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课改宣传版面(通用3篇)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07572990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6.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校课改宣传版面(通用3篇)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学校课改宣传版面(通用3篇)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学校课改宣传版面(通用3篇)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学校课改宣传版面(通用3篇)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学校课改宣传版面(通用3篇)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校课改宣传版面(通用3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课改宣传版面(通用3篇)(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校课改宣传版面(通用3篇)管理体系是组织、机构和单位的管理工具。标准了一定的管理机制、管理原那么、管理办法和管理机构的设置。它是实施一定管理行为的根底,是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保障。合理的管理体系可以简化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 下列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学校课改宣传版面的文章3篇 ,欢迎品鉴!第1篇: 学校课改宣传版面为贯彻落实教育部?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地方对根底教育课程管理与开发指南的各项要求,促进我校对根底教育课程的管理与开发,特制定本计划。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

2、适应性。二、目标要求1、全面贯彻落实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和教学质量,形成根底教育课程的地方特色,推动课程研究、管理和开发队伍的建设,提高地方管理与开发课程的能力。2、以国家课程管理政策、课程方案、课程规范为依据,同时要充沛反映我县经济、社会、文化开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开展的需要。3、加强课程改革和建设的整体规划与部署,严格管理和标准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充沛利用多种社会力量参与课程的管理与开发。三、地方课程开发要体现的根本特征1、要体现地域性特征地方课程是不同地方根据特定地域或社区社会开展及其对学生开展的特殊要求,以及特定的课程资源设计的课程,因而,在适用范围上具有鲜明

3、的地方性或区域性。地方课程设计要充沛研究地方社会的历史和现状,挖掘地方资源,体现地域特色。2、要体现针对性特征从课程目标上看,地方课程是针对地方实际设计的,它的根本目的是满足地方或社区开展的实际需要,加强学生与社会现实和社区开展的联系,使学生了解社区,接触社会,关注社会,学会对社会负责,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地方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要有利于克服课程脱离社会生活的弊端,要充沛反映地方或社区开展的现实和要求。3、要体现时代性和现实性特征从课程内容上看,地方课程不同于国家课程中的学科课程,它不刻意追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和深刻性及其对学生智力开展的认知功能,但特别强调内容的时代性和现实性。地方课程

4、在内容上,要向学生传授参与社会生活和社区开展应具有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关于地方或社区的根本知识如地方或社区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社区结构等等,及参与社区生活的根本能力如参与社区研究、社区开展规划、社区效劳等各种公益劳动所需要的根本能力。总之,地方课程在内容上要体现鲜活的现实性。4、要体现探究性和实践性特征地方课程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和开展学生适应地方或社区开展需要的根本素质。因而,在地方课程实施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不应是接受式,而应是探究式、实践式的。四、开发内容地方课程是根底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局部。地方课程要直接反映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开展

5、的需求,有效增强课程对地方的适应性,形成课程的地方特色,为地方经济开展和社会进步效劳。内容要以地方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等的研究为主,形成地方课程或地方课程系列,并具有较强的超前性。根据实际,我校地方课程现阶段开发的主要内容是邯郸地区概况,具体有下列内容:1、地理位置;2、行政区划;3、自然资源;4、季节特征;5、风土人情;6、交通运输;7、政治、经济;8、工业;9、文化、教育;10、商业、科技;11、畜牧、养殖;12、旅游、环保;13、历史;14、名胜、古迹;15、主要成就五、课时安顿地方课程课时,36年级每周1节;根据需要,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打通使用。以上

6、课时是根据教育部课程设置要求和我省实际安顿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既可以分散安顿,也可以集中安顿,但每学期的总课时不得低于国家规定的规范。六、开发与实施要求1、成立地方课程开发领导组,完善地方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机制,确定地方课程研究专题,积极参与地方课程的规划、研究和开发。2、要将国家课程的实施与地方课程的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通盘考虑,统一规划。3、要遵循课程建设的内在规律,避免开发中的盲目性、随意性、简单化倾向。4、要根据课程的不同类别,建立以书籍、实物、影像、软件、网络等为载体的地方课程资源体系。5、为了确保地方课程实施的质量,本着“边培训、边实验、边研究、边开发的原那么

7、,县教育局要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激励教师积极参与地方课程的开发与研究,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和教学水平。6、在地方课程的实施中,要更多地组织学生发展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要始终渗透平安教育。7、要充沛发挥社区、校教研组的作用,激励有关人员加强学习,拓宽视野,深入生产生活实际,研究问题,总结经验,发明性地为地方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效劳。8、要处理好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学校课程的关系、课程内容与地方资源的关系、课程学习活动方式中接受与探究的关系以及学生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等,优化课程结构,切实发挥地方课程的育人功能。9、地方课程的实施要强调学生对地方或社区现实问题的

