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我把你追寻参考教案二教学设计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07545766 上传时间:2024-01-01 格式:DOC 页数:54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延安,我把你追寻参考教案二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延安,我把你追寻参考教案二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延安,我把你追寻参考教案二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延安,我把你追寻参考教案二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延安,我把你追寻参考教案二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延安,我把你追寻参考教案二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延安,我把你追寻参考教案二教学设计(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延安,我把你追寻参考教案二教学设计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新词: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2重点句: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二)能力训练点1了解全诗的结构。2理解诗句内容,了解、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三)德育渗透了解延安伟大精神所在,教育学生学习延安的伟大精神。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是全诗的重点,主要通过教师范读、指导朗读解决。(二)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是难点,主要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教师点拨来解决。(三)“为什么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仍然要提倡、发扬延安精神?”

2、这是疑点,主要通过了解生活实际,教师精讲、点拨来解决。三、课时安排两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一)画出诗的韵脚。(二)有感情地朗读。(三)按自学提纲自学、讨论、交流。(四)完成课堂练习。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初读全诗,找出韵脚。2学习诗的第一、二节。(二)整体感知本课是一首新体诗,抒发了整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三)目标完成过程1揭题引读,学生自悟。(1)简介背景,揭示课题。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曾经是党中央的所在地,物质生活十分艰苦,住的是土窑洞,吃的是小米饭,穿的是粗布衣,点的是小油灯。尤其是1939年至1943年期间,日军大举“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

3、锁,自然灾害的侵袭,使解放区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局面。但是,全国人民把希望寄托在延安,各地进步青年纷纷奔向延安。当时延安的生活很艰苦,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呢?因为延安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这节课我们自学一首新体诗延安,我把你追寻,整理是祁念曾。读了这首诗,同学们就明白了整理为什么要追寻延安,追寻它什么?(2)教师范读。(3)学生自由读,用着重号划出诗的韵脚来,并说说全诗押的是什么韵。(全诗押的是ang韵,每节诗二、四句末尾的一个字都有ang。韵脚是:光、阳、看、场、琅、炕、咱、梁、煌、翔、想、光、阳。)(4)再读全诗,想想诗中所说的追寻延安是什么意思?(追寻延安精神。)2指导自学,理解

4、诗意。(1)学习第一节。自读第一节,思考:整理用什么方法写出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整理对延安精神的追寻。整理追寻延安精神,就像燕子追寻昔日的春光,小树追寻雨露和太阳。)(2)学习第二节。自读第二节,思考、分组讨论、交流:诗人为什么要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整理是在追寻什么?(生回答后师点拨)(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是延安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延河是黄河的一条支流,它流经延安。当年人们常在延河边上漫步,讨论革命的道理。枣园在延安西北,距市中心约七公里,曾是党中央所在地,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等著作就是在这里写的。南泥湾在延安南部。当年八路军120师359旅响

5、应党中央的号召,在这里垦荒种粮,开展大生产运动。著名的歌曲南泥湾就是歌颂359旅的,教师唱给学生听,加深理解诗句内涵。杨家岭在延安西北,距离市中心约三公里,那里有中央礼堂和中央办公楼,许多重要的会议曾在这里召开。整理追寻的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3)小结。什么是延安精神?学生讨论后回答。(延安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革命队伍内互相爱护、互相关心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四)课堂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脚。第二课时(一)明确目标1自学诗的后四节。2理解全诗内容,解决疑点。3渗透延安精神教育。4发展学生技能。(二)目标

6、完成过程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新词: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2重点句: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二)能力训练点1了解全诗的结构。2理解诗句内容,了解、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三)德育渗透了解延安伟大精神所在,教育学生学习延安的伟大精神。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是全诗的重点,主要通过教师范读、指导朗读解决。(二)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是难点,主要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教师点拨来解决。(三)“为什么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仍然要提倡、发扬延安精神?”这是疑点,主要通过了解生活

7、实际,教师精讲、点拨来解决。三、课时安排两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一)画出诗的韵脚。(二)有感情地朗读。(三)按自学提纲自学、讨论、交流。(四)完成课堂练习。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初读全诗,找出韵脚。2学习诗的第一、二节。(二)整体感知本课是一首新体诗,抒发了整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三)目标完成过程1揭题引读,学生自悟。(1)简介背景,揭示课题。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曾经是党中央的所在地,物质生活十分艰苦,住的是土窑洞,吃的是小米饭,穿的是粗布衣,点的是小油灯。尤其是1939年至1943年期间,日军大举“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自然灾害的侵袭,使解放

