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说课稿模板汇总7篇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07496803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4.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兰亭集序说课稿模板汇总7篇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兰亭集序说课稿模板汇总7篇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兰亭集序说课稿模板汇总7篇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兰亭集序说课稿模板汇总7篇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兰亭集序说课稿模板汇总7篇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兰亭集序说课稿模板汇总7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兰亭集序说课稿模板汇总7篇(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兰亭集序说课稿模板汇总7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为大家收集的兰亭集序说课稿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这篇文章是必修课本的最后一个问题探讨专题中的第二篇课文,这一专题有两个功能:一是对前面20个人文话题的自然升华,由对“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若干具体问题的思考,生发为对人之所以为人,人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等终极问题的追问;二是这些文本本身对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提升具有引领功能,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具有丰富的课程价值。第一板块的两篇课文都是具有深刻的人文

2、内涵、富有哲理思辩的文章。兰亭集序作为一篇书序,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作者的生死观,虽然有人生无常、“死生亦大矣”的感慨,但一反魏晋时期流行的消极虚妄的人生态度,暗含把握当下人生,不宜空谈玄理的真实乐观的态度。我想教学时应从文本出发,牢牢抓住文章的核心观点,注意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把文章蕴含的思想内涵挖掘出来,使文中包含的人生境界深深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深刻领悟作品展现的诗意的人生境界,让学生体会中国古代士大夫的山水审美情怀和他们精神超越的优美姿态。 所以,根据该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一定的文

3、言知识。 能力目标: 1理清课文内容层次 2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情感目标:正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难点: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二、说教法 对于文言文教学,我曾经以教师讲解为主,不重视学生诵读,因为文言文有讲头,其中的实词、虚词、句式、情感、理趣等等,都可以讲出很多“东西”来。但这种做法不能使学生真正喜欢文言文本身,他们喜欢的只是其中的所谓文化。发现这个问题后,我在教学中感到了一种“舍本逐末”的尴尬。于是我参照新课标精神尝试改变文言文教学思路,从由

4、教师讲解变成让学生诵读,从重视翻译到重视感悟。我把自己的思考设计为“文言文五步诵读法”: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懂句意,三读读出情感,四读品味评价,五读回味理解。兰亭集序的教学,基本上就是按照这一思路进行的,但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用两课时,采用诵读法、点拨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为了清楚的体现我的“文言五步诵读法”,我把两个课时放在一个整体中)1、诵读法。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读书,每一遍诵读都有目的,每一遍诵读都有任务。通过诵读,使学生身临历史情境,直入文本深处,切身体验“此景此情”,与作者进行面对面地沟通与交流,产生心灵之间的感染与共鸣,从而在更深的层次上感悟文本、感悟人

5、生。 、点拨法。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点拨法”能启发学生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学习本文中,我主要点拨的是难句以及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3、讨论法。讨论法是指在教师精心运筹下,以小组或集体的组织形式,围绕某一教学要点或专题,展开议论甚至争辩,从而获得知识、开发智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课时安排:课时 三、教具准备 课件:王羲之生平简况、王羲之兰亭集序书帖影印、兰亭集序录音 四、说教学过程(一)导入 由古人对生死进行的

6、哲理思考引出王羲之对生死的感悟。 (二)作者、作品以及文体简介结合课下注解了解作者后欣赏插图,再在幻灯上出示王羲之的其他书法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其书法“飘若游云,矫如惊龙”的特点,同时简介文章体裁特点,扩充学生的相关知识,完成知识目标中对序文特点的了解。 (三)五步诵读 、第一遍诵读:听录音范读,小声跟读,完成以下任务。 ()、边听边校正自己的字音、句读错误。 (2)、勾画出自己有疑问的字词,读完后讨论。(3)、给生字词注音。 、第二遍诵读:自由 诵读,完成以下任务 (1)、同学指出文中不解的字、词、句。 ()、师生共同解决学生提出的字、词、句问题。(幻灯片展示字词句) 3、第三遍诵读:配乐集

7、体朗读(理清思路,整体把握情感)要求从每一段中找出一个字概括作者的心情4、第四遍诵读:学生代表有感情朗读学生代表带着感情诵读,在朗读中分别体现出欢乐、痛苦、悲伤的感情。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1)第一段中,作者的乐因何而生 ()第二段中,作者的痛缘何而来 () 第三段中,作者的悲由何而发 、第五遍诵读:学生再次齐读全文(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四)讨论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重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作者由乐转痛有无道理 (2)、作者的悲哀之情是否是消极悲观 (3)请大家来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五)小结兰亭集序历来被誉为书、文兼美的艺术珍品。作者一扫风靡流行

