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土地利用规划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07568338 上传时间:2023-08-08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13.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无锡土地利用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无锡土地利用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无锡土地利用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无锡土地利用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无锡土地利用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无锡土地利用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无锡土地利用规划(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无锡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简介时间:2007-12-7 大中小浏览次数: 868 打印关闭收藏新第一章总则第一条 无锡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无锡市市域范围内各项土地利用活动的 指导性文件,在本行政区域内进行的各项土地利用活动,均应遵守本规划。第二条 本规划的范围为无锡市行政辖区内的全部土地,总面积4908.27 平方公里。第三条无锡市行政区域内有关土地利用的各专项规划和行业用地规划均 应符合本规划。第四条规划依据1、法律、法规、政策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中发199711 号)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关于进

2、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 保护耕地的通知的通知(苏政发19978号)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关于认真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修订和实 施工作的通知(1997国土规字第100号)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认真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修订和实施 工作的通知(苏政发1997121号)国务院基本农田保护条例江苏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1993)及其实施办法(1996) 国务院土地复垦规定(1988)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苏 政发199816号)无锡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规划2、技术与资料依据江苏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和修订工作实施方案无锡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3、(1991-2000年)无锡市土地详查资料(1996)及历年统计年鉴无锡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年)其它有关专项规划第五条规划的指导思想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中 发199711号)文件和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以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规划为指导,以1991-2000年土地利用总 体规划和“两区”规划为基础,坚持从本市实际出发,进一步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和 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遵照“对土地实行严格用途管制” 的要求,把保护耕地、严格控制非农建设用地作为本次规划的重点,统筹安排各 业用地,努力实

4、现管理方式和土地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利 用和优化配置,为保障全市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服务。第六条规划的原则本规划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和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基本要求,并遵循下列原则:1、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农用地;2、提高土地利用率;3、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4、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5、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耕地相平衡。第七条规划的主要任务1、结合本地实际,制定1997-2010年的土地利用目标、任务和方针;2、确定1997-2010年耕地总量的目标、布局和实施方案;3、分解落实土地利用总体

5、规划各项控制指标,制定市、市(县)区乡镇 建设规模及其他非农建设用地规模的控制性要求,并落实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 上;4、划定土地利用的各用途分区及制订其相应的管制要求;5、编制土地整理和土地复垦开发规划;6、完善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7、制定保障规划实施和管理的相关政策、措施。第八条规划期限近期:1997年-2000年远期:2001年-2010年远景:2011年-2030年第二章土地利用现状和潜力第九条土地利用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状况无锡市地处江苏省东南部,长江三角洲腹地,东经11931至12036, 北纬3107至3200之间,东邻苏州, 西接常州,南濒太湖,北依长江, 西南端与浙江、安徽两

6、省交界。行政区划辖江阴、锡山、宜兴三个县级市及崇安、 南长、北塘、郊区、马山、新区六个区,共有117个建制乡镇,27个街道。1996 年全市总人口 430.8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 183.88万人,农村人口 246.94万人。全市土地总面积4908平方公里。境内地貌类型有低山、丘陵、平原、江 河、湖泊等,以平原为主。平原地区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69.47%,西南低山 丘陵地区占土地总面积的12.61%。本行政区域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 季分明,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均日照1993.6小时,年均气温为 15.7摄氏度,年均降雨量1069毫米。全市土壤有水稻土、潮土、黄棕壤、红壤、 紫

7、色土、沼泽土、碳岩土共7个土类,14个亚类,27个土属,75个土种。 水 稻土占土地总面积68.05%,潮土和黄棕壤占23.44%。光、热、水、土四要素 能满足多种动植物的繁衍生长。无锡市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和重点旅游城市。改革开放、特别是进 入九十年代以来,全市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各项社会事业成就显著,综合 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所辖江阴、锡山、宜兴三市(县) 都排在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前列。第十条土地利用现状及结构根据1996年10月31日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全市辖区内土地总面 积4908平方公里(736.20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77407公顷(266.1

8、1 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36.15% ;园地面积14720公顷(22.08万亩),占 土地总面积的3.00% ;林地面积42220公顷(63.33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 8.60%;牧草地面积2.67公顷(40亩);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72927公顷 (109.39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4.86% ;交通用地面积1533.34公顷(23.06 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3.13% ;水域面积163220公顷(244.83万亩),占 土地总面积的33.26% ;未利用土地面积4933.33公顷(7.40万亩),占土地总 面积的1.00%。第十一条土地资源和利用特点1、土地利用程度高。由于土地开发

9、利用历史悠久,自然条件优越,土地 利用率高达98.99%。土地产出率较高,据1996年调查,每亩土地提供的工业 产值达20万元,农业平均单位面积产量也在650公斤以上。全市土地面积只 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4.78%,而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的17.84%。2、水域面积大。全市江、湖、河、荡齐全,水域资源丰富,占土地总面 积的三分之一。建国以来,水域资源虽已得到利用,但仍属粗放型,有待进一步 开发利用,潜力很大。3、低山丘陵地区有深度开发潜力。沿太湖及西南部低山丘陵地区由于气 候环境好,土地特别适宜于种植水蜜桃、百合、茶叶、板栗、沙棘等林特产品, 且分布相对连片,易开发形成既有规模又有特色的经济林基地

