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Word版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07548066 上传时间:2023-11-0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辩证法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自然辩证法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自然辩证法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自然辩证法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自然辩证法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然辩证法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Word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范围涉及自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从对象上看,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科学。类加属: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科学,社会和历史的综合哲学。答: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关于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理论体系。2、自然辩证法的观点有哪些?(主要内容)贯穿于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有:1.自然界是第一性的,它是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思考:是

2、否有先于人类的精神存在?)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的基本观点。3.科学技术是自然发展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与相互作用的中介。4.社会发展经历不同的历史间断,自然辩证法的内容有所不同。(当前主要研究科学技术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是什么?思想来源有哪些?意义是什么?答:1)基本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运动在量上和质上都是不灭的。意识、思维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形式。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统一体,矛盾推动自然界运动、发展。人类和社会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实践导致自然界分化为天然自然和“

3、人化自然”。2)思想来源:(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确立的自然科学基础: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末,自然科学在各个主要领域相继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发现,有力地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理论自然科学的产生及其在各个领域涌现出的一系列重大发现,特别是物理学、生物学的两次重大理论综合,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一切归根到底是辩证地而不是形而上学地发生的,这就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确立提供了自然科学的基础。(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哲学思想渊源:a、德国古典自然哲学,其最主要的价值在于:把世界描绘成一个过程的集合体,并明确提出了矛盾是运动、发展的源泉的思想。b、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德国古典自然哲学的批判和继承:马

4、克思和恩格斯科学地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继承了古希腊自然观中的辩证法观点,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而上学性质,批判地吸取了的德国古典自然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3)重大意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推荐精选;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1.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和特点-26思想:把世界当做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这个统一,

5、认为自然界是一副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或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灭。特点:思辨性;整体性;直观性;猜测性2.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辩证法的科学基础、内容和局限性-2933科学基础:牛顿力学,它正确的反映了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规律。1.惯性是物体的本质属性,物质自身没有改变状态的能力,物质要改变状态,只有依靠外力。2“哲学的全部任务看来就在于从各种运动现象来研究各种自然之力,而后用这些力去论证其他的现象。”3.物体的运动只能改变物体的速度与位置,而不能改变其质量。4.存在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5.可以用严格的数学方程式来表示机械因果性公式

6、,人们根据它可以精确预言运动的结果。6.物质微粒可以无限地分割,而且是可以无限地把它分离开来的。内容:它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发展的第二个历史形态。它认为世界是一部机器,由惰性物体组成,与思维存在物人无关,物体运动是由于外力的推动,遵守严格的机械决定的因果关系。机械的自然图景和严格的机械决定论,是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命题。局限性:形而上学;机械性;不彻底性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确立的自然科学基础、基本思想科学基础-35:eg: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尿素的人工合成;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元素周期律。基本思想-39:它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万物的本原和基础,自然界除了运动着的物质及其表现形式之外

7、,什么也没用;运动无论是在量上还是质上都是不灭的;意识和思维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即人脑的属性和机能;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它们既是对立的有事统一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由此推动着自然界的运动和发展;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处于永久的产生和消亡之中,处于不断的运动和转化过程之中;在自然的发展过程中,在自然的特定领域发展的特定阶段上,产生了人类和人类社会;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展开,是原有的自然部分领域不断的到认识和改造,于是出现了一个与外在于人的活动的“纯自然”多不同的具有新质的推荐精选“人化自然”,这种人

8、化自然也就是进入人类文化或文明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4.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涵和思想47揭示了自然系统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自然系统不仅是确定的,而且会自发地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自然系统不进食简单的、线性的,而且是复杂的、非线性的,阐发了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的思想。5.系统的概念、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系统的概念-52: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65: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6.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内容-82: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生态系统

9、具有显著的整体性;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生态平衡是稳定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7.科学划界标准、西方的科学价值观科学划界标准-95:逻辑主义-由科学的本质属性中的可检验性来检验,认为有意义的命题才是科学的命题,否则便是非科学的;证伪主义-可以找出与事情相反的伪证,来证明事情是正确的;历史主义-科学与非科学有一个范式,该范式是科学家的信仰;相对主义-否认科学和非科学的划界。西方的科学价值观-105:1.科学中立说:科学是没有价值取向的。科学知识与价值观念是互不相关的,强调了科学认识的客观性原则,认为事实判断不同于价值判断,二者之间是有严格区别的。它强调科学自身的客观性