8、研究与思考,将课程内容以主题的形式加以设计,组织学生通过调查研究探讨问题,并积极参与社区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活动能力。10、地方课程的开发要注重了解历史、关注现实、着眼未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县将逐步扩大地方课程开发的范围,提高地方课程开发的质量,逐步形成具有我县特色的地方课程。第2篇: 学校课改宣传版面 一、指导思想: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开展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从学校的实际状况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构建学校办学特色,打造“个性化学校形象,开展学生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开展,以适应社会进步,科教开展,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二、实施目标:1、校本课程要体现根底性

9、:根底教育要重视根底,校本课程将立足于打好学生文化根底、品德根底、身心根底为目标。全面开展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综合和运用。2、校本课程要体现开展性:根据学校实际状况,兼顾到每个学生的开展需要,树立着眼于学生开展的教育价值观,把为学生的开展效劳当作校本课程的根本价值取向。3、校本课程要体现现实性:校本课程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而开设了课程,在开发过程中主要依靠学校的自身力量来完成,所以要充沛考虑本校老师队伍的整体实力,科研水平及学生的开展情况,还有学校的设备资金等因素,目标不能远离实际。4、校本课程要体现主体性:校本课程的主体性体现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需要,教师的充沛参与,在课程的开发和

10、实施中要重视教师的主动精神,要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使校本课程得到更大的开发。同时,还要充沛了解和反映学生的实际,重视学生参与,注意学生的反应信息,不断根据学生的需要完善优化校本课程。三、实施内容:一建立健全校本课程开发体系校本开发不是一两个人能完成的,是由校长、课程专家、教师、学生家长等共同参与的。学校要形成开发校本课程的组织网络,形成领导小组教研组教师学生的开发网络,通力合作,共同创立“学习化校园。1、成立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负责课程的初步审议组长:副组长:组员:班主任、自然、社会、综合实践课程等相关教师2、成立课程开发研究小组负责课程的具体开发组长:副组长:组员:班主任、自然、社会、综合实践课

11、程等相关教师二加强校本课程开发的师资培训和课题研讨1、在校本培训中设立校本课程开发专题,进行讲座辅导和自学研讨,深入领会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和作用,提高认识,明确目标。2、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根据学科特点、学生实际、学校状况、及目标导向等因素,研究开发校本教材,将此作为教研组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3、强化科研意识,以“校本教材开发为课题展开研讨,使校本教材的开发步入科研、教研的科学轨道。4、发明条件,发展校本课程开发的技能培训。三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程序:1、成立组织。2、通过学生座谈等了解学生各种需求。3、全面评估分析确定校本课程总体目标,制定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4、制定校本课程

12、开发指南。5、培训教师教师申报课程对教师申报课程进行审议编订?学生选修课程目录及课程介绍。6、向学生颁布?学生选修课程目录及课程介绍。7、组织学生选择课程。8、确定校本课程。9、形成完整的?校本课程开发计划。10、任课教师拟订具体的?课程纲要。四校本课程的结构:根据学校实际,完全靠自己开发的校本教材艺术课程:美术、书法技能课程:生物、物理实验、各兴趣小组专题课程:心理辅导等五校本课程的评价1、学生学习评价:问卷调查2、学习效果评价:信息反应3、课程评价体系六几点要求1、加强校际间的校本课程交流借鉴2、注重特长生的培养3、体现特色课程设计第3篇: 学校课改宣传版面 地方课程是根底教育课程体系中的

13、重要组成局部。根据党的教育方针、课程管理政策和?课程方案的要求,地方课程由省级的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开展需要而自主开发并管理,由地方、学校实施。为进一步推进我校根底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根底教育改革与开展的决定、教育部?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结合我校教育改革和开展实际,制定本计划。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二、地方课程的主要目标全面贯彻?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整合课程资源,构建和完善我校地方课程体系和

14、管理、开发机制,提高我校根底教育质量。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开展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三、地方课程设置的原那么1、系统性原那么。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开展的要求、学生身心开展的规律、时代开展和社会进步对人才的要求,将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的实施、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有机结合起来,2、 整合性原那么。地方课程的突出特点是区域化、外乡化,要与综合实践活动、有关专题教育和学校课程进行整合。小学劳动、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环境教育等主要安顿在地方课程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社区效劳与社会实践、国防教育等专题教育的内容主要渗透在相关学科和活动中进行,也可以利用学校课程开设专题讲座。3、独立性原那么。地方课程具有独立的地位和作用,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