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免疫功能检查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07544484 上传时间:2022-11-1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word版)免疫功能检查参考值及临床意义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完整word版)免疫功能检查参考值及临床意义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完整word版)免疫功能检查参考值及临床意义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完整word版)免疫功能检查参考值及临床意义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完整word版)免疫功能检查参考值及临床意义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完整word版)免疫功能检查参考值及临床意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word版)免疫功能检查参考值及临床意义(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免疫功能检查参考值及临床意义2010-09-24 15:32:56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转载1. 免疫球蛋白 G(lgG)【单位】克/升(g/L)。【正常值】单相免疫扩散或免疫比浊法:脐带血7.617.0克/升,新生儿7.014.8克/升,16个月3.010.O克/升,6个月2岁5.0 12.O 克/升, 6- 12 岁 7.0 15.0 克/升, 121.免疫球蛋白 G(IgG)【单位】克/升(g/L)。【正常值】单相免疫扩散或免疫比浊法:脐带血7.617.0克/升,新生儿7.014.8克/升, 16个月3.010.O克/升, 6个月2 岁 5.0 12.O 克/ 升, 6- 12 岁 7

2、.0 15.0 克/ 升, 12- 16 岁 7.5 15.5 克/ 升,成人 7.6 16.6 克/ 升。【临床意义】(1) 增高:常见于免疫球蛋白 G型多发性骨髓瘤、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黑热病、慢性肝炎活动期及某些感染性疾病。(2) 降低:常见于肾病综合征、自身免疫性疾病、原发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继发性免疫缺陷及某些肿瘤等。2. 免疫球蛋白A(IgA)【单位】毫克/升(mg/L)。【正常值】单相免疫扩散法或免疫比浊法:新生儿0120毫克/升, 16个月30-820毫克/ 升, 6个月2岁1401 080毫克/升, 2-6岁2301 900毫克/升, 6- 12岁2902 700

3、毫克/升, 12- 16岁5003 000毫克/升,成人7103 350毫克/升。【临床意义】(1) 增高:常见于免疫球蛋白 A(IgA)型多发性骨髓瘤、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肝硬化、湿疹、血小板减少及某些感染性疾病。(2) 降低:常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输血反应、原发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继发性免疫缺陷及吸收不良综合征。3. 免疫球蛋白M(IgM)【单位】毫克/升(mg/L)。【正常值】 单相免疫扩散法或免疫比浊法 :新生儿50- 200毫克/升, 16个月150700毫克/升, 6个月2岁2501 300毫克/ 升, 2-6岁3501 500毫克/ 升, 6- 12岁4001 800

4、毫克/升, 1216岁5001 800毫克/升,成人7002 000毫克/升。【临床意义】(1) 增高:常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巨球蛋白血症、系统性红斑狼疮、黑热病、肝病及某些感染性疾病。(2) 降低:常见于原发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继发性免疫缺陷等。4. 免疫球蛋白D(lgD)【单位】毫克/升(mg/L)。【正常值】单相免疫扩散法:成人血清免疫球蛋白D(IgD)为080毫克/升。【临床意义】(1) 增高:见于免疫球蛋白D型骨髓瘤、慢性感染、结缔组织病、某些肝病和少数葡萄球菌感染者。(2) 降低:见于各种遗传性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病。5. 免疫球蛋白E(IgE)【单位】毫克/升(mg/L)。【正常值】

5、EIA法:成人为O.10.9毫克/升。【临床意义】(1) 增高:见于免疫球蛋白E(IgE)骨髓瘤、湿疹、支气管哮喘、过敏性疾病、寄生虫感染、药物及食物过敏等。(2) 降低:某些进行性新生物、运动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及某些无丙种球蛋白血症。6. 游离轻链【单位】毫克/升(mg/L)。【正常值】血清轻链低于 1.O毫克/升。【临床意义】增高,见于肾小管疾病、单克隆性丙种球蛋白病、轻链型淀粉样变性、华氏巨球蛋白血症及骨髓瘤者7. 冷球蛋白【正常值】血清为阴性。【临床意义】冷球蛋白阳性,见于巨球蛋白血症、各种淋巴瘤、自身免疫病及某些感染性疾病。8. 循环免疫复合物(CIC)【正常值】血清抗补体法:为阴性

