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507551009 上传时间:2024-05-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5.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2023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期末学情诊断检测历史试卷第卷(选择题,共60分)一、单选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下列关于中国早期国家的描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A. 夏朝社会仍然是聚族而居B. 干支纪日法是商朝历法的最大成就C. 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D. 西周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青铜农具【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关于农业方面,西周农业生产中少量使用青铜农具,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夏朝社会仍然是聚族而居,A选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干支纪日法是商朝历法的最大成

2、就,B选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C选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2. 西周初年,周公带兵东征,平乱之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封建”是指( )A. 实行军功制B. 实行宗法制C. 分封诸侯国D. 推行郡县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西周时期的封建指的是封邦建国,即分封制,C项正确;封邦建国为分封制,非军功制、宗法制和郡县制,排除ABD项。故选C项。3. 战国时期,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的思想家是( )A. 孟子B. 荀子C. 庄子D. 墨子【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墨子主张兼爱、非攻,D项正确;孟子主张民贵君轻,排除A项;

3、荀子主张礼法并治,排除B项;庄子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排除C项。故选D项。4. 下述选项中,体现科举制的是( )A.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B.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C.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D. “以爵赏战功,故云军爵”【答案】C【解析】【详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与科举制相符,C项正确;A项、B项强调门第,与九品中正制相符,排除A、B项;D项强调军功,属于军功爵制,排除D项。故选C项。5. 王安石变法的指导思想是“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这表明他意图解决A. 边境危机B. 财政危机C. 政治危机D. 军事危机【答案】B【解析】【详解】以“财”

4、为中心,以理顺全国的“力”、“财”、“费”作为变法指导思想,表明王安石意图解决当时严重的财政危机,B项正确;王安石的理财思想与解决边境危机即民族矛盾不符,A项错误;政治危机即阶级矛盾与强调理“财”不符,C项错误;理财并不能解决军事危机,D项错误。6. 元代杂剧是在宋杂剧和金院本的基础上,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的基础上,创造出的一种完整的戏剧表演艺术形式。与传统诗词歌赋相比,元杂剧的突出特点是A. 流传范围广B. 缺乏生动性C. 富于观赏性D. 形式很单【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创造出的一种完整的戏剧表演艺术形式”可知与传统诗词相比,元杂剧更生动,形式更丰富,更富有观赏性,故选C,排

5、除BD;传统诗词的流传范围也很广,因此流传范围广不是元杂剧的突出特点,排除A。故选C。7. 标志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是( )A. 设立内阁B. 设立军机处C. 中朝D. 三司制【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题意可知,清朝时期雍正设立军机处,标志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项正确;明朝设立内阁、汉朝设立中朝、宋代三司,排除ACD项。故选B项。8. 清代雍正时期,朝廷将边疆少数民族土司管理的方式改成汉族式的官员管理方式,即统治少数民族的土司头目被废除,改成由中央政府派任流官管理。这一做法A. 有利于加强君主的绝对权力B. 体现了中央对地方豪强的信任C. 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D. 使清王朝的统治疆

6、域达到最大【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雍正时期的改土归流,改土归流废除土地制度,由中央直接任命官员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管理,从而有利于加强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故选C;改土归流加强的是中央集权,而非君主专制,排除A;该做法体现的是中央对地方豪强的不信任,排除B;改土归流是在已有国土上实行,无助于开拓新的疆土,因此“使清王朝的通知将于达到最大”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D。故选C。9.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以下各项中,被称作瓷都的是( )A. 江西景德镇B. 河北曲阳C. 河南开封D. 浙江龙泉【答案】A【解析】【

7、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江西景德镇被称作瓷都,A项正确,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10. 明朝宦官汪直统领西厂,每次出行,随从甚众。前呼后应、遮街塞巷,朝中公卿大臣遇之皆避其道,以至“今人但知汪直太监也”。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内阁议政功能开始丧失B. 皇帝权力日渐衰落C. 中央运行机制发生异化D. 宦官掌握决策权力【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明朝宦官专权现象,这主要和司礼监秉笔太监掌握批红权有关,说明的是中央运行机制发生异化,C项正确;内阁并未丧失议政的权力,排除A项;明朝太监专权是皇权专制的参悟,排除B项;宦官无决策权,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1

