用监测点之间的联系,减少测点数量,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5监测内容根据委托方要求,按照安全、经济、合理的原则设置监测项目如下: 5。 塔机基础监测l 塔机基础垂直、水平位移监测52 基坑围护监测l 基坑围护结构桩墙顶垂直及水平位移监测5。3 坑底回弹监测l 坑底回弹监测监测点的布设 为提高数据利用和分析效率,本方案中各围护墙顶位移、土体沉降、周边地下管线位移测点尽可能同剖面布设。各监测项目测点具体安排如下:坑底回弹监测点

8、采用原有回弹监测点,如有缺失回弹监测点,则视实际情况添加。基坑围护结构桩墙监测点测点沿维护结构桩墙布设,在桩墙每个拐角两侧2米处各布设一个观测点,平直段一般按105米间距布设.塔机基础容降监测观测标志同基坑围护结构观测标志,布置在每个塔机基座的各角上(便于观测的侧面)。监测点布置见监测点布置示意图。基坑围护结构桩墙和塔机基础容降监测点观测标志采用5*50角钢(长10cm),两端用膨胀螺栓固定在护结构桩墙顶以下约0厘米处,角钢上部中间加焊半圆形铁球,角钢侧面中间贴激光反射片(3cm),作为垂直、水平位移监测点(沉降、位移为同一点)。测点具体布设表序号监测项目测点数量备注围护顶位移监测3个暂定坑底

9、回弹监测9个原有监测布置3塔机基础监测2个每个基础布置4个监测控制网的布设1、布设目的主要是为了测定围护结构及基坑开挖施工期间,随着地基土的不断压缩而产生膨胀挤压,监测对象的平面位置或高程随施工阶段的变化而产生的位移大小、位移方向;当位移量超过警戒线时及时报警;以便施工单位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技术处理,确保施工安全有序的进行。通过进行整体变形分析,有效验证设计参数。为保证所有监测对象在同系统中比较和监测成果的可靠性而布设监测控制网,主要用于塔机基础、围护墙顶的位移、沉降、坑底回弹等方面的监测。监测控制网分两种:平面控制网用于位移监测;水准控制网用于沉降监测即垂直位移监测。 2、控制点布设为提高精度

10、和减少误差,水平位移监测的控制点采用现有施工平面控制网,按三等三角网测量技术要求测量.在施工现场布设工作基点(P1P4),控制区域为整个监测区,与平面控制网联测,按三等三角网测量技术要求测量。工作基点全部采用强制对中观测墩。水准控制点计划布设9个,编号为G10。建立水准测量闭合环。所以控制网均采用精密平差方法,并进行控制点精度评定。控制点具体布设情况见监测点布置示意图.8监测仪器及方法监测是对工程施工质量及其安全性,用相对精确之数值解释表达的一种定量方法和有效手段,因此,对监测仪器之质量、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司配备了拓普康5A测量机器人,测角精度05,测距精度0。81ppmD,用于水平位移

11、监测;垂直位移监测采用索佳电子水准仪SL3,使用RAB码玻璃钢水准标尺每公里往返测高差中数标准差为。0mm。仪器最小显示值为0。0001m。主要监测设备一览表 序号仪器名称仪器型号(品牌)标称精度数量1水准仪索佳SD1.mm/Km.1台全站仪拓普康M0.50.+1p1台3全站仪索佳SETRX2+2pp1台4三脚架3个水准尺RAB码玻璃钢水准尺1m一对6电脑设备三台套。垂直、水平位移监测()垂直位移采用独立监测系统,按二等水准要求,用精密水准仪测出各观测点的高程。基坑围护桩墙监测和塔机基础监测分别进行独立观测。基坑围护桩墙变形监测将所有的桩墙监测点与工作基点(不少于3个)联测形成一条闭合线路;塔

12、机基础容降监测将每个塔机基座的4个观测点与附近的一个工作基点分别形成单独的闭合线路。经计算后可得到各测点的沉降或隆起变化情况。(2)水平位移(极坐标法)监测仪器采用拓普康MS05测量机器人,测角精度.5”,测距精度0。8+1ppmD;该设备装载了拓普康先进的电动驱动,可以实现包含自动跟踪、自动照准、智能识别、遥测控制等功能在内的自动化测量,极大提高了测量效率。测角技术采用IACS自主角度校准系统(Idependnt Ange Calibratin System),内置基准已知角,预测并修正度盘测角误差,确保高精度角度测量。测距技术区别与传统测距的多个测距频率分时调制发射技术,采用拓普康独有的多

13、个测距频率同时调制发射技术(测距频率185MHz)照准标志为激光反射片(33cm)。观测方式采用半自动变形监测模式,该作业模式由一台测量机器人和机载软件组成外业半自动化系统。一台 机和数据后处理分析软件组成内业半自动化系统。在利用半自动模式进行基坑变形监测时,将仪器置于工作基点上,调用内存的各观测点坐标数据库或学习目标点位坐标,限差参数设置等工作后,仪器将会在机载软件的驱动下自动地多测回、全面观测多个目标点并将边长、角度等数据实时存入 卡中。在某观测墩上完成观测后可将仪器移至另一观测墩上作业,直到完成全部测量工作。完成所有测量工作后将仪器拿回室内,将C卡上所存的边角数据传入电脑,再利用后处理软

14、件进行平差处理分析,最终得出成果。初始值一般取3次观测数据的平均值。半自动变形监测模式示意图(3)、水平位移观测精度分析1、误差来源本次测量的误差来源主要包括以下来源:1。1仪器的系统误差主要是由仪器本身构造引起的,为保证精度,需在测量前对仪器进行检校,即使在检校后仪器还有残余的系统误差,但由于监测需要得到的是两次测量之间的位移值,因此系统误差可以基本消除;1测站、目标的对中误差由于测站点采用强制对中措施,自动全站仪应用T模式自动目标识别,当全站仪发送的红外光被反射棱镜返回并经全站仪内置的CCD相机判别接受后,马达就驱动全站仪自动转向棱镜,并自动精确测定;由于全站仪自动精确照准功能,减少了人员照准的误差,提高了观测精度.而且标志埋设后在整个观测过程中不再重新安置,因此对中误差可忽略不计.外界环境的影响天气影响,观测时要选成像清晰的时段测量,夏季观测时要避免仪器被阳光暴晒。工程机械路过时带来的震动对观测结果的影响较大,观测时应尽量避免在这一时段进行观测,或在数据处理剔除此时段的观测数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