10、,走向科学脱离任何社会的绝对独立性,如果结婚搜这种观点,科学家根本不必也不应该过问他们工作后的后果,这显然的错误的、有害的。2.科学负荷价值说:科学是有价值取向的。认为事实与价值的分不开的,价值就是事实,事实也是有价值的事实。表现为:在科学知识体系里就渗透着价值和价值判断因素;科学家和科学共同体在科学活动中也脱离不了价值判断。它强调科学技术渗透着价值的全过程的观点,坚持科学不是一种纯粹的个性工具,而是出现于特殊社会情境之中的复杂事业。权衡是每个社会技术系统所具有的,科学技术也想任何其他事情一样,有得必有失。科学的负载价值的,是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统一。推荐精选8.科学问题的来源、科学选题的原则

11、、观察与理论的关系科学问题的来源-110:为了寻求事实之间的联系提问题;从理论与事实之间的矛盾中发现问题;从某一个理论内部的矛盾(非自恰性)中发现问题;从不同理论之间的分歧中发现问题;从社会需求与有生产技术手段的差距上发现问题。科学选题的原则-112:创新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社会需求原则。观察与理论的关系-118:观察不仅是接受信息的过程也是加工信息的过程;观察陈述与科学理论密切相关;理论对观察起定向作用又有加工改造作用;渗透到观察中的理论应受实践检验。9.科学理论逻辑评价148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主要是科学共同体对科学理论的逻辑结构作出评价,它属于理性的考察,有时候也被人们称之为

12、理性检验。新的科学理论首先应当经得起理性的检验。理性的检验会发生理论的逻辑结构的欠合理和欠完备之处,伪科学理论的发展指出方向,而经不起理性检验的理论则没有必要经受进一步的检验。不考虑评价者的个性。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主要包括相容性评价、自洽性评价和简单性评价。10.科学发展的否定模式、科学发展的社会历史观科学发展的否定模式-173:P1-TT-EE-P2科学发展的社会历史观-175:前科学时期;常规科学时期;危机时期;革命时期;新常规科学时期。11.技术与科学的区别、技术体系的演化与变迁、技术结构的演化机理科学与技术的区别-84:科学技术与自然的关系人对自然能动关系的知识形

13、态,是人对自然的理论关系,属于间接生产力or一般生产力。人对自然能动关系的现实形态,是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属于直接生产力目的属于认识范畴属于实践范畴可预见性不可预见可预见评价标准科学进步标准在于能否完善科学理论,扩大科学只是的储备。技术提高标准在于是否能生产出新的和更好的产品。“效率推荐精选“真”对象自然界人类社会研究Why what How如何完成目标技术体系的演化与变迁-196:技术是历史地演变,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任何技术体系在开始的时候总具有较大的能满足社会需要的潜力,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种相对的稳定就会被打破。从平衡到不平衡的过程中,一些技术从主要地位退出到次要地位,而另

14、一些技术产生兴起,加入技术体系行列,并占据主导地位。技术体系上的三次更迭:1、形成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蒸汽动力技术是主导技术。2、建立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上半叶,主导技术是电力和内燃机技术。3、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核心主导技术是微电子技术。技术结构的演化机理-199:技术活动要素与技术结构的矛盾;技术结构与社会物质基础的矛盾;社会物质基础与经济基础的矛盾12 .技术价值的观点及评述、技术发展中的伦理问题观点及评述-223:1、技术价值中立论。认为技术本身是中性的,不含有任何的价值判断,没有善恶和对错之分。-主要从技术的自然属性来理解技术价值的,它只承认技术具有自然价值,忽视了技

15、术的社会属性。2、技术负荷价值论。认为技术的负荷价值的,任何技术都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主要从技术的社会属性来理解技术价值的,只承认技术具有社会价值,不承认技术有自然属性这一面。3、技术价值折中论。主张技术在一方面是中丽的、无价值的,而在另一方面却是有价值负荷的。-把技术的自然价值和社会价值区别开来,但没有从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对立统一上理解技术价值。4、技术批判理论。认为技术价值是在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注意到了技术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相互作用关系,但没有具体论述技术属性与技术价值之间的辩证关系技术发展中的伦理问题-225:1、技术发展的目的性问题2、对待技术负面效应的认识问题3、技术追求的最高伦理问题4、高技术与传统伦理的相互冲突问题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推荐精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