10、。4、旅游资源丰富。本市地处太湖之滨,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区域内有 风光秀丽的太湖山水,妙趣横生的影视外景基地,还有闻名中外的“天下第二泉” 等名胜古迹,旅游的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遍及全市,进一步开发的潜力较大。第十二条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1、耕地锐减,人地矛盾尖锐。1952年,全市人口 249.76万人,耕地227687 公顷(341.53万亩),到1996年人口增至430.82万人,耕地下降到177407 公顷(266.11万亩),人均耕地由1.37亩下降到0.62亩。特别是近20年来, 人口以年平均6.5%。速度增长,耕地却以年平均6.4%。速度下降,现有耕地不足 承载现有人口。2、小城镇用地

11、比较粗放,农村居民点占地规模过大。城镇建设特别是 小城镇建设用地外延扩张过猛,乡镇企业用地规模过大,乡村道路建设占用耕地 过多,农村居民点布局零乱,人均用地普遍超过100平方米标准,造成土地资 源严重浪费。3、土地后备资源匮乏。全市未利用土地资源很少,1996年末全市实有 耕地177407公顷,未利用土地仅有4930公顷,其中可开发成耕地的资源不多, 且开发难度较大。4、非农建设发展较快,农业和非农用地矛盾更加突出。至2010年全市 非农建设仍需占用耕地8806.62公顷(13.21万亩),其中含国家、省重点建设 项目占用耕地2313.33公顷(3.47万亩),要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难度极

12、大。第十三条土地开发利用潜力分析1、未利用土地开发潜力:全市有未利用土地4933.33公顷(7.40万亩),其中可供开发利用的有 3220公顷(4.83万亩),分别为窑业挖废地753.33公顷(1.1 3万亩)、交通 挖废地686.67公顷(1.03万亩)、水利挖压废地433.33公顷(0.65万亩)、 荒滩、废河塘、废河浜1346.67公顷(2.02万亩)。通过复垦,可建成耕地1473.33 公顷(2.21万亩),园地673.33公顷(1.01万亩),林地806.67公顷(1.21 万亩),养殖水面86.67公顷(0.13万亩),建设用地180公顷(0.27万亩)。2、农用地深度开发潜力:(

13、1)宜南丘陵山区有低产果、茶园686.67公顷(1.03万亩),其中果园553.33公顷(0.83万亩),年亩产仅135公斤,茶园133.33公顷(0.20万亩), 年亩产不足60公斤。通过综合整治和改良品种,果园年可增加果品292万公斤,茶园可增产茶叶8万公斤以上,并可建成耕地386.67公顷(0.58万亩)。(2)全市有低值林8746.67公顷(13.12万亩),坡度相对平缓,一般在 5-8度左右,经开发可种植板栗、银杏、沙棘、早园竹等经济林,经开发可种植 板栗、银杏、沙棘、早园竹等经济林,6至8年后,按每亩年平均收益2000 元计,年可产生经济效益2.62亿元。如果能解决灌溉问题,同时考

14、虑到生态因 素,最大限度可将其中的25%建成耕地,合2186.67公顷(3.28万亩)。(3)全市有低效水面4406.67公顷(6.61万亩),其中,低产池塘166.67 公顷(0.25万亩),低产水库93.33公顷(0.14万亩), 低产河沟1926.67 公顷(2.89万亩),低产湖荡2220公顷(3.33万亩)。池塘水产品年亩产在180 公斤以下,其余水面基本无收益。通过综合治水和提高放养技术,年水产品产量 可提高到池塘每亩250公斤、水库和河沟每亩40公斤,湖荡每亩30公斤, 则全市每年可净增水产品233万公斤。如果将166.67公顷(0.25万亩)低产 池塘复垦,可全部建成耕地。(4

15、)全市有人工渔池4420公顷(6.63万亩),基本上都是利用低洼的水稻 田开挖而成,由于开挖不深,产量不高。学习山东省济宁市“抬田”的经验,可将 50%的人工渔池退渔还粮,合2213.33公顷(3.32万亩),其余的低产渔池同 时可改造成高产渔池,实现土地的合理利用。3、土地整理潜力:(1)农田整理潜力。全市有基本农田150933.33公顷(226.40万亩),其 中低产田2.67公顷(40万亩),占基本农田总面积的17.67%,中产田66666.67 公顷(100万亩),占基本农田总面积的44.17%,通过土地整理和改良品种, 可以使低产田变为中产田、中产田变为高产稳产田,按每亩农田平均增产50公 斤计,全市可增加粮食7000万公斤,相当于增加4000余公顷(6万余亩)高 产粮田。全规划期末,整理中、低产田83333.33公顷(125万亩),经整理后的 农田按净增面积4%计,可增加耕地3333。33公顷(5万亩)。(2)村庄整理潜力。全市有村庄1.56万个,占地面积约41033公顷(61.55 万亩),人均166.17平方米。全规划期末,如果能达到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远景 目标,即全市城镇化水平50%以上,人均用地142.45平方米以下,则可腾出 土地约6020公顷(9.03万余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