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上海市各县区高三二模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07581360 上传时间:2023-10-1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年上海市各县区高三二模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4年上海市各县区高三二模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4年上海市各县区高三二模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4年上海市各县区高三二模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4年上海市各县区高三二模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年上海市各县区高三二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年上海市各县区高三二模(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4年上海市各县区高三二模古诗词鉴赏汇编14年崇明县二模(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16题。(8分)始闻秋风刘禹锡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注】飕飗:风凛冽貌。 拳毛:卷曲的毛发。14与诗题中“秋”字直接照应的意象有“黄菊”和“ ”。(1分)1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这是一首悲秋之作,表现了由此生发的人生易老之感。B首联别出心裁地创造了一个有情有意的“秋风”形象。C颔联是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正面点出“始闻秋风”。D尾联中的“天地肃清堪四望”表现出跌宕雄健的风格。

2、16赏析“马思边草拳毛动”中“动”字的表达效果。(4分) 14(1分)玄蝉15(3分)A16(4分)骏马因思念边塞秋草而抖动着拳曲的毛。这里骏马的“动”应和着内在的“思”,透过骏马的形象有力地从侧面渲染了秋风秋色的魅力。表达了诗人十分坎坷人生经历和远大政治抱负,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写照。14年奉贤区二模(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16题。(8分)酹江月和友驿中言别 文天祥 乾坤能大,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风雨牢愁无著处,那更寒蛩四壁。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 堪笑一叶漂零,重来淮水,正凉风新发。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去去龙沙,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故人应

3、念,杜鹃枝上残月。注:文天祥领兵拒元,因叛徒出卖,于公元一二七八年(宋祥兴元年)十二月,在五岭坡(今广东海丰北)被捕。第二年四月,他被押送到燕京。同被押送的还有他的同乡好友邓剡。邓因病留在天庆观就医。临别时邓剡作词酹江月驿中言别送文天祥。文天祥借苏东坡赤壁怀古词韵,酬答邓剡。“能”,同“恁”。蛩,音qiong,蟋蟀、蝗虫等昆虫。龙沙,指北方沙漠。14.“横槊题诗”典故描绘的是_(填人名)的形象。(1分)15.对本词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 “元不是池中物”意指文天祥和邓剡不会久居人下,必有腾达的一天。B“风雨”二句借写眼前景象,烘托囚徒们在清秋来临之时的凄苦生活。C“江流如此”句,

4、“如此”承上启下,抒“万事空中雪”的悲苦落寞。D“杜鹃枝上残月”借助想象,通过意象叠加来表达对故人的不舍之情。16.(4分)结合这首词的词眼,赏析下阕画线内容的表达效果。 14.(1分)曹操15(3分)B16.(4分)“只有丹心难灭”是这首词的主题句,“去去”运用叠词,音韵和谐,以虚笔设想在被押解去北方的路上一步一回头的依依不舍之景,表达对祖国山河的深情和国虽亡而正气犹存,身将死而雄心不灭的豪情,没有丝毫萎靡之色。14年虹口区二模(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16题。(8分)清平乐【南唐】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

5、行更远还生。 【注】砌下:即台阶下。14从字数看,这首词是()(1分) A小令B中调C长调15对这首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统摄全词,“别来”与“断肠”二语,直抒离愁别恨。 B下片抒情主人公不胜翘首远望之苦的形象隐现于字里行间。 C结句以春草为喻,贴切而生动地描摹出离恨之绵远、浩渺。 D全词语言委婉深沉,创造寂寥苍凉之意境,给人审美感受。16这首词抒写离情颇具特色,请结合画线句加以赏析。(4分) 14. A15D(意境以“苍凉”概括不准确)16.可就寓情于景、双关等角度赏析,角度1分,分析2分,语言1分。如:画线句看似写景,实则语意双关,抒写离情。“乱”字尤妙,此时思绪之乱决不

6、亚于落梅之乱。“拂了一身还满”,描写落梅沾满衣襟,拂去又来,这落不尽、拂不尽的梅花,犹如他心中驱不散、挥不走的离愁。一笔两到,于婉曲回环中见情思,将离人愁肠欲断的内心悲痛形象化地展现在读者面前。14年黄浦区二模(四)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1416题。(8分)浪淘沙 疏雨洗天清邓 剡疏雨洗天清。枕簟凉生。井桐一叶做秋声。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 梦断古台城。月淡潮平。便须携酒访新亭。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注】邓剡:南宋词人,追随文天祥抗元。南宋灭亡,被俘押赴北上,本词为北上途经建康(今江苏南京)所作。新亭:在今南京市南,据史料记载,西晋灭亡后南渡士人经常相邀到此。14“浪淘沙”是这首词的

7、 。(1分)15对本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这首词开篇就奠定了全词的情感基调。B井桐落叶勾起诗人身世之感,引出下文内容。C“不见王谢宅”隐含对南宋即将灭亡的担忧。D“访新亭”意味深长,为纾解自己无尽的情思。16赏析本词和李清照的声声慢中“桐”“雨”意象的异同点。(4分) (四)(8分)14(1分)词牌名 15(3分)C16(4分)相同:两首词的桐和雨都形象寄托了作者悲秋之感和凄苦哀愁。不同:李清照借桐和雨更多抒发自身凄清孤独之苦,而邓剡则表现寂寞飘零的无奈,抒发亡国之痛,境界更深远。14年静安区二模(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16题。(8分) 山馆 宋余靖野馆萧条晚,凭轩对竹扉

8、。树藏秋色老,禽带夕阳归。远岫穿云翠,畲田得雨肥。渊明谁送酒?残菊绕墙飞。注畲(sh)田:焚烧田里的草木,用草木灰做肥料的田地。14这首诗对仗最工整的一联是( )(1分)A首联 B颔联 C颈联 D尾联15下列有关本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3分)A首联交待了时间、地点,由“对竹扉”引出所见之景。B颈联中“穿云翠”形象地写出了山的高峻、草木葱郁。C中间两联的景物描写远近结合,动静交织,情景交融。D尾联借用陶渊明的典故,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16颔联中“老”字用得别具特色,请作简要赏析。(4分) (四)山馆(8分)14C(1分) 15D(3分)16首先“老”字写出了秋天傍晚时分树色的晦

9、暗、苍老。其次暗示作者的年老、衰老。一个“老”字,情景交融,既写景又传情,景凄凉人孤寂、哀伤。(4分)14年闵行区二模(四)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1416题。(7分)赤 壁清袁枚一面东风百万军,当年此处定三分。汉家火德终烧贼,池上蛟龙竟得云。江水自流秋渺渺,渔灯犹照获纷纷。我来不共吹箫客,乌鹊寒声静夜闻。14. 从题材来看,这是一首 诗。(1分)15.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 诗歌的第一句说一阵东风比百万大军还要强大。B. 第二句是说赤壁一战,决定了三分天下的大势。C. 颈联写秋日高照,渔民在江上捕鱼的欢快场面。D. 这首诗歌让我们自然联想起苏轼的前赤壁赋。16. 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对这首诗的最后一句进行赏析。(4分) (三)(四)14、 咏史 怀古 记游15、C16、诗歌的最后一句,“乌鹊”二字用典,通过赤壁之战的主角之一曹操的短歌行里的诗句,使读者联想起当年的古战场(1分)。同时,他还通过乌鹊凄寒的叫声反衬夜的寂静,营造了一个凄凉伤感的意境(1分),作者把历史和现实连接起来,抒发了苍凉幽远的怀古之情(1分)。语言表达(1分)14年浦东新区二模(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16题。(8分)永遇乐【南宋】刘辰翁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