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首都师范大学347心理学业专业综合试题及答案解析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07566215 上传时间:2022-08-2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年首都师范大学347心理学业专业综合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1年首都师范大学347心理学业专业综合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1年首都师范大学347心理学业专业综合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1年首都师范大学347心理学业专业综合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1年首都师范大学347心理学业专业综合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年首都师范大学347心理学业专业综合试题及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年首都师范大学347心理学业专业综合试题及答案解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首都师范大学 2011 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 考试科目代码:347 考试科目名称:心理学业专业综合 请将答案注明题号写在答题纸上,试题纸上做答无效。一、解释概念(每小题写 5分,共 50分) 1认知过程2绝对感受性3知觉恒常性4依恋5液体智力 7应激 8面部表情6意志9区间估计 10区分度二、简答(每小题 30分,共 150分) 1简述影响遗忘的因素。 2简述注意的认知资源理论。 3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4简述方差分析的功能及应满足的条件 5为什么说测验“可靠不一定有效”?三、论述(任选2题。每小题50分,共 100分)1试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并举例说明。2试述影响人格形

2、成的因素及各自的作用。3参照常模的分数解释有几种?请分析各自的优缺点。参考答案一、解释概念(每小题写 5分,共 50分)1认知过程答:认知(cognition)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information processing)的过程,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 理活动,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也就是认知过程。2绝对感受性答:人的感官觉察出最小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absolute sensitivity)。刺激物只有达到 一定强度才能引起人的感觉。而这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 (absolut

3、e sensory threshold) 。3知觉恒常性答:知觉恒常性(perceptual constancy)是指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 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它是人们知觉客观事物的一个重要特性。4依恋答:人与人之间建立起来的、双方互有的亲密感受以及互相给予温暖和支持的关系 叫做依恋(attachment)。依恋行为始于婴儿期,主要表现在婴儿与其看护者之间。5液体智力答: 液体能力(液体智力,fluid intelligence)是指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出来 的能力。如对关系的认识,类比、演绎推理能力,形成抽象概念的能力等。它较少地依赖于

4、文化和知识的内容,而决定于个人的禀赋。6意志答:意志(will)是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内在心理过 程。意志具有引发行为的动机作用,它是自觉的、有目的的行为。7应激答:应激(stress)是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人们遇到某种意外 危险或面临某种突然事变时,必须集中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动员自己的全部力量,迅速做出 选择,采取有效行动,此时人的身心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即为应激状态。8面部表情答:面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是指通过眼部肌肉、颜面肌肉和口部肌肉的变化来表现各 种情绪状态。9区间估计答:区间估计(interval est

5、imation)就是根据估计量以一定可靠程度推断总体参数所在的区间范围,它是用数轴上的一段距离表示未知参数可能落入的范围,它虽不具体指出总体参数等 于什么,但能指出未知总体参数落入某一区间的概率有多大。10区分度答:区分度是指测验项目对被试心理品质水平差异的区分能力。具有良好区分度的项目,能 将不同水平的被试区分开来,也就是说,在该项目上水平高的被试得高分,水平低的被试得 低分。反之,区分度低的项目则对不同水平被试不能很好地鉴别,水平高与水平低的被试, 所得分数差不多,甚至正好相反。二、简答(每小题 30 分,共 150 分) 1简述影响遗忘的因素。 答:记忆的内容不能保持、提取时有困难或者提

6、取错误就是遗忘。影响遗忘的因素主要 有:(1)遗忘进程受时间因素的制约。艾宾浩斯以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材料研究遗忘现象 时发现,遗忘的进程不均衡,识记的最初阶段遗忘速度快,随后逐渐变缓。(2)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一般认为,对熟练的动作和形象材料遗忘得慢;对有意 义的材料比对无意义的材料遗忘要慢得多;在学习程度相等的情况下,识记材料越多,忘得 越快,材料少,则遗忘较慢。(3)学习的程度。一般认为,对材料的识记没有一次能达到无误背诵的标准,称为低 度学习;如果达到恰能成诵之后还继续学习一段时间,称为过度学习。实验证明,低度学习 的材料容易遗忘,而过度学习的材料比恰能背诵的材料记忆效果要好一些。当然

7、过度学习有 一定限度,花费在过度学习上的时间太多,会造成精力与时间的浪费。(4)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效应。一般系列材料的开始和末尾部分记忆效果较好,中间 位置的内容则容易遗忘。这可能与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有关。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 后学习的材料的记忆所发生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的记忆所 发生的干扰作用。系列材料的记忆过程中,开始部分的内容只受倒摄抑制的影响,末尾部分 的内容只受前摄抑制的影响,中间部分则受两种抑制的影响,故而系列材料的记忆出现了系 列位置效应。(5)识记者的态度。识记者对识记材料的需要、兴趣等,对遗忘的快慢也有一定的影 响。研究表明,在人们的生活中不

8、占重要地位的、不引起人们兴趣的、不符合一个人需要的 事情容易出现遗忘。2简述注意的认知资源理论。答:注意的认知资源理论是由卡尼曼在 1973年提出的。(1)该理论是从注意是如何协调不同的认知任务或认知活动的角度出发来理解注意的, 认为注意可以被看作一组对刺激进行归类和识别的认知资源或认知能力。这些认知资源是有 限的。当刺激越复杂或加工任务越复杂时,占用的认知资源就越多。当认知资源完全被占用 时,新的刺激将得不到加工。(2)该理论还假设,输入刺激本身并不能自动地占用资源,而是在认知系统内有一个 机制负责资源的分配。这一机制是灵活的,可以受我们的控制,这样我们可以把认知资源分 配到重要的刺激上。因

