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困境及对策10篇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07607115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 页数:44 大小: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教学困境及对策10篇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高中历史教学困境及对策10篇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高中历史教学困境及对策10篇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高中历史教学困境及对策10篇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高中历史教学困境及对策10篇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教学困境及对策10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教学困境及对策10篇(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历史教学困境及对策10篇 第一篇:高中历史教学中课程导入策略的运用 摘要:“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学主题的导入是一堂课教学的开端,导入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一节课的学习效果。一个好的课程导入策略,可以在教学开始时就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引入到教学环境中,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使学生的学习效率事半功倍,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本文主要以高中历史教学为出发点,研究教学课程中的导入策略,并以人教版高中历史第9课“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大陆扩展”中的“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为例,分析高中历史教学中课程导入策略的应用。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课程导入;

2、策略应用 一、引言 受传统观念影响,老师课程时采用传统方法,上课期间学生无精打采,提不起对课程的兴趣,教学质量低下;由于高考压力影响,老师都是快速的讲完知识点并对需要考试的知识重点讲解,很少有老师来进行课程的导入1。在不教学时,需要对学生的作业等进行批改,时间已非常紧张,而设计课程导入策略,非常耗费老师的时间和精力,所以老师很少采取课程导入策略来进行教学。然而,一个好的课程导入策略,可以在教学开始时就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学习效率事半功倍,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本文主要研究高中历史教学课程中的导入策略,并以人教版高中历史第9课“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大陆扩展”中的“德

3、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为例,分析高中历史教学中课程导入策略的应用。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课程导入策略应用 (一)温故知新导入,串联学习内容。知识体系在学习过程中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之间必然存在内在的联系。而在高中历史的课程中,所安排在一节中的内容也是彼此联系的,或者是一种时间关系的递进,或者是同时代不同国家制度的对比等等2。所谓的温故知新的课程导入策略,就是老师在一节课的开始通过温习上节课所学到的就是知识,从而引出来对新知识的学习,温故知新,承上启下,使学生不产生对新接触知识的强烈陌生感,更好的接受学习新知识。比如在人教版高中历史第9课“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大陆扩展”中的“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

4、制”的学习中,本节中主要有三目,其中第一目和第二目分别为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和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第三目为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在进行第三目的学习时,课程可以这样进行:开始上课时,老师带领同学温习上节课学习的法国共和政体确立的过程、形式、特点,以及制定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主要内容,从而引出第三目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的学习,引出来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过程、形式、特点,以及制定的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通过对比学习,让学生尽快掌握新学的知识。教师通过对旧知识的温习,也交代了新知识的主要内容,进而引导学生进入到新课学习中去。 (二)运用歌曲视频等多媒体导入,激起学生兴趣。现在几乎所有的教室

5、中,都安装有多媒体教学设备,老师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要充分利用这些多媒体教学设备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3。运用歌曲视频等多媒体将高中历史教学课程导入策略的策略,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手段更灵活,教学氛围更生动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动静结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有声有色、有图有像的教学情境,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可以激起学生对历史学习浓厚的学习兴趣。比如在人教版高中历史第9课“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大陆扩展”中的“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的学习中,老师在开始教授课程之前,可以先给同学放一段视频,比如击沉俾斯麦号、普法战争、第一次世界战德国战场等等,将让学生通过这些视频资料引入到历

6、史久远的时代,使同学提起对这段历史的兴趣,接着老师通过视频的导入,开始一节课的教授,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更深刻,且有利于理解所学的课程,产生更深层次的见解与认知,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4。 (三)运用故事导入,寓教于乐学习。爱听故事也是学生的一个爱好,尤其是历史故事,在讲授新课程时,先以课程内容为背景找一个相关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能迅速的提起学生的兴趣,将学生带到良好的学习环境中,从而做到寓教于乐。比如在讲述人教版高中历史第9课“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大陆扩展”中的“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课程时,老师可以先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如:德意志在确认君主立宪制国家的过程中,德意

7、志是具有多民族的分裂的国家,而俾斯麦在读大学的时候,在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纪念日那天,同一位美国朋友莫特利以25瓶的香槟酒为赌注打赌,赌定25年之内德意志必将完成统一,也就是这个俾斯麦,日后当选为德意志首相,通过他的铁腕手段,最终实现了德意志的统一,日后他也被成为“铁血首相”。通过这个故事,可以将本课中的学习内容导入,开始一节课的授课,通过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对本节内容更感兴趣,对本节内容的背景更加深入了解,所学知识也能更加牢靠记住。 三、结语 高中历史教学中课程导入策略多种多样,本文只是根据实例分析了三种课程导入策略的应用,课程导入策略的应用,在上课之初就提起学生读课程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知

8、识的学习中,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学习效率事半功倍,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改变了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与国家实行的新课改要求相符合。而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课程导入策略需要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加以选择。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只有积极地应用导入策略,才能够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蕾.高职院校广告综合实训课程导入项目教学法的案例研讨以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为例J.经济师,2010(12):36-38,41. 2贲丹.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课堂导入策略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杂志(上旬刊),2014(01):101-102. 3石唯.“非指导性”美术课堂教学的关键三五分钟中学美术“非指