8、的骈偶时尚,以清新自然的散体笔法记述了那次在中国文化史上著名的雅集盛会;并触景生情,临境兴叹;将自己对生命的热爱与眷恋,对人生价值的感悟与自然真谛的追问,坦诚且酣畅地倾诉于人性觉醒的启示录中。一千六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重读这篇佳作,仍然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这一曲生命之歌的巨大魅力。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应简洁美观,概括性强。 兰亭集序说课稿篇 一、说教材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第三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它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在思想、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为一篇书序,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在立

9、意上不同凡响。 二、说教学目标 王羲之的文章文风清淡,语言简洁而潇洒。兰亭集序中的写景句子更是美不胜收,所以我把背诵本文定为教学目标之一;另外,学生虽有一定的文言学习基础但仍很薄弱,且本学期文言文难度较之上学期有很大提升,学生还需要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根据该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序文的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等词的意义;掌握文言句式,熟练而准确地翻译句子,背诵全文。()能力目标: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

10、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要求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据此我将该课的知识目标定位本课的教学重点。而课文二三自然段作者的感情由乐转悲,对人的生死这一问题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学生由于经历浅,对生活没有深刻的认识,对其中表达的生死观不能很好理解,所以我将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和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蕴含的积极情绪定为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采用诵读法、点拨法进行教学。、诵读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从而更深的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思

11、想感情。 2、点拨法。“点拨法”能启发学生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学习本文中,我主要点拨的是难句以及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 、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以此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2、讨论法,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同时,在教学中,让学生质疑,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互提出难句质疑; 、归纳法,用归纳法归纳文中的

12、特殊文言现象。让学生学会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 五、说教学过程 这篇课文共设计了八个教学环节,四步学习法贯穿其中 1、导入由王羲之的书法导入或由王羲之的逸闻趣事导入,然后引导学生欣赏课本前页的插图,欣赏兰亭集序摹本,由此引出课题。出示王羲之的其他书法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其书法“飘若浮云,矫如惊龙”的特点。、诵读全文,整体感知 主要采用诵读的方式来学习这篇文章,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不可能读百遍,这篇文章我采用四步诵读的方法,力求每一步诵读都有目的,每一遍诵读皆有收获。一读,读准字音。检查学生自读情况,播放课文朗诵带,让学生初

13、步感受兰亭集序的语言特色。听完录音后,学生齐声朗读课文,教师相机作诵读指导。 3、再读文本,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学生再读文本,小组合作,结合课文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交流梳理积累的文言词语及句式,教师巡视点拨重点语句。此环节还可让学生找出难句相互讨论,讨论不决,推举一同学指出疑词难句,教师集中加以讲解。 4、三读文本,读出情感,提出“我的发现” 反复诵读,让学生身临其境,直入文本,与作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会有更加深刻的情感体验。同时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我的问题”,如()文中写景最美的地方()作者情感的变化是怎样的()我的疑问是什么,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打破教师一

14、言堂的旧模式。 5、展示讨论成果 (1)赏析清新优美的写景句,体会语言特点 (2)梳理作者的情感变化,讨论作者欢乐与痛苦的原因。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发挥学生潜能,各抒己见,概括出作者由“乐”到“痛”再到“悲”的情感变化,体会“死生亦大”的沉痛感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适时点拨,补充提升学生的展示成果。 6、四读文本,探究、发现 文本中作者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感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是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暗含其中,你怎么看待这一问题?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人生观自由发言,各抒己见,以此突破难点,理解作者由乐到悲的情感变化。 7、拓展、延伸 出示曹操的短歌行、李白的将进酒和苏轼念奴娇中的名句,他们虽

15、然有“对酒当歌”“人生如梦”的悲叹,但他们的自我意识都很强烈,对生命有限性的感受都很深刻而又凝重,他们用现实的努力来抗拒人生的虚幻和时间的奔流,在给定的生命限度内进行最大可能的价值创造。所以历史上许多悲叹人生有限世事虚无的人往往富有进取心,并为世界创造了不朽的价值,而王羲之“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书法艺术就是这种努力的结果。 小结:王羲之虽然已经远去,但是他的书法他的兰亭却永远散发着魅力,我们又该留下怎样的脚印呢? 、布置作业 搜集王羲之的有关资料及书法作品,背诵全文 六、教学反思文言文的教学,一直以来很多教师都以讲解为主,淡化了诵读,学生在教师精心讲析之后,也能获得许多知识,只是我觉得这种获得有些被动,这种方式存在一点舍本逐末的尴尬。所以这节课我改变了一般的文言文学习思路,由老师讲变成学生读,按文言文“四步学习法”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读,让学生讨论交流,读的过程有收获,交流之后能提高。缺憾:因时间关系没有展开更充分的诵读活动,背诵完成的不好。 附板书设计结构线索情感线索记会乐 感叹痛 明意悲 玛丽 兰亭集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