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案例分析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07590054 上传时间:2023-12-1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1.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案例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案例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案例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案例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案例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案例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案例分析(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张是大一新生,性格较内向,从来没有住过校,从小都住在属 于自己的房间里,进大学后与 7 名同学同住,在条件优裕的环境中 成长的他,看不惯的是同寝室同学“不良”的卫生习惯,更不喜欢 他们随便的作息制度,尤其不喜欢他们的高谈阔论,总之,看谁都 不顺眼。由于内向的他本来就不擅长与人沟通,再加之看不起那些 同学,于是,就以独来独往来减少与同学们的交往,时间一长,他 发现寝室同学说说笑笑,进进出出都结伴而行,似乎视他不存在, 他开始感到失落了,孤独感油然而升,曾经多次萌发过主动与他们 交往的念头,可都事与愿违。他回寝室时总觉得同学们都在议论他, 对他评头品足,还窃窃私语,一副嘲笑、鄙视的模样,他觉得受

2、不 了了,想过换寝室,但没有得到批准。为了不和他们交往,他很少回寝室,只有睡觉时才回去,即使这 样避开他们,似乎还是没有减少他们对自己的议论与不满,他开始 失眠,食欲下降,精神状态越来越差,身体急剧消瘦,在寝室,话 越来越少,甚至连笑声都很少听见,他感觉到听课的效率也越来越 差,最后终于病倒了。在住院期间,寝室同学轮流守护在病床旁, 看到那些平时让自己反感透顶的同学都忙着照顾他,送水喂饭,就 象自己的家人生病了似的,他的心被震撼了。他把内心的苦闷与孤 独告诉了他们,才知道原来一切都是自己“想”出来的,同学们只 是觉得他不愿与他们交往,并不知道由此引发了他内心如此大的震 荡。1、郁因子与社交回避

3、、社交苦恼显著相关,在大学生心理咨询 中,我们常常遇到高2、郁低交往动机与交往水平的案例,尤其是社交恐惧症患者, 多属于抑郁因子得分偏高的学生,改善社交认知,提高交往频率, 培养交往能力是降低抑郁的有效措施,这也是团体辅导在改善交往 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中效果显著的原因。3、焦虑因子得分与社交回避、社交苦恼显著相关,焦虑程度高 的大学生在社交中往往表现为回避的社交态度与行为或产生焦虑的 情绪体验,相反,社交回避与苦恼又常常是造成焦虑的重要原因, 二者交互影响。4、恐怖因子得分与社交回避、社交苦恼显著相关,在人际交往 中,恐怖因子得分高的学生常表现为社交回避,即使不得已而发生 的人际交往也常常

4、让他们感到苦恼,因为在交往中,他们常表现得 较为自卑,缺乏自信,因而无法感受到人际交往的乐趣,极力回避 人际交往,再加之缺乏成功的人际交往的经验与技能,处理交往过 程中的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充分的训练,造成交往的恶性循环。5、偏执因子得分与社交回避、社交苦恼显著相关,偏执因子得 分是本次测量得分阳性排列第二位的因子,表明大学生偏执倾向较 严重。偏执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常表现为交往面较窄,容易因为 交往中的某些自认为重要的因素而影响交往的质量,倾向于自我中 心,对他人的心理状态与特点缺乏客观的评价与理解,固执己见, 既影响了人际交往的效果,更对心理健康起了明显的负面作用。所 以偏执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

5、康水平的重要因素。6、在本次测量结果中,敌对因子与社交回避、社交苦恼没有显 著相关,与我们的设想不相吻合,在咨询实践中,我们很自然地认 为敌对因子得分高的学生必然会对社交抱回避态度,而在社交中的 苦恼也较多,这可能与我们的选样有关,但在人际信任与scl-90各 因子得分的相关比较中,人际信任与敌对显著相关,人际信任低的 学生敌对倾向明显。这表明影响人际交往和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素是 复杂而又交互影响的。7、在本次测量结果中,人际敏感因子得分与与社交回避、社交 苦恼也没有显著相关,也是出乎预料的,仔细分析其中原因,可能 正是由于对人际敏感度低才使得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持顺其自然的态 度,对人际交往没有太

6、多的不切实际的期望与规划,对社交很少表 现出刻意的回避与接受,也减少了因社交而产生的苦恼。在心理咨 询中,我接触过不少因受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的负面信息暗示,造 成了人际过分敏感,而造成人际交往问题的案例。从相关比较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人际 交往水平是密切相关的,正如我们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人际交 往辅导中所面对的诸多案例所反映的那样,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其人 际交往相对正常,而人际交往异常是造成心理健康水平不高或下降 的关键因素,尤其是大学生正处在心理上的第二次“断乳”阶段, 人际交往几乎是所有学生进入大学后面临的第一课题,也是一大难 题,所以一年级大学生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