6、;PEG沉淀比浊法:血清浊度值等于或小于 8.3【临床意义】阳性或比正常值增高,可见于慢性活动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麻风、登革热、疟疾、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9. 总补体溶血活性(CH50)【单位】千单位/升(kU/L)。【正常值】单扩法:为75160千单位/升。【临床意义】(1)增高:见于皮肌炎、心肌梗死、伤寒、多发性骨髓瘤、硬皮病等。降低: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膜增殖性肾炎、狼疮性肾炎:自身免疫性疾病、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急慢性乙型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等。10. 补体成分Cq(Cq)【单位】毫克/升(mg/L)。【正常值】(197 土 40)毫克/升。【临床意义】(1) 增高:见

7、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皮肌炎、痛风、过敏性紫癜、肿瘤及某些慢性感染。(2) 降低:见于严重的联合免疫缺陷、低补体性脉管炎、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等。11. 补体成分C3(C3)【单位】克/升(g/L)。【正常值】速率散射法:为0.851.93克/升。【临床意义】(1)增高:急性炎症、传染病早期、肝癌、组织损伤等。降低:肾小球肾炎、活动性红斑狼疮、自身溶血性贫血、冷球蛋白血症、肝脏疾病等。12.补体成分C4(C#)【单位】克/升(g/L)【正常值】速率散射法:为O.12O.36克/升。【临床意义】(1) 增高:见于风湿热急性期、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皮肌炎、心肌梗死、肝癌、关节炎等。(2)

8、降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慢性活动性肝炎、肾病、胰腺癌晚期等。13. 补体成分C5(C5)【单位】克/升(g/L)。【正常值】速率散射法:为O.07O.09克/升。【临床意义】(1) 增高:红斑狼疮及狼疮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反复感染等。(2) 降低:系统性红斑狼疮、严重营养不良、大量蛋白丢失 (出血、烧伤)等。14. 补体成分C6(C6)【单位】克/升(g/L)。【正常值】速率散射法:为0.040.065克/升。【临床意义】(1)增高:某些慢性感染和自身免疫性疾病。降低:淋病、脑膜炎双球菌感染、雷诺现象、系统性红斑狼疮、营养不良等。15. 补体成分C7(C7)【单位】克/升(g/L)

9、。【正常值】速率散射法:为0.048O.055 克/升。【临床意义】降低,见于强直性脊柱炎、扩散性淋球菌感染、肾病等。16.补体成分C9(C#)【单位】克/升(g/L)【正常值】速率散射法:为O.050.062克/升。【临床意义】降低,见于遗传性缺陷、肾病、肝脏疾病等。17. B因子【单位】毫克/升(mg/L)。【正常值】血清B因子为100400毫克/升。【临床意义】(1)增高:见于急性感染、炎症及手术后。降低:见于膜增殖性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炎性肝硬化、重症肝炎、晚期血吸虫病、流行性出热等。18. 备解素(P)【单位】毫克/升(mg/L)。【正常值】血清备解素(

10、P)为(28 土 4)毫克/升。【临床意义】降低,见于链球菌感染后肾炎、革兰阴性菌菌血症等。19. T淋巴细胞【单位】百分比(%)【正常值】抗体致敏红细胞花环法或碱性磷酸酶一抗碱性磷酸酶(APAAP)法:为71.5% 土 6.2%。【临床意义】(1) 增高: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炎、重症肌无力和器官移植后排斥反应。(2) 降低:见于病毒感染、变态反应性疾病、原发性细胞免疫缺陷病、胸腺发育不全综合征等。20. T淋巴细胞亚群【单位】百分数(%)。【正常值】 CD3 0.64 0.77(64 9 , 677%), CD4 O.41 0.51(41% 51%), CD8 O.230.33(23%

