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的概念习题及答案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07591197 上传时间:2023-11-2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4.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温病的概念习题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温病的概念习题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温病的概念习题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温病的概念习题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温病的概念习题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温病的概念习题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病的概念习题及答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温病的概念一、填空题1.温病是由_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_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2._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它包括温病在内。3.温病与伤寒是外感热病中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疾病,两者是_关系。4.伤寒学说与温病学说两者关系上:伤寒学说是温病学说发展的_,温病学说是伤寒学说的_。5.根椐难经五十八难经文,伤寒有五,有_,有伤寒,有_,有热病,有温病。6.根椐吴又可的观点,热病、温病、温疫三者的关系是:热病_温病,_温疫。二、选择题(一)A型题7.“邪之所着,有天受,有传染”,语出()A、内经B、难经C、温疫论D、温病条辨E、温热论8.说明温病的诸特点中,以下哪种提法是欠妥的?()A、病

2、因是感受外邪所致B、有传染性,流行性C、有季节性,地域性D、病程发展具有阶段性E、临床表现有共同性9.“五疫之至,皆相染易”语出()A、内经B、难经C、伤寒论D、千金方E、温疫论10.下列病种中,哪种属伏气温病()A、风温B、春温C、暑温D、湿温E、秋燥11.以下哪种不属于温热性质的温病()A、风温B、春温C、暑温D、伏暑E、秋燥12.风温,暑温,湿温,秋燥的命名,主要根据的是()A、四时主气B、初起证候类型C、临床病证的特点D、传变的快慢E、证候的性质13.“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出自()A、内经B、难经C、伤寒论D、伤寒总病论E、伤寒例14.下列外感病中,哪一项不是难经所说:“伤寒有

3、五”的病种()A、中风B、伤寒C、湿温D、暑温E、热病15.“温病又名疫者,以其延门阖户,如徭役之役,众人均等之谓也”出自()A、王叔和伤寒例B、张仲景伤寒论C、吴又可温疫论D、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E、叶天士温热论(二)B型题A、内经B、难经C、伤寒论D、伤寒总病论E、类证活人书16.“天行之病,大则流毒天下,次则一方,次则一乡”语出()17.“春月伤寒谓之温病,冬伤于寒轻者,夏至以前发为温病”语出()A、风温B、春温C、冬温D、湿温E、秋燥18.属伏气温病的病种是()19.肯定属湿热类温病的病种是()A、风温B、春温C、秋燥D、烂喉痧E、温疫20.根据发病季节而命名的温病有()21.根据四时主

4、气命名的温病有()22.根据流行情况而命名的温病有()A、叶天士B、吴鞠通C、周扬俊D、陆九芝E、王孟英23. “温为温病,热为热病,与温疫辨者无它,盖即辨其传染不传染耳。”语出()24.“一人受之谓之温,一方受之谓之疫”语出()(三)D型题25.根椐发病季节而命名的温病有()A、风温B、春温C、暑温D、湿温E、冬温26.根椐特殊的临床证候命名的温病有()A、风温B、温疫C、温疟D、大头瘟E、烂喉痧(四)X型题27.根椐四时主气而命名的温病有()A、风温B、春温C、暑温D、湿温E、秋燥28.根据吴鞠通温病条辨所论,下列哪些疾病属于温病()A、温热B、温疫C、温疟D、冬温E、湿温29.新感温病的

5、特点是()A、感邪即发B、传变迅速C、初起出现表热证,无里热证D、初起即见里热见症,且其证候表现与当令主气的致病特点不一致E、初起即见里热见症,但其临床表现与当令主气的致病特点一致30.伏气温病的特点是()A、感而后发B、传变迅速C、初起即见里热见症,但其临床表现与当令主气的致病特点不相一致D、初起以表热证为主,无明显的里热证候E、初起有表证,但同时有里热证31.下列温病中,属温热类的温病有()A、风温B、春温C、暑温D、湿温E、秋燥三、改错题32.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的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33.温病是由外邪引起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34.伤寒有广义、狭义之分,

6、温病属狭义伤寒范围。35.狭义伤寒与温病俱属外感热病,两者是隶属关系。四、简答题36.何谓广义伤寒?37.试述温病的概念。38.温病的主要特点是什么?39.温病与温疫有何区别?40.简述伤寒与温病的关系?五、问答题41.试述温病的病变过程有何规律性?42.风温病与伤寒(狭义伤寒)有何不同?43.暑温、湿温,初起即有里热证表现,为何又不属伏气温病?第一章 温病的概念 答案一、填空题1.温邪 热象偏重 易化燥伤阴2.广义3.并列4.基础 发展5.中风 湿温6.即 又名二、选择题 (一)A型题7.C。答案分析:见温疫论吴又可认识到温病具有传染性,可通过口鼻或接触等途径,传给其他人。8.A。答案分析:

7、温病是由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引起的,比“外邪”更为具体、明确。9.A。答案分析:见素问刺法论说明温病具有传染性。10.B。答案分析:春温初起即以里热证为主,病邪或由里外达,或内陷深入,属病发于里的伏气温病。11.D。答案分析:伏暑临床病证、病因兼夹湿邪,故属有热有湿的湿热性质温病。12.A。答案分析:春天的主气是风,故称风温;夏天的主气是暑,故称暑温;长夏的主气是湿,故称湿温;秋天的主气是燥,故称秋燥。13.A。答案分析:见内经,此处所指伤寒为广义伤寒,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14.D。答案分析:见难经,应有温病。15.C。答案分析:吴又可认为温病又可称为温疫,具有传染性。(二)B型题16

