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学生习作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07576142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8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指导学生习作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如何指导学生习作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如何指导学生习作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如何指导学生习作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如何指导学生习作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如何指导学生习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指导学生习作(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指导学生习作达群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人们。教师愁改作文,学生怕写作文。课堂上,教师指定“圈”“框”,把学生的思维完全囿于其中,没有创新的余地,只能生搬硬套;课后,教师的办公桌上则堆起了一座又一座的大山,每天“搬山”不止,犹如“愚公移山”,眼见心烦,一筹莫展。有时在长达半个月的时间里教师也完不成批改任务;即使完成了,也大部分是应付了事。而学生则由于得不到教师的及时反馈,早已将当时的写作思维完全淡忘。久而久之,形成了学生被逼写作文,教师被动完成任务的恶性循环,造成了作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状况。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没有完整而系统的训练计划

2、由于一部分教师对语文教材及语文课程标准不熟悉,不能从宏观上把握作文教学;同时,又没有认真地调查学生的现有水平,学习有关的作文教学理论,更谈不上制定分阶段、有步骤的训练计划,只是凭着自己的一知半解和一时的喜好,随意地盲目地进行教学:今天觉得材料重要,便大抓特抓“积累”,明天感到审题也不能轻视,便舍材料而进行审题训练。这样朝三暮四,不断地变换,使学生无所适从,抑制了学生的兴趣,出现了“有心栽花花不发”的后果。二、理论指导与写作实践脱节在作文教学中,有不少教师存在着这样两种错误的做法:一是大讲特讲作文理论、方法,脱离学生写作实践,学生获得的只是抽象的理论,难以萌发写作欲望;二是将作文理论指导作为点缀

3、,只注重写作数量的多和写作速度的快,讲方法时只做简要的介绍,便让学生接二连三地写个不停,而不管学生是否掌握了这种方法。这两种教学方法都是违背作文教学规律的。三、训练形式呆板,缺乏创新意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激发其写作兴趣、培养写作情感是极为重要的一步。但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陈旧,形式僵化、孤立呆板。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应熟练把握教学大纲的有关规定,另一方面应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出系统、实用、灵活的训练计划,并在实施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改进计划,避免盲目的照搬和工作中的随意性,使作文教学规范化、有效化。四、既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教学是教师的“

4、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是师生信息交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对信息进行选择、处理、加工,并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和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使学生得到和谐、健康、长足的发展。试想,在被动的心态下写作,学生怎么能写出文质兼美的作品呢? 夏红缨作文教学观念:从钳制约束走向自由发展从“训练”走向“表现”。长期以来,对于作文教学,我们习惯于称之为作文训练,作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的“训”下进行写作练习。不少教师为此还找出依据,认为学生的写作不同于成人的写作,学生只是在练习写作,学生的作文称之为“习作”。“习作”有两个意思,即“练习写作”和“练习的作品”。既然要“练”必然要“训”,作文训

5、练便是理所当然的了。学生写作需要训练没有错,把学生写作与成人写作进行区分这本身也没有错,关键是把作文教学完全当做训练,只看到学生写作与成人写作的不同点而没有看到相同之处,这就不可能把握住学生作文的本质。学生写作既是一个练习(学习)的过程,同时更是学生言语生命的自由“表现”。作文教学的“表现观”认为学生作文是学生言语生命的表现过程,作文教学应该无限相信学生的言语潜力,并促进学生对自身言语潜力和天性的开掘与表现;应该无限相信学生的人生是自我实现的人生,并促进学生人生的自我实现。作文教学的“训练观”只能钳制学生的表现,约束学生的自由发展。唯有以“表现”涵盖“训练”,从“训练”走向“表现”,作文教学才

6、有活力,学生发展才有保障。从重技能培养走向重精神发展。 “训练观”指导下的作文教学一味地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有计划、系统地进行作文知识的灌输和作文技能的训练,认为教学生写作就是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写作沦为“技术活”“手艺活”,从某种意义上说写作教学是在培养工匠。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学生成为教师训练的工具,作文课堂成为工匠的操练场,学生完全丧失了主体地位。为了运用所谓的各种作文技法,学生作文中假话、空话、大话层出不穷,作文中一味地模仿、拼凑、抄袭的现象比比皆是,学生的精神发展被扭曲。作文本应是学生内心情感的自然流淌,是学生个性的率真流露,是学生精神世界的真诚敞开。作文教学目标应指向于促进人的