8、1. 下列关于资本主义萌芽的表述不准确的是A. 明朝中后期在江南稀疏出现B.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C. 清代时整个生产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D. 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其成长【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雇佣关系的出现,是在江南地区的局部行业中出现,最后因为受到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并未使整个社会进入到工场手工业阶段,因此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12. 1851年,近代中国爆发了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运动,它是近代中国人民寻求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这次运动是( )A. 义和团运动B. 太平天国运动C. 洋务运动D. 维新变法运动【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

9、学知识1851年爆发的农民运动是太平天国运动,B项正确;义和团运动和维新变法运动爆发于甲午战争之后,排除AD项;洋务运动爆发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排除C项。故选B项。13. 中日甲午战争后,民间组织义和团自发进行的反帝爱国运动最主要的意义是A. 导致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B. 阻止了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C. 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D. 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其灭亡进程【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义和团运动相关进步意义的认识。要抓住关键信息“反帝爱国”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A项“导致了”,明显不符合题意;B项“阻止了”,不符合史实;D项

10、针对的是“打击清政府”,与题干“反帝爱国”主旨不相符合,排除。C项表述准确,本题正确答案选C。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列强的入侵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义和团运动14. 辛亥革命“完成了国家政权由传统封建政治制度向现代民主政治制度的转变”,实现了从“朝代国家”向“共和国家”的转变。这说明辛亥革命A 终结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 清除了欧美列强的在华势力C. 完成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D. 推动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朝代国家指的是君主立宪制,“共和国家”指的是民主法治形式,说明辛亥革命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进程,故D正确;A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B中清除说法绝对,排除;C是新中国

11、成立以后的三大改造完成。15. 1916年陈独秀撰文劝勉女子:应当脱离附属品的地位,特别指出“夫为妻纲”之不当,反对“三从四德”。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提倡( )A. 新习俗B. 新制度C. 新文学D. 新道德【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反对“三从四德”并结合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可知,其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D项正确;新习俗不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排除A项;新制度也非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排除B项;新文学指的是倡导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排除C项。故选D项。16. 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三民主义”。“三民主义”包括A. 民族、民权、民生B. 民主、民权、民生C. 民族、民权、

12、民主D. 民有、民治、民享【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故A项正确;民主不属于“三民主义”,排除BC项;民有、民治、民享不属于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17. 红船精神是指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该精神的形成与哪一重大事件有关( )A. 中共一大B. 红军长征C. 八七会议D. 南昌起义【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中“红船精神”“首创精神”“立党为公”及所学知识可知与中共一大在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召开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一重

13、大历史事件有关,A项正确;红船精神涉及中共一大,与红军长征、八七会议和南昌起义没有关系,排除BCD项。故选A项。18. 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事件是( )A. 鸦片战争B. 辛亥革命C. 五四运动D. 中国共产党成立【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主要依据是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C项正确;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排除A项;辛亥革命结束的是封建帝制,排除B项;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排除D项。故选C项。19. 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的历史作用是( )A.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B. 推动了中国思想文化的革新C. 基本上推

14、翻了北洋军阀反动统治D. 赢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在第一次国共合作过程中开展了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反动统治,C项正确;A项是辛亥革命的影响,排除A项;B项是新文化运动,排除B项;D项与第二次国共合作有关,排除D项。故选C项。20. 1926年5月,毛泽东在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的讲授中注重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研究中国革命问题,并引导学员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观察农村斗争,注重农民运动理论与方法的教授。当时这一做法的主要作用是( )A. 增强了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力B. 推动党的工作重心向农村转移C. 利于提升农民群众的政治素养D. 利于开展农民

15、运动支持国民革命【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26年5月,毛泽东在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的讲授中注重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研究中国革命问题,并引导学员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观察农村斗争,注重农民运动理论与方法的教授。”可知,1926年处于国民革命时期,教授农民马克思主义斗争理论和方法有利于开展农民运动支持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强调教授给农民的斗争理论与方法等内容,重点不是对党的宣传,排除A项;工作重心向农村转移不是中国共产党当时考虑的问题,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讲授马克思主义内容有利于提升农民的政治素养,但不是最主要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21. 钱理群在1948:天地玄黄中记载了民国某杂志刊登的一则小品:“法币满地,深可没胫,行人往来践踏,绝无俯身拾之者,谓之路不拾遗。”小品所反映的情景导致( )A. 官僚资本彻底崩溃B. 人们生活水平提高C. 民族资本迅速发展D. 民族工业陷入困境【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法币满地,深可没胫,行人往来践踏,绝无俯身拾之者,谓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