8、.D。答案分析:说明温病流行的程度有大流行,小流行和散发等情况。17.E。答案分析:将温病限定于春季发生的某种温热病。18.B。答案分析:春温病发于里,病邪由里外达,故为伏气温病。19.D。答案分析:湿温的病证、病因均有湿有热,故属湿热性质温病。20.B。答案分析:春温以发病季节命名。21.A。答案分析:春天主气为风,故称为风温。22.E。答案分析:温疫可引起广泛流行。23.D。答案分析:见世补斋医书陆九芝认为传染者为温疫,不传染者为温病。24.E。周扬俊以传染与否区别温病与温疫。(三)D型题25.BE。答案分析:春温发于春季,冬温发于冬季,此二病以发病季节而命名。26.DE。答案分析:因其头

9、面肿大、灼热疼痛,故命名为大头瘟;咽喉红肿,甚至糜烂疼痛、肌肤丹痧密布,故命名为烂喉痧。(四)X型题27.ACDE。答案分析:风温、暑温、湿温、秋燥都是根据不同季节的主气而命名的温病。有的新感温病,如暑温初起发病可见阳明气分热感证,其临床表现与当今主气的的致病特点不相一致;伏气温病可因新感引发而表现为表里同病。28.ABCDE。答案分析:此语出自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第一条。29.ACE。答案分析:感邪即时发病,病发于表的为新感温病。有的新感温病,如暑温初起发病可见阳明气分热盛为主要证候,与当令主气的致病特点是一致的。30.ACE。答案分析:感邪后邪气伏藏,过时而发,病发于里的称为伏气温病。31

10、.ABCE。答案分析:风温、春温、暑温、秋燥病证、病因均为有热无湿,故为温热性质的温病。三、改错题32.改为: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的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答案分析:温邪侵犯人体引起的温病是外感疾病的一大类,非单一病种。33.改为: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答案分析:温病的病因为温邪,它包括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湿热病邪等。而外邪指包括外感风寒病邪等的一切病邪。34.改为:温病属广义伤寒范围。答案分析: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包括了温病与伤寒。35.改为:狭义伤寒与温病俱属外感热病,两者是并列关系。答案分析:温病与狭义伤寒是并列关系,与广义伤寒是隶属

11、关系。四、简答题36.广义伤寒指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包括属于狭义伤寒和温病。37.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盛,易于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它与其他疾病不同,它是属温热性质的,而且它不是指某一具体的疾病,而是指外感疾病中的一大类。38. 有特异的致病因素。-由外界温邪引起。有一定的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病程发展有阶段性。大多循卫气营血规律传变发展。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起病急,传变快,发热为主症,易出现险恶证候,易耗伤阴津。39.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一大类外感热病。它包括了多种急性传染性疾病和多种感染性疾病。故温病的范围较广。温疫是温病其中之一类,属于温病中具

12、有强烈传染性,并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二者在概念上有大小之别,但二者又不能截然分开。古人云:“一人受之谓之温,一方受之谓之疫”二者有传染强弱,有无引起流行的不同。40.难经五十八难说:“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从经文看,伤寒有“广义”、“狭义”的不同。“广义伤寒”范围较广、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包括了温病在内,与温病的关系是隶属关系。“狭义伤寒”范围较窄,仅指感受风寒引起的外感热病,与感受温邪引起的外感热病性质不同,两者属并列关系。五、问答题41.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其病变的过程亦是温邪作用下导致机体卫气营血及三焦所属脏腑功能失调及实质损害的结果。根椐

13、温邪侵入的浅深层次不同,及人体卫气受伤轻重,强弱的差异,其病变过程大体上可分为五个阶段。即邪在卫分阶段邪在气分阶段邪在营分阶段邪在血分阶段恢复期(或后期)阶段。在新感温病来说,一般循表入里,由浅进深,循卫气营血逐渐演变。若是伏气温病,则起病邪从内发,可向外透发,亦可内陷。但始终不离卫气营血及其相关联脏腑间进行演变。卫、气、营、血,是温病病程演变过程中共同规律。42.风温病与狭义伤寒均属外感热病。但因感邪性质不同,其证治亦有明显差异。 风温病感受是风热病邪,邪从口鼻而入,先受于手太阴肺经,初起常见发热恶寒、口微渴、咳嗽、无汗或少汗、头痛、舌尖边红苔薄白、脉浮数。传变较速,有卫气营血演变过程,病变

14、过程中易化燥伤阴,初起治宜辛凉解表。 狭义伤寒,感受的是风寒病邪,邪从皮毛而入,先受于足太阳膀胱经。初起常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苔薄白,脉浮紧。传变稍慢,一般寒邪化热,才传入于里,病程中有六经传变次第,病变中易伤阳气。初起治宜辛温解表。43.暑温、湿温初起即见里热证候表现,有似伏气温病。但其临床见证,与当令主气的致病特点一致。如暑温,发于夏季。夏季,暑热当令,易产生暑热病邪,简称暑邪。暑为火邪,邪气强盛,致病迅速,传变较快;初起即见阳明气分大热证候,甚可直犯心包,引动肝风,出现痉厥危证。此与暑温的临床证候特点相一致,故是新感的暑热病邪所致,属新感温病。同样,湿温多发于长夏。长夏(即夏秋之间)湿土当令,气候多湿,易形成湿热病邪。其致病好犯中焦脾胃,且以脾胃为病变中心,初起即出现湿热困阻脾胃见证。这一点与湿温病的临床证候特点相一致,故属新感温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