9、导性”教学课堂导入策略探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2(16):118-119. 4毛晓琴.点亮课堂的引航灯小学美术教学中激发学生参与的导入策略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01):125-127. 第二篇:高中历史教学时序观念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时序观念的必要性 1历史学科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培养时序观念的必要性。正如法国史学家勒高夫所认为的“历史学是时间的科学”,历史学是研究社会历史现象和过程并揭示其内在规律的科学,反映的是人类几千年文明发展的历史,因此时间是构成历史的基本要素,时序是唯一能够将一切历史事物贯穿起来的线索。 2新课改后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生学情决定必须重视时序观念的培养。新课改

10、之前的人教版老教材按照传统通史体例编写,重视历史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时间线索明确。通史体例便于学生从整体把握历史,也方便教师教学。高中历史新课程打破了以往历史教材通史编写体例,以“模块”加“专题”的形式,构建了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的课程结构,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发展而有个性的发展。但是专题式教学最大的弱点是历史知识时序性不强、整体性不明显,导致学生对客观历史事实缺乏宏观把握,人为地割裂各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这种模块教学体系的跳跃性,会对知识储备不足的学生带来某些学习困难,往往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因此,在不违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改革精神前提下,重新整合构建历史教学体系,突破模块教学

11、限制,明晰历史事件本身的时序,提高教学效率就显得十分必要。 3历史高考试题透漏出培养时序观念的必要性。近观这几年高考历史试卷,注重时序观念的考查已成为重要的理念之一。虽然现在高考不会直接问某一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年份,但往往以材料的形式展示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时间线索隐含在材料当中。如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28题考查中国近代自然经济的解体,给了一段材料让学生判定答案。其实这道题的关键点之一就是材料中给了一个时间点“19世纪中期以后”,根据这个关键的时间点再结合材料的意思就不难得出正确答案。从应试角度来说应该重视对学生时序观念的培养。 二、时序观念培养策略 面对历史新教材的编写体例和结构,强调培养

12、学生的时序观念不是要回到以前的通史模式教学,时序性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从宏观和整体角度分析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思维方式。如何培养学生的时序观念?笔者经过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研读,结合教学实践进行了初步的反思,认为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 1帮助学生从宏观构建整体的知识体系。立足于整个历史课程或整个模块,将古今中外的历史内容按照历史的先后顺序进行整体规划,打破必修和选修的界限,注重必修各个模块之间的相互联系,帮助学生树立大历史观、整体史观。这种时序性教学可能不太适应高一年级学生,但是比较适应高三年级学生的第一轮和第二轮复习。对高一新生来讲,立足于整个模块,将整个专题内容按照时序性原则进行重

13、新整合,帮助学生重新构建历史知识体系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完全可行的。以岳麓版必修一为例,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我先让学生打开教材的导读,指导学生阅读导语从整体上把握线索。再阅读目录,然后以目录为载体,以政治文明的发展历程为主线,将古今中外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和政治现象按照历史的先后顺序重新进行整合排列,使学生明白,他们即将学习的是一个有系统逻辑的历史知识体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认识到他们要学习的必修一内容是: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大致有三个历史阶段,即古代文明、近代文明和现代文明。 2注重从微观角度进行时序性教学。由于学生的水平有限,以及历史知识本身的繁杂性,有时候会出现学生对具体事件发生的顺

14、序混淆不清,可以从微观角度培养学生时序观念。微观时序性教学指以单元或某个专题为单位进行时序性教学。例如,岳麓版版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三课和第四课的编排朝代时间重复,容易造成混乱,就可以时间线索重新对教材进行整合,课堂教学效果会有很大的不同。 3注重时间逻辑,弱化一般时间记忆,弄清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新课程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对学生记忆大量历史时间的要求。学生只要能够把握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先后顺序就可以了,例如,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学生当然需要掌握从汉到元主要朝代的事件发展顺序,但至于汉朝是从哪一年到哪一年,元朝是

15、从哪一年到哪一年则是不需要掌握的。把教学重心放在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上。总之,新课程背景下,加强对学生时序观念的培养已经成为一些专家和部分一线教师的共识。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时序观念的培养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 2叶小兵.历史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吴晓洁.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时序观念的培养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2). 4何成刚,沈为慧,陈伟壁.历史教学中时序观念的培养J.历史教学,2012(2). 第三篇: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探究 一、要使历史课堂教学充满激情 历史不仅是对过去事情的陈述,更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它给人们以足够的遐思和警醒。所以,历史教学需要教师用激情的演绎来再现生动、丰富、形象、深刻的历史真像,从而来体现课堂教学的特色。首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作为教者要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进入课堂,好的心情是一种状态,教师的微笑、和蔼可亲的态度,学生自然就轻松,思路会更加敏捷,总之,教师开朗活泼,个性张扬,思想开阔,学生就会深受教师的熏陶和感染,富有灵气。其次,要选择最优的方式导入新课,俗话说:“描龙画凤,难在点睛。”一节课如果导入成功,动人心弦抓住学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