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修版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七单元 第35讲 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含答案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07608611 上传时间:2023-09-1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修版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七单元 第35讲 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精修版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七单元 第35讲 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精修版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七单元 第35讲 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精修版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七单元 第35讲 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精修版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七单元 第35讲 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修版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七单元 第35讲 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修版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七单元 第35讲 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含答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史备考精品资料【精校版】限时训练1(2016辽河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顺治元年至嘉庆十二年(16441807)160多年的时间里,清朝白银对制钱的比价一般在1 000文以下,1808年以后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银钱比价持续上涨。银价的上涨意味着广大劳动者必须付出更多的铜钱(完税)1845年银价上涨更甚,御史刘良驹奏称:“银价之昂未有甚于今日者,京中纹银每两易制钱乃二千文,外省则每两易制钱二千二三百文不等”,而且“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鸦片战争后10年间,全国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由于对外贸易的发展,更多的外国银元流入中国社会,外商趁机用成色较低的银元套购中国纹银运往国外,制

2、成银元后返销中国牟取暴利。摘编自许弘近代中国银货币改革述论材料二林则徐于1833年提出自铸银元。光绪初年,吉林省首先用机器试铸银币。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才获准在广东设造币厂。此后,湖北、江苏等省纷纷仿效。1905年,清政府开始全面进行货币改革,目的是统一银币。但由于本位币不定,引起了“两”“元”之争。焦点是用“两”还是用“元”,以湖广总督张之洞、直隶总督袁世凯为代表的“一两”银币派认为各国应有自己的币制体系,中国不能亵渎国体而丧失主权1910年,清政府颁布币制则例,自此,两元之争落下帷幕1911年,停止各省自由铸造,铸币权统归中央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灭亡,银币没有来得及正式发行。摘编自刘

3、士刚晚清的货币政策(1)依据材料一,概括晚清“银贵钱贱”现象日益严重的历史背景。(9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晚清货币改革的特点并评价上述改革。(6分)解析:第(1)问注意题干中的叙述,“鸦片战争后10年间外商趁机用成色较低的银元套购中国纹银运往国外,制成银元后返销中国牟取暴利”并结合鸦片战争前的背景概括。第(2)问关注题干中的这些信息“机器试铸银币,清政府开始全面进行货币改革,引起了两元之争。焦点是用两还是用元,清政府颁布币制则例,银币没有来得及正式发行。”评价要结合前两问和时代背景讨论。答案:(1)鸦片输入,白银大量外流;社会矛盾尖锐;外商的不法行为加剧了国内金融市场的不稳

4、定性。(2)特点:铸币方式现代化(机器铸币);由地方自铸到中央统一铸币;伴随着文化和政治斗争;实行铸币立法;未真正实行。评价:被动改革,未能使中国摆脱困境;是中国金融近代化的起步。2(2016太原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与广州国民政府和武汉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有着一定的传承关系。广州国民政府和武汉国民政府因存在时间短暂,但制定了一系列有关经济的法规、决议、宣言和政纲。这些法规、决议、宣言和政纲,总的来说体现了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奉行孙中山的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和扶助工农的方针。具体而言:一是开始确立土地国有和国家资本的主导地位。宣言指出:“私人所有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政府

5、,国家就价征税,并于必要时依报价收买之”;“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二是保护工人的利益。三是保护农民的利益,实行耕者有其田。四是改善财政制度,统一国家财政管理。关于财政决议案提出:要统一国家的财政管理权;设立中央银行,创立新的货币制度,利用国家公债。五是推进国营和民营工商业的发展。六是没收“逆产”归国有或分配给人民所有。虞和平以国家力量为主导的早期现代化建设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国营经济与民营经济(1)依据上述材料概括广州国民政府和武汉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的特点。(6分)(2)试分析这些政策对后来的南京国民政

6、府经济政策的影响。(9分)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是开始确立土地国有和国家资本的主导地位四是改善财政制度统一国家财政管理五是推进国营和民营工商业的发展”可知,主张土地和大资产归国家所有,扩大国家的经济控制力量;依据材料“二是保护工人的利益三是保护农民的利益六是没收逆产归国有或分配给人民所有”可知维护工农劳动大众的利益。第(2)问依据材料“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与广州国民政府和武汉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有着一定的传承关系”可知,这些经济政策对后来的国民党及其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制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节制资本为国民党和南京国民政府所继承、发展和实施,并日益向着统制经济和国家垄断

7、资本的方向转变。答案:(1)特点:一是主张土地和大资产归国家所有,扩大国家的经济控制力量,二是维护工农劳动大众的利益。(2)影响:这些经济政策,虽然大多没有来得及实施,但是对后来的国民党及其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制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特别是第一个特点,为国民党和南京国民政府所继承、发展和实施,并日益向着统制经济和国家垄断资本的方向转变。3(2016定海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895年,户部奏请“各省挑精壮三成,其余老弱一概裁撤”。之后,户部又奏请裁减勇营三成。甲午战争后到戊戌变法前,清政府编练的新式陆军有四支:“定武军”(后改称“新建陆军”)、“自强军”、“武毅军”、“湖北护军营

8、”。新军仿照德国陆军编制,按照德国的训练方法训练军队。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财政困难,大力发展工商实业,以增加税源。1896年,清政府通饬各省设立商务局,1897年创立了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1896年,总理衙门议奏:“兴学诚自强本计,请由各省督抚酌拟办法,或既就原有书院量加课程,或另建书院肄习专门。”此后,各省创办了不少新式学堂。1897年,经总理衙门议奏后开设经济特科和岁举专科,以满足国家对变法人才的需求。1898年初,荣禄、高燮曾、胡熵菜分别奏请设立武备特科,所有武场一律改试枪炮。摘编自陈长江甲午战争后至戊戌变法前清政府的改革(1)依据材料概括甲午战争后至戊戌变法前清政府改革的内容。(