8、区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局面。但是,全国人民把希望寄托在延安,各地进步青年纷纷奔向延安。当时延安的生活很艰苦,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呢?因为延安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这节课我们自学一首新体诗延安,我把你追寻,整理是祁念曾。读了这首诗,同学们就明白了整理为什么要追寻延安,追寻它什么?(2)教师范读。(3)学生自由读,用着重号划出诗的韵脚来,并说说全诗押的是什么韵。(全诗押的是ang韵,每节诗二、四句末尾的一个字都有ang。韵脚是:光、阳、看、场、琅、炕、咱、梁、煌、翔、想、光、阳。)(4)再读全诗,想想诗中所说的追寻延安是什么意思?(追寻延安精神。)2指导自学,理解诗意。(1)学习第一节。自

9、读第一节,思考:整理用什么方法写出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整理对延安精神的追寻。整理追寻延安精神,就像燕子追寻昔日的春光,小树追寻雨露和太阳。)(2)学习第二节。自读第二节,思考、分组讨论、交流:诗人为什么要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整理是在追寻什么?(生回答后师点拨)(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是延安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延河是黄河的一条支流,它流经延安。当年人们常在延河边上漫步,讨论革命的道理。枣园在延安西北,距市中心约七公里,曾是党中央所在地,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等著作就是在这里写的。南泥湾在延安南部。当年八路军120师359旅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在这里垦荒

10、种粮,开展大生产运动。著名的歌曲南泥湾就是歌颂359旅的,教师唱给学生听,加深理解诗句内涵。杨家岭在延安西北,距离市中心约三公里,那里有中央礼堂和中央办公楼,许多重要的会议曾在这里召开。整理追寻的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3)小结。什么是延安精神?学生讨论后回答。(延安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革命队伍内互相爱护、互相关心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四)课堂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脚。第二课时(一)明确目标1自学诗的后四节。2理解全诗内容,解决疑点。3渗透延安精神教育。4发展学生技能。(二)目标完成过程一、素质教育目标(

11、一)知识教学点1新词: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2重点句: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二)能力训练点1了解全诗的结构。2理解诗句内容,了解、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三)德育渗透了解延安伟大精神所在,教育学生学习延安的伟大精神。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是全诗的重点,主要通过教师范读、指导朗读解决。(二)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是难点,主要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教师点拨来解决。(三)“为什么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仍然要提倡、发扬延安精神?”这是疑点,主要通过了解生活实际,教师精讲、点拨来解决

12、。三、课时安排两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一)画出诗的韵脚。(二)有感情地朗读。(三)按自学提纲自学、讨论、交流。(四)完成课堂练习。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初读全诗,找出韵脚。2学习诗的第一、二节。(二)整体感知本课是一首新体诗,抒发了整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三)目标完成过程1揭题引读,学生自悟。(1)简介背景,揭示课题。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曾经是党中央的所在地,物质生活十分艰苦,住的是土窑洞,吃的是小米饭,穿的是粗布衣,点的是小油灯。尤其是1939年至1943年期间,日军大举“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自然灾害的侵袭,使解放区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局面。但

13、是,全国人民把希望寄托在延安,各地进步青年纷纷奔向延安。当时延安的生活很艰苦,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呢?因为延安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这节课我们自学一首新体诗延安,我把你追寻,整理是祁念曾。读了这首诗,同学们就明白了整理为什么要追寻延安,追寻它什么?(2)教师范读。(3)学生自由读,用着重号划出诗的韵脚来,并说说全诗押的是什么韵。(全诗押的是ang韵,每节诗二、四句末尾的一个字都有ang。韵脚是:光、阳、看、场、琅、炕、咱、梁、煌、翔、想、光、阳。)(4)再读全诗,想想诗中所说的追寻延安是什么意思?(追寻延安精神。)2指导自学,理解诗意。(1)学习第一节。自读第一节,思考:整理用什么

14、方法写出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整理对延安精神的追寻。整理追寻延安精神,就像燕子追寻昔日的春光,小树追寻雨露和太阳。)(2)学习第二节。自读第二节,思考、分组讨论、交流:诗人为什么要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整理是在追寻什么?(生回答后师点拨)(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是延安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延河是黄河的一条支流,它流经延安。当年人们常在延河边上漫步,讨论革命的道理。枣园在延安西北,距市中心约七公里,曾是党中央所在地,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等著作就是在这里写的。南泥湾在延安南部。当年八路军120师359旅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在这里垦荒种粮,开展大生产运动。著名

15、的歌曲南泥湾就是歌颂359旅的,教师唱给学生听,加深理解诗句内涵。杨家岭在延安西北,距离市中心约三公里,那里有中央礼堂和中央办公楼,许多重要的会议曾在这里召开。整理追寻的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3)小结。什么是延安精神?学生讨论后回答。(延安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革命队伍内互相爱护、互相关心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四)课堂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脚。第二课时(一)明确目标1自学诗的后四节。2理解全诗内容,解决疑点。3渗透延安精神教育。4发展学生技能。(二)目标完成过程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新词: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2重点句: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二)能力训练点1了解全诗的结构。2理解诗句内容,了解、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