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古诗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07497815 上传时间:2023-10-2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古诗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古诗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古诗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古诗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古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古诗(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古诗山行教学设计江大附校 周丹红课 题:苏教版第五册古诗山行教材简介:山行是晚唐诗人杜牧所写的一首清新俊逸的古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是这首诗的意境跃然纸上。通过诗人所行、所见、所感,描绘了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赞美了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诗由寒山、石径、人家、白云、枫林组成,有景有人,有情有景,有主有宾,烘托有力,构图和谐,抒情自然。是一首充满生气的秋景诗。目标预设: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学会诗中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句中 “寒山”“生”“坐”和“于”等词语的意思。3、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

2、色,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在有感情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体会意境,理解主题。 课前准备:课件、印有这首诗配画的学生书写纸。设计理念:根据山行这首古诗的独特之处,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教学要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培养语感”“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高儿童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是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的理念。古诗是一种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它必须建立在每个学生独特的心灵体验上,使儿童在读古诗的同时,真正感悟到古诗的意境,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是古诗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尊重学生自身的知识构建以及多元认

3、识是本节课的出发点。古诗文化的博大精深,贵在积累,教给学生一些古诗学习的基本方法,使他们能在课外迁移运用,在更广泛的学习天地中,丰富自身的文化积淀。通过学生平时每天一首课外古诗的背诵,学生对古诗接触已经不少,可以说大部分孩子对这首古诗已经朗朗上口。如何在大量的积累后,让孩子得“法”于课堂,得“益”于课外,如何斟词酌句,欣赏意境,体会古诗的无限魅力,提高品读古诗的学习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正是我们教师在古诗课堂教学中的的基本任务。所以每次教学这样的学生特别熟悉的诗时,我反而觉得特别有兴趣,它省去了应于背诵的无奈,更多的是一种学习能力的提升过程。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

4、样,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再则,山行是古诗二首这课中的第一首诗,也是学生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设计思路:对于杜牧的山行这样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运用完善一幅“秋景画”,并且以为诗配“画”的形式,让孩子学会从文字学习中学会在心灵构筑诗人所要描绘的画面,达到心领神会,走进作者的思想感情之中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贯穿整个教学的串一颗颗珍珠的一根红线。用秋游的引言,引起

5、学生学习的兴趣;用具体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明确目标;用多样的朗读,让学生走进情感;用丰富的想象,构筑心灵的画面;用新颖的作业,让学生得到有效的课外延伸。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领入诗。金秋十月,秋高气爽,你们喜欢旅游吗?(生答)今天,我们就跟随唐朝著名诗人杜牧去山中秋游吧(音乐)这是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山行(板书诗题)1、回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1)理解课题,认识作者;(2)解释词语,说说诗意;(3)联系实际,发挥想象;(4)感情朗读,体会诗境。2、学生交流杜牧的古诗,了解有关杜牧的知识。3、齐读诗题。4、配乐范

6、读。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1、自由读诗。 要求:读准读顺。2、同桌互读。3、指名读诗。 重点指导“生”“斜”。 4、齐读全诗。三、再读想象,整体感知。1、诗人被这美丽的山景深深打动,再读读诗,边读边想象深秋那迷人的景色!诗人写了哪些代表性的景物。学生自读想象。2、同桌互说。3、指名说。 (相机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四、以画为媒,研读感悟。1、课件出示图画。(图画内容:石径不斜,人家太显,枫叶不红,人物不见)这幅画把诗人描绘的景象画出来了吗?边读诗边思考。(1)学生个人自读思考。(2)小组讨论研读,教师巡视指导。2、全班反馈,读中悟诗。 根据学情,相机指导:(1)指导朗读第一句:

7、“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指名学生交流研读情况:根据学生指出的“小径太直、人家位置错误”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多媒体演示:小径由直变曲、人家移至白云生处。 个人读、学生练读、师生共读、齐读相结合。重点体会“斜”“生处”。教师引读:白云人家,蜿蜒石径,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时节啊,诗人远远望去,感叹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边吟诵边想象配乐齐读。(2)指导朗读第二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秋意之中啊!来,我们再来看看画,读读诗,还有什么问题吗?根据学生指出的“人物马车不见”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多媒体演示:马车出现。 a、诗人坐在马车上边走

8、边看,为什么停车呢?b、根据学生感受,相机操作:枫叶变红。诗人没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红红的枫林,他停车就是因为爱这美丽的枫林!c、师生齐读。引导学生角色换位体验:你就是诗人,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学生交流个人感受,进一步体会“坐爱”“红于”“晚”。(注意区分古今字义的变化。)练读,读出各自不同的感受。多种方式读诗:指名读、小组共读、师生读、两人读等。配乐齐读3、配乐背诵(1)描述画面。石径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白云缭绕的地方人家隐隐约约,秋意绵绵啊,当那一片枫林跃入眼帘时,那比二月花还红的枫叶更让诗人惊喜不已,他停车欣赏!流连忘返!(2)介绍古诗(可用小导游、小画家、小诗人来表达古诗的意思。)(3)指名看画面背诵诗。(4)配乐齐诵五、作业:1、把古诗的配画复印发放给大家,请学生在画上题上这首诗,为画更增一份美。(注意正确的位置,工整的书写,合适的色彩。)2、学生默写,老师指导。 3、你还学过哪些关于秋天的诗?现场背诵,课后再积累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