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教学设计(初稿)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07552415 上传时间:2023-12-1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望》教学设计(初稿)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春望》教学设计(初稿)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春望》教学设计(初稿)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春望》教学设计(初稿)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春望》教学设计(初稿)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春望》教学设计(初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望》教学设计(初稿)(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春望教学设计(初稿)【教材分析】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困居于长安。春望写于次年三月。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凄凉。杜甫眼见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不禁触景伤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抒发了诗人强烈的忧国思家感情。诗歌将国、家、己三者融为一体,创造了一个独特的意境。诗人将景、物、事、人、情各种因素综合为一个独立的世界,完美地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杜甫在诗中把家愁同国忧交织起来,深刻地表现了爱国知识分子的个人命运与国

2、家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典型意义,正是“沉郁顿挫”的精神实质。【教学目标】1、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身世经历,理解诗歌内容。2、品味诗歌高度凝练而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赏析诗歌写景抒情的手法。3、在反复朗读和品析中体会诗歌的忧国思亲感情。【教学方法】1、朗读法。诗人“情动于中故歌咏之”。 诗歌结构与韵律鲜明,充分调动学生全身心地反复诵读诗歌,让学生从奇妙的文字表达里熟悉诗歌的内容,初步感受到诗歌的美,使学生有自主的独特体验和发现,和诗人产生情感共鸣的直觉。2、赏析法。(1)描述画面:借助想象和联想,描述画面,进入诗歌的意境,读出诗情。(2)分析意象:品读诗歌,不但要着眼于所描写的具体

3、物象,还应透过物象,看透其中所内涵的诗人的感情。抓住诗中的意象作深入分析,是把握诗歌情感内涵的关键,如此才能真正地读懂诗歌。(3)咀嚼语言: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和体味诗歌高度凝炼的形象化的语言,咀嚼“看似平常却奇崛”的诗歌语言,品味诗歌所创造的动人意境和表达的深邃情感。【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朗读诗歌2、作者杜甫-四川成都杜甫“草堂”里,有两副对联:“草堂传后世,诗圣著千秋”是朱德撰写的;“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是郭沫若撰写的。你能谈谈对这两幅对联的理解吗?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仕途坎坷,身经离乱,用诗歌抒写情怀,反映时事。其作品思想深刻,境界广阔,抒发了强

4、烈的忧国忧民情怀。他的诗被后世称为“诗史”,他被尊为“诗圣”。 3、写作背景朗读课下注释,联系所学唐朝历史,注释中的“叛军”是指?“安史之乱”对唐王朝国运有什么重大影响?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在战争中,人民群众遭到了空前的浩劫,经济受到很大破坏,出现了千里萧条、人烟断绝的惨景。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至衰的转折点,也是诗人命运的转折点。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冬,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六月攻破潼关,长安陷落。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八月,杜甫带着报国之心从鄜州(现在陕西富县)前往灵武(现在属宁夏)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困居长安。该诗作于次年三月。二、诵读诗歌,初步理解1

5、、熟悉诗歌内容,说说你对诗歌题目“春望”的理解。杜甫在春天的时候望见国都长安的景象。此诗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全诗写了诗人在春天的国都长安的所见所思所感。2、诵读诗歌,吟咏诗韵(1)读准字音(2)读出节奏,读出韵律读出节奏美,做到声断气相连。律诗的特点:每句平仄相间,押平声韵;颔联和颈联必须要对仗,首联可对可不对,尾联不对仗。读准平仄音,表现好韵脚韵音。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3)读出情感听配乐朗诵,感受诗歌感情基调。-沉重、悲痛、深沉试着有感情地朗读诗歌。3、背诵诗歌。三、赏读诗歌,品味诗情

6、诗境1、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点,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想象在你的脑子里出现怎样的画面,用生动的语言来描述。化作诗人,置身于诗歌所设置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描述诗句所表现的画面;教师根据学生对画面的描述情况,引导合作交流) 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草木丛生。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唐朝都城长安,曾经繁华热闹。沦陷后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人民流离失所,春天来了,人烟稀少,城里到处草木丛生。 “破”字,使人触目惊心;“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突出勾画了长安城沦陷后的破败景象,寄

7、寓了诗人感时忧国的深沉感慨。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寓情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2、颔联写了诗人望见哪些景物?花鸟。如何理解颔联的含义?你认为“溅泪”“惊心”的主体是什么?(诗人或花鸟)“溅泪”“惊心”是因为什么? (小组合作探究,然后全班展示交流)“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溅泪惊心。诗人触景生情,以乐景写哀情,感情尤为沉痛。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诗人感时恨别,移情于物,觉花鸟溅泪惊心。意象是主观的“意” 与客观的“象”融合而成的一种具有美学意蕴的诉诸于人的感官的具体生动的形象。咀嚼炼字“溅”“惊”-泪水飞溅,心灵惊悸,

8、可见诗人感伤之深,怅恨之切。此联承上启下:“感时” 承上-所见长安城的破败,“恨别”启下-与妻子儿女的离别。3、离别本是寻常事,诗人为何怅恨离别(“恨别”) 至于落泪惊心?“连三月”见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不息,诗人身陷长安,寄居鄜州的妻子儿女生死不明,音信全无,诗人满怀牵挂与担忧,才发出“家书抵万金”的慨叹,表达了诗人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这两句诗为什么成为千古名句?“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4、尾联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想象在你的脑子里出现怎样的画面,用生

9、动的语言来描述。研讨:杜甫当时多大年纪?当时诗人头上满是白发,甚至插不住簪子,这是因为什么呢? 杜甫当年只有45岁(杜甫出生于712-此诗写于757年),人到中年,为国家而担忧,为亲人的离别而忧愁。举手搔头愁更愁,写诗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以动作来写诗人忧愤之深广。 这一联是把前面分别抒写的“感时”、“恨别”两种感情统一起来,以典型的艺术形象集中抒写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思想感情,收结全篇。四、总结提升小组之间开展朗诵比赛,比哪一组朗读得最有感情,最为流畅。1、杜甫及诗歌被人们称为“诗圣”, “诗史”,请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两个称谓的理解。全诗触景生情,移情于物,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杜甫被称为”诗圣”,是因为他有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而且诗歌艺术质量上乘。他的诗被称为”史诗”,是因为他用诗歌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真实,诗歌描写了当时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的社会状况。2、感情朗读“沉郁顿挫”是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所谓“沉郁”,主要指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所谓“顿挫”,主要指诗歌表情达意抑扬跌宕,音调声情起伏迭变。(忧国伤时念家悲己之情集于一身,遥望长安城,细望花鸟,寄情于景,触景生情(移情于物),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1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