9、此,根据认知资源理论,若要完整识别刺激,就需要资源。刺激越复 杂,需要的资源就越多。如果同时呈现几种复杂的刺激,资源可能会很快耗尽。如果资源已 耗尽,就无法对新异刺激进行加工。3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答:需要层次理论是研究人的需要结构的一种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首创。他把 人的需要按照从低向高分为五个层次:(1)生理需要.人对食物、水分、空气、睡眠、性的需要等。它们在人的所有需要中是 最重要,也是最有力量的。(2)安全需要。它表现为人们要求稳定、安全、受到保护、有秩序、能免除恐惧和焦 虑等。(3)归属与爱的需要。一个人要求与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或关系,如结交朋友、追 求爱情、参加一个团

10、体并在其中获得某种地位等,就是归属和爱的需要。(4)尊重需要。它包括自尊和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自尊需要的满足会使人相信自己 的力量和价值,使他(她)在生活中变得更有能力,更富有创造性。相反,缺乏自尊会使人 感到自卑,没有足够的信心去处理面临的问题。(5)自我实现需要。人们追求实现自己的能力或潜能,并使之完善化。在人生道路上 自我实现的形式是不一样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需要是人类内在的、天生的,而且是按先后顺序发展,满足 了的需要不再是激励因素等。关于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的关系,他认为,需要的层次越低, 它的力量就越强,潜力就越大;随着需要层次的上升,需要的力量就相应减弱。高级需要的 实现要

11、求首先满足低级需要。在动物到人的进化过程中,高级需要出现得较晚。4简述方差分析的功能及应满足的条件。答:(1)方差分析的功能方差分析也称变异数分析,是在教育与心理研究中最常用的变量分析方法。其主要功能 在于分析测量或实验数据中不同来源的变异对总变异的贡献大小,从而确定测量或实验中因 素对反应变量是否存在显著影响。它既可以比较两个以上的样本平均数,也可以应用于一个 因素多种水平以及多个因素各有多种水平的数据分析。它是教育与心理研究中最重要的统计 分析方法之一。(2)方差分析应满足的条件 与应用其他统计方法一样,应用方差分析时也有一定的条件限制。数据必须满足以下几 个基本假定,否则不能使用方差分析

12、方法。 总体服从正态分布与 Z 检验及 t 检验一样,方差分析要求其样本必须是来自正态分布的总体,因此对不能 确定总体是否为正态的样本资料,应进行总体分布的正态性检验,当检验表明其所来自的总 体不是正态时,应对数据进行正态转换,或使用非参数方法。在教育与心理研究领域中,如 果研究对象有足够的证据说明总体是服从正态分布的,一般情况下可以不再做正态性检验。 变异的可加性 变异的可加性也可理解为变异的可分解性,它是方差分析所依据的一个基本原理。方差 分析要求数据的总变异可以被分解成意义明确、彼此相互独立的几个不同来源的变异。 各处理内的方差齐性 方差齐性又称方差一致性。方差分析中计算出的组内方差,实

13、际上是将不同处理内的方 差合成,与平均数差数显著性检验中两个样本方差合成求联合方差时要求两个样本方差无显 著差异一样,求组内方差时也要求各实验处理内的方差彼此无显著差异,这是方差分析的最 为重要的前提。如果这一假设不被满足,原则上是不能进行方差分析的。5为什么说测验“可靠不一定有效”?答:测验可靠但不一定有效实际上指的是测验的信度与效度之间的关系。(1)测验的信度与效度 信度指的是测量结果的稳定性程度。换句话说,若能用同一测量工具反复测量某人的同 一种心理特质,则其多次测量的结果间的一致性程度就叫信度,有时也叫测量的可靠性。一 个好的测量工具,对同一事物反复多次测量,其结果应该始终保持不变。效

14、度指的是测量的有效性,即一个测验对它所要测量的特质准确测量的程度。一个测验 总是为了一定的测量目的而编制的,判断它的效度高低,就要看它达到测量目的的程度。如 果能正确地测量出所要测的东西,这就是高效度的测量。(2)信度与效度之间的关系 根据信度与效度的计算公式可以得出,信度高是效度高的必要而非充分的条件。信度高 不一定效度高。但一个测验要想效度高,真分数的变异数必须占较大的比重,即测验的信度 必须高。信度和效度的这种关系,反映到日常经验中就是,一个测量工具具有一定的信度,但对 于某一个目的并不一定是有效的;而一个测量工具如果对于某一个目的是有效的,那么它一 定是可信的。譬如,用米尺来量身高是有

15、效的,也是可信的,而用米尺来量体重,虽然多次 量得的结果是一致的,即有较高的信度,但它的效度却很低。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说测验是 “可靠但不一定有效的”。三、论述(任选2题。每小题50分,共 100分)1试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并举例说明。答: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 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主要有:(1)解决问题的策略采用不同的解决策略,可能会使得问题解决的速度与质量不同。主要的问题解决策略包 括算法、启发法等,常用的启发性策略有手段一目的分析、逆向搜索、爬山法等。(2)人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有知识经验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可以从专家和新手在解决问题上的差异了解。由于 专家已有的知识数量较多,且是以问题的深层结构来组织,因此使得专家在解决问题时,比 新手要更有效。(3)知识表征的方式知识的表征方式能影响问题的解决。人们知识的表征方式有时会阻碍了问题的解决。比 如要求人们用一笔连续画四条直线把排成方形的九个点连在一起,由于九个点在知觉上组成 了方形,人们总是试图在这个方形的轮廓中连线,结果不能解决问题。(4)定势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它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 极的。破除定势消极影响的办法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旦发现自己以习惯的方式解决问题 发生困难时,不要执意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