9、6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知识,指出这次改革与洋务运动的主要区别,并分析导致改革困难的原因。(9分)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各省挑精壮三成,其余老弱一概裁撤”、“清政府编练的新式陆军,新军仿照德国陆军编制,按照德国的训练方法训练军队”可总结出裁撤旧军、编练新军;依据材料“大力发展工商实业”、“清政府通饬各省设立商务局”总结出鼓励实业、设立商务局;依据材料“各省创办了不少新式学堂”、“经总理衙门议奏后开设经济特科和岁举专科”可总结出兴办新式学堂、改革科举考试。每(2)问第一小问的“区别”,依据材料和清末新政以及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至戊戌变法前清政府改革突破了洋务运动单纯引进技术和

10、培养人才的改革模式,由器物层面进入制度层面。第二小问的“原因”,结合所学当时的时代背景、清政府的政治、财政状况可以得出原因是列强对中国利权的攫取;清政府财政危机;改革缺乏系统方案和长远目标。答案:(1)裁撤旧军、编练新军;鼓励实业、设立商务局;兴办新式学堂、改革科举考试。(2)主要区别:突破了洋务运动单纯引进技术和培养人才的改革模式,由器物层面进入制度层面。原因:列强对中国利权的攫取;清政府财政危机;改革缺乏系统方案和长远目标。4(2017郴州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829年,杰克逊入主白宫,开始实行“分赃制”。其特点是:甲党上台后,立即斥退大批政府官员,而让在竞选中有功的本党党徒

11、填补这些空位。乙党上台后,亦如法炮制。这些官员们在任职期间,贪赃枉法,营私舞弊,无所不为。为了纠正这些弊端,美国于1883年颁布了文官制度条例,即“彭德尔顿法”。主要内容是:成立由3人组成的美国文官委员会负责制定文官管理细则,主管文官考试和录用、保障文官权益等;通过公开考试择优录用文官,文官考核和工资以实绩为依据,公布待补文官职位缺额;经考试录用的文官实行常任制,由法律保障其职位,不得任意撤换;受到惩罚的文官,有权提出申诉等;文官不得提供政治捐款。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1)根据材料,指出美国“彭德尔顿法”与“分赃制”在官员选用上的主要区别。(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彭德

12、尔顿法”的作用。(6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概括即可;第(2)问,根据“彭德尔顿法”与“分赃制”在官员选用上的主要区别及联系时代背景,可知公开选拔人才适应了工业化社会的需要;打破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增进社会公平、公正,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同时提高官员素质,减少腐败;提高政府工作效能,保持政府工作连续性、稳定性。答案:(1)区别:“彭德尔顿法”:公开考试,择优录取;按能力和政绩大小予以升降奖惩;相对的职业保障;政治中立,不与执政党共进退。“分赃制”:任人唯亲,对象主要是本党成员。(2)作用:适应了工业化社会的需要;打破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增进社会公平、公正,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提高

13、官员素质,减少腐败;提高政府工作效能,保持政府工作连续性、稳定性。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这一生财之道既经开辟,政府就不愿意继续铸造铜钱,以免和法币(大明宝钞)发生竞争。”但洪武皇帝一味凭借皇权和利刃大量发行宝钞,其结果是宝钞最后变成废纸。宝钞不能作为承载经济发展的货币,“再度感到铸钱的必要,但许多问题又随之产生。官方没有充分的现金收入,只能少量鼓铸,而所铸成的铜钱又欠美观和整饬,其后果只能为私铸大开方便之门”。摘编自黄仁宇万历十五年材料二1935年11月3日,国民政府财政部施行法币布告(节选)一、自本年11月4日起,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所发行之钞票定为法币,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

14、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得行使现金,违者全数没收,以防白银之偷漏。四、凡银钱行号商店及其他公私机关或个人,持有银本位币或其他银币生银等类者,应自11月4日起,交由发行准备管理委员会或其指定之银行,兑换法币。除银本位币按照面额兑换法币外,其余银类,各依其实含纯银数量兑换。六、为使法币对外汇价按照目前价格稳定起见,应由中央、中国、交通三行无限制买卖外汇。摘编自魏宏运中国现代史资料选编(1)依据材料一,指出明朝纸钞发行带来的后果。(6分)(2)依据材料二,概括国民政府的货币改革政策内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的积极作用。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货币发行的认识。(9分)解析:第(1)

15、问依据材料可以看出当时宝钞发行的主要后果是:政府大量发行纸钞,从而导致信用降低;政府所铸铜钱质地不好,又为私铸铜钱开了方便之门。第(2)问根据材料二将改革内容概括为:集中钞票发行权;废除银本位制;法币与外汇挂钩。积极作用则可以联系改革前后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史实表述为加速了中国货币体系现代化,有利于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促进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对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市场具有积极意义;认识表述合理即可。答案:(1)后果:明政府纸钞信用降低;为私铸铜钱开了方便之门。(2)政策内容:集中钞票发行权;废除银本位制;法币与外汇挂钩。积极作用:法币改革加速了中国货币体系现代化,有利于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促进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对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市场有一定积极作用。认识:货币的发行直接关系国计民生,适时的货币政策有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