11、33%), CD4/CD8=1.3:2.O【临床意义】(1) CD3增高,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炎、重症肌无力、器官移植后排斥反应、慢性活动性肝炎、瘤型麻风、恶性肿瘤、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红斑狼疮等;CD3减低,见于麻疹后、麻疹脑炎、腮腺炎、流感、带状疱疹、皮肌炎、全身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等。(2) CD4增高,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等;CD4减低,见于联合免疫功能缺陷、普通多样性免疫缺陷、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慢性活动性肝炎、艾滋病等。(3) CD8增高,见于乙型肝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麻风、艾滋病等;CD8减低,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过敏性皮炎等。(4) CD4和(或

12、)CD8增高,如CD4和(或)CD8器官移植后比器官移植前明显增加,可能引发排斥反应;CD4和 (或)CD8减低,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巨细胞病毒感染、病毒性肝炎、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友病、艾滋病、恶性肿瘤等。(5) CD4/CD8比值增高,如移植后 CD4/CD8比值较移植前明显增加,则预示可能发生排斥反应;CD4/CD8比值减低,见于以上 CD4减低和CD8增高的疾病。21. E花环形成试验【单位】百分数(%)。【正常值】65%- 75%【临床意义】(1)升高:见于慢性淋巴性甲状腺炎、毒性甲状腺肿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某些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器官移植后出现超 急或急性排斥反应时等

13、。降低:低于50%为降低,见于细胞免疫缺陷病,如原发性细胞免疫性疾病、联合性免疫缺陷病;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全身 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等;某些病毒感染性疾病,如麻疹、流感、腮腺炎、带状疱疹等;还有,恶性肿瘤、慢性肝病、淀粉样变性 和皮质激素类药物和免疫抑制剂治疗后。22. B淋巴细胞花环形成【单位】百分数(%)。【正常值】13%- 20%【临床意义】体液免疫缺陷时,EA-RFC花环百分率显着下降;产生大量抗体的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EAC花环百分率均升高;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时,患者外周血中EAC-RFC花环百分率明显增高。23. 旧结核菌素(OT)或结核菌素纯蛋白衍化物(PPD)试验【单

14、位】国际单位/毫升(IU/m1)。【正常值】注射量为旧结核菌素(OT)5国际单位/O.1毫升(或0.1微克PPD/0.1毫升),72小时测量皮丘直径,无反应,为阴性;4毫米以下,为可疑阳性;510毫米,为(+)阳性;1120毫米,为(+)阳性;大于20毫米,为(+)阳性;出现水疱或溃烂,为 (+ +)强阳性。【临床意义】旧结核菌素(OT)或结核菌素纯蛋白衍化物 (PPD)试验强阳性者,多患有活动性结核病;阳性者,疑为结核菌感染。24. 淋巴细胞转化试验(LTT)【单位】百分比(%)。【正常值】形态学方法淋巴细胞转化率(LTT)为60.1% 7.6%。【临床意义】淋巴细胞转化试验降低,见于乙型肝

15、炎、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麻疹、巨细胞病毒感染、重症真菌病、重症结核、瘤型麻风、全身性红斑狼疮、进行性肝实质病变、免疫缺陷病等。25. 白细胞促凝血活性(LPCA)【单位】秒。【正常值】在植物血凝抗原 (PHA)的刺激下,促凝值(血浆凝固时间减少值)大于3秒。【临床意义】促凝值在 13秒时,为细胞免疫功能偏低;促凝值为O时,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其与疾病的关系同淋巴细胞转化试验(LTT)。26. 自然杀伤细胞(NK)【单位】百分比(%)。【正常值】K562细胞51Cr释放法为39.49%土 12.01%。【临床意义】自然杀伤细胞(NK)降低或缺失,对病毒诱发的癌基因肿瘤、细胞突变,以及致癌物质诱发的新生肿瘤杀伤均不力,以致使这些肿瘤的发病率提高;自然杀伤细胞降低,使肿瘤转移加速;自然杀伤细胞降低,还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硬皮病、多发性硬化症及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