7、发展,而不是外在于某种技能的掌握。唯有确立这样的作文观和作文教学观,作文教学才能回归本质,才能促进学生精神世界的发展与完善。从模式化走向个性化。小学生正值天真烂漫的年龄,他们的脑子里装满了各种问题,可是为什么在他们的习作中却很难看到这种思维灵性的火花?是他们不愿意表露心迹?还是他们的思维通道不畅?其实都不是。究其原因是他们被教师的习作要求束缚了手脚。作文教学中教师往往用有积极的思想意义、主题明确、详略得当等条条框框束缚学生,再加上教师往往以自己的好恶和标准评价学生作文,因此学生习惯于在作文中一味地说好话,唱赞歌。其实作文教学应当让学生挣脱“精神”枷锁,想自己所想,写自己所写,自由想象,自由选择

8、。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写“自由作文”。“自由作文”有别于命题和半命题作文,既不出题目,又不限制内容范围,写什么都可以,愿意写什么就写什么,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口,我口言我心”,作文中才能迸出个性化的语言,才会抒发真实的情感,才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 潘新和真写放胆发表从写作观念、习惯的养成上说,小学阶段的写作教学最重要。小学是打基础的时期,基础打得怎样,将影响人的一生。在写作教学中有三对矛盾是需要解决的:首先是“真写”与“假写”的矛盾。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的言语表现基本上都是“假”表现。“假”表现是不可能获得真知的。写作教学,实施的不是真写作,而是伪写作;练习的不是真能力,而是伪能力。学生的言

9、语认知,基本上是假性认知,是一种负诱导,其结果是培养了一代一代不喜欢写作、讨厌写作的学生。具体来说,写作是不需要命题的,但是学生从一开始写的就是教师命题作文;写作是不需要审题的,但是审题却成为最重要的写作能力;写作和讲话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们却叫学生“写话”,“话怎么说就怎么写”,“我手写我口”;写作写的是记忆中的素材,靠的是“内视”“内省”,我们却叫学生去到处观察生活,照葫芦画瓢;写作写的是自我的情意、用的是自己的语言,我们则要求学生“升华”立意,“代报刊立意”“代老师立言”;小学生想象力最强,我们却叫他们写“真人真事”,写“熟悉”的事物,禁止他们虚构;小学生最喜欢写童话、科幻小说一类的文章,

10、我们却叫他们写“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这是教学文体,也可以称为“伪文体”),凡此种种,都是导致学生写作观念混乱、不喜欢写作的原因。因此,回到真实的写作情境中来,使他们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写作,是写作教学改革的首要要求。其次是“放胆”与“小心”的矛盾。小学阶段宜作“放胆文”。所谓“放胆文”,就是文体不限、立意不限、题材不限、语体不限之文,即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之文。小学生初学写作,重要的是培养兴趣和树立信心,要让他们从写作中感受到驾驭语言的乐趣,使他们热爱写作。要做到这些,最好的办法就是为他们创造一个尽可能宽松舒畅的写作环境,让他们写“天性之文”“禀赋之文”“随心所欲之文”,写自己喜欢写的文章

11、。叶圣陶先生曾说:“小学作文教授之目的在令学生能以文字直抒情感,了无隔阂;朴实说理,不生谬误。至于修辞之工,谋篇之巧,初非必要之需求,能之故佳,不能亦不为病。”这说的也是要让小学生放胆去写,对写作技巧不作过高的要求。小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自信是非常脆弱的,也是弥足珍贵的,教师应该小心翼翼地给予呵护,要是败坏了他们对写作的兴致,使他们视写作为畏途,可谓罪莫大焉。鼓励写放胆文,文体的规范可以淡化些,因为学生刚开始学写作时文体的意识比较弱,即使写出“四不像”的文章也不要紧,教师不应去批评他们,而是要努力寻找他们的优点,加以肯定,给予引导。不急着让他们“就范”,应顺应他们的自然发展。读得多、写得多了,他们