7、大多与人际交往有关, 这种现象会持续到二年级,随着年级的增加,到三年级后会有好转, 相对而言,高年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也较低年级大学生更高。良好的人际交往能让大学生内心变得宽容、理解和信任,这是心 理健康的前提条件。大量事实表明,心胸是否宽广、包容与大学生 人际交往是否和谐直接相关,只有良好的人际交往,才能让大学生 的心里对人对事变得宽容、理解和信任。在多年的心理咨询实践中, 接触了许多因人际交往不协调而产生心胸狭窄的实例,而且有的大 学生为此形成了恶性循环,让人很痛心。小李从北方来到南方一所省城大学读书,临行前在一家企业做人 事主管的父亲反复告戒儿子,在大学里首先要和寝室的同学搞好关 系,

8、这样你的生活环境才会愉快,大学四年心理才有归属感。进校 后,小李时刻告诉自己父亲的话肯定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由于和同 寝室的一名南方同学在对爱情的看法上相差甚远,经常斗嘴,导致 彼此不服气,互相看不起,矛盾时有发生,而那位南方同学用小李 的话说比自己更会处理人际关系,到最后同寝室的其他同学都站到 了自己的对立面,自己的寝室同学关系开始变得紧张起来,其他人 都不理解他、信任他,少数同学甚至奚落他。自己对他们也充满怨 恨和不信任,进而猜疑和反感,只要有两位同学当着自己的面嘀咕 几句,自己就认为他们是在说自己的坏话,心理十分苦闷;而那位南 方同学却好像整天都过得很开心、很快乐,看到这一切,小李感到 无

9、能为力的同时又十分伤心,心胸开始变得狭窄,一度产生了退学 的念头。从小李和南方同学的对比来看,可见人际交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 的重要影响,小李因人际交往的紧张,使自己的心里充满了猜忌、 嫉妒和对他人的不信任。经过对小李人际交往技巧和艺术的辅导,小李对南方同学开始变得更加宽容,并试着改变和寝室其他同学的 关系,慢慢在小李的脸上又看到了灿烂的笑容。良好的人际交往能让大学生学会分享、接受和给予这是心理健康 的基本心理条件。不会分享与分担是这一带大学生特殊的成长背景 中极易形成的负性品质,也是造成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受挫的重要原 因,尽管本次心理健康水平测量结果表明独生子女的健康水平高于 非独生子女,但在各

10、学段的教育中,我们都能明确地感受到这一代 青少年存在的分享与分担的问题。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够让大学生在 良性的人际氛围中,充分体验与享受交往对象带来的快乐,并乐意 将自己的快乐与对象分享,进而学会分担与体验交往对象的痛苦, 并产生同感与共情,积极帮助交往对象解决问题,重新找回失去的 快乐。分享是一个很重要的品质,尤其对心理健康发展有着特殊的 意义。在樊富岷教授的团体咨询中,分享是首当其冲的训练项目, 其目的就是让每一个参与团体活动的人体验到分享的心理感受,学 会分享。从而达成人与人的心理相容,在互相帮助下解决心理健康 问题。接受与给予是矛盾统一于人际交往中的一对交互影响的心理品质 与行为。由于每

11、个人都生活在某个群体中,必然会与群体中的人发 生各种形式的联系,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无法离开他人的给予,也 正是在这种接受与给予的过程中,体验帮助与被帮助的快乐,感受 做事与做人的真正涵义。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更多的是在接 受中成长,不懂或很少给予,体会不到给予的愉悦,在人际交往中 表现出明显的“自我中心”,而使人际关系遭到破坏,心理健康也 倍受影响。因此,学会接受与给予,有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相反,良好的人际交往,更能使大学生体验到接受与给予的乐趣, 养成接受与给予的良好心理品质。蓝风是大三的学生,是学生干部,学习成绩优秀,但人际关系较 紧张,不仅与寝室同学相处不好,就连班上的许多同

12、学也无法正常 交往,在同学们心目中,他是一个清高、傲慢的人,实在不好接近, 虽然优秀,但对他的其他方面则不敢恭维。蓝风也为此很头疼,只 要是他主持的活动项目,同学们似乎都有意不参加,好象故意和他 做对,而他本人长期坚持的做人准则就是:我行我素,万事不求人。 他几乎不接受别人的帮助,也认为自己没有帮助别人的义务,他成 绩好,可每当班上同学向他求教时,他要么说不知道,要么就在给 别人讲完之后,将别人奚落一顿,有时还要加上一句“拜托你上课 时认真听讲,下次不要再来问我这么简单的问题。”时间一长,同 学们都不愿意与他交往,人际关系越来越差。蓝风也对自己的人际 关系状况十分不满意,感到孤独、没有归属感,有时孤独感令他窒 息,他焦虑甚至恐惧,但不知如何入手改善现状。因为他自己也纳 闷:我究竟有什么问题?蓝风的人际关系不佳的重要原因就在于他是一个不懂得接受,更 不知道给予的人,在他的观念里,每个人只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足 够了,没有给予与接受的意识,最终将失去支持,生活在自己孤独 的世界里,痛苦不堪。不懂接受与给予,不仅影响良好人际关系的 建立,而且影响了心理健康的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