12、渐渐就会领悟到自己喜欢写的文章是什么文体,就会渐渐形成文体感,这个过程应该是水到渠成的顺应,而不是急于求成的扭曲。“牧养言语生命的野性”,有“野性”,才有“个性”。泯灭了“野性”,就是扼杀了“个性”,等于断送了学生的言语生命。第三是“习作”(练习性、封闭性的)和“发表”(实际的交流、沟通)的矛盾。这个“发表”,不一定都是指在正式报刊上发表,而是指“交流互动”意义上的“发表”。在班级上读,在学校广播,在墙报、班刊、校报上登载,能和许多读者形成对话关系的,都是发表。教师最重要的是要给学生提供发表的机会。现在的多数学生一直到大学毕业从未发表过一篇文章,因为我们教学中没有发表的观念,学生便没有发表的意

13、识,从没有想过写文章是用来“发表”的,也从没有老师要求他们这样做。在他们的学习生涯中,一直都在“习作”,“习作”的目的是考试,而且永远没有“习”好“作”的一天。个别“习作”能被老师贴在“学习园地”中已是天大的幸运,足够他们回味一生。过去的语文教学,从未把学生“发表”文章作为要求。在言语动力学视界下,这种情况从此将应有一个根本的改变。学生的文章不再是只写给自己和老师看,不能把目标老是放在“练习性”上,而是要交付流通,“发表”给一切想看的人看。发表,是写作成功的标志,是比“高分”和教师的鼓励更诱人的成功体验,是写作学习最直接有效的动机和动力。文章固然有写给自己看的,但是,主要不是写给自己看的。这就

14、如同一个正常的人有时可能也会自言自语,但并不总在自言自语总在自言自语,就有点不正常了。文本的生命,在于流通,在于读者的阅读,言语生命的价值也在于此。经常让别人阅读自己写的文章,让自己的言说流通,处于与他人的交流中,与他人作信息交换,言说就会增值,文章就会写得更好,言语生命就愈加美丽,愈有光彩。经历了户外酷暑严冬、风刀霜剑的洗礼,作者的言语生命便鲜活、敞亮,焕发出勃勃生机。反之,老是封闭在暖房中顾影自怜、孤芳自赏,言语生命之花很快就会枯萎。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写作观念,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当是语文老师馈赠给他们的一笔终生受用不尽的无形资产。 成尚荣小学作文教学“原点”的关注与突破走出作文教学的困境

15、永远是个过程。走出困境就能向前迈出新的步伐,而“前进就是回溯到原始的、真正的东西”(黑格尔语)。我们该回到的那个“原始的、真正的东西”是什么呢?我以为是作文教学的“原点”。那么,作文教学的“原点”究竟是什么呢?之一,儿童作文教学之本。小学作文应当是儿童作文。不要以为小学作文自然就是儿童作文,不要以为儿童在作文就是儿童作文。儿童作文是对小学作文教学的性质、功能和价值定义:儿童作文是儿童的;儿童作文是为儿童的;儿童作文是从儿童出发的。总之,儿童是小学作文教学的主语。那种看似是儿童的,实质是成人的用成人的眼光观察,用成人的标准考评,用成人的心灵去度量;那种打着为儿童的旗号,实质是为成人的为成人装门面

16、、争荣耀;那种看似从儿童的生活和特点出发,实质是从成人的需要出发、从成人的经验出发的,都不是“儿童作文”其“原点”已发生了异化。只有当小学作文是儿童作文时,我们才可能将其作为一件宝贵的礼物让学生来领受,而不是一项艰苦的任务和一件成人的装饰品让学生来负担。之二,生活作文教学之源。著名文学批评家苏珊桑塔柯说:“伟大的作品是分泌出来的,而不是被挤出来的。”没有生活,学生作文只能是挤,好作品的分泌之源在于生活。现在的问题是,把知识学习当做了学生唯一的生活,隔绝了丰富的生活;把成人的生活当做了儿童的生活,儿童生活失去了儿童的色彩;把完成作文当做了生活的目的,生活成了一种“秀”,生活只为作文而存在;对儿童已有的虚拟生活缺少必要的了解和引领。我们应当确立这样的理念:生活第一,而不是作文第一,让儿童有更多的自己的生活,尤其是精神生活(特别重要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