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精品】【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3单元单元测试卷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07490945 上传时间:2022-12-2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7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校精品】【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3单元单元测试卷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名校精品】【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3单元单元测试卷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名校精品】【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3单元单元测试卷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名校精品】【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3单元单元测试卷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名校精品】【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3单元单元测试卷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名校精品】【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3单元单元测试卷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校精品】【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3单元单元测试卷Word版含解析(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名校精品资料语文单元综合检测(三)(本试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结束/速度号召/招致迁徙/洗刷B竭力/揭发驯服/征询劣迹/掠夺C筵席/宴会着想/着迷瑕瑜/逾越D恣意/放肆冗长/雇佣裨益/麻痹解析:选B。A项,分别读sh/s,zho/zho,x;B项,分别读ji/ji,xn/xn,li/l;C项,分别读yn/yn,zhu/zho,y;D项,分别读z/s,rn/yn,b。2下列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网络谣言滋生于阴暗的环境,是经不起真相的照射的。因此,及时公布真相,让一夜成

2、名的造谣者一时名毁,急不可待。当然,某些时候,真相公布后,谣言还在继续以讹传讹,真相成了“孤家寡人”,甚至真相与谣言相杂,混淆视听。因此战胜网络谣言,还要在力度上下功夫。A滋生 B急不可待C以讹传讹 D混淆视听解析:选B。感情色彩和使用范围不当。急不可待,形容时间紧迫,用“迫在眉睫”或“刻不容缓”。A.滋生,繁殖、生长出来。C.以讹传讹,指把本来就不正确的话又错误地传出去,越传越错。D.混淆视听,用假象或谎言让旁人分辨不清是非。3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渡江战役纪念馆坐落于滨湖新区,高大的船形馆身静立水中。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沐浴着暗黄色的船身上,既壮观又美丽。B中国水利部部长日前在

3、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上发出警告:如果不迅速采取行动,在30年内,中国就会发生干净水源枯竭。C“蓝牙”是10世纪统一丹麦的国王瓦伊金的绰号。开发“蓝牙技术”的企业以此给它命名是想让它在本领域逐步占有统治地位。D诚信教育已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因为诚信不仅关系到国家的整体形象,而且体现了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解析:选C。A项,“余晖沐浴着暗黄色的船身上”杂糅,应去掉“上”或改“着”为“在”。B项,“发生干净水源枯竭”缺“发生”的宾语,在“枯竭”后加“的危机”或“的问题”之类。D项,递进句中,重要的部分应放在后面。国家形象与公民素质位置颠倒。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

4、组是()会议提出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提升城市绿地蓄洪排涝、补充地下水等功能的目标。同时还强调,_,_,_,_。真正做到建设为民、惠民,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在科学规划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抓紧在建项目施工,加快新项目开工要提高城市建设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水平严格监理,坚持质量第一,严禁不切实际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和滋生腐败的“豆腐渣工程”ABC D解析:选D。第句总起,句紧承,施工需要监理,保证质量,所以接,同时,又是的条件,所以在后。二、本大题共7小题,共3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

5、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今上即位,为江都相。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故求雨闭诸阳,纵诸阴,其止雨反是。行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中废为中大夫,居舍,著灾异之记。是时辽东高庙灾,主父偃疾之,取其书奏之天子。天子召诸生示其书,有刺讥。董仲舒弟子吕步舒不知其师书,以为下愚。于是下董仲舒吏,当死,诏救之。于是董仲舒竟不敢复言灾异。董仲舒为人廉直。是时方外攘四夷,公孙弘治春秋不如董仲舒,而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 董仲舒以弘为从谀。弘疾之,乃言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缪注西王。”胶西王素闻董仲舒有行,亦善待之。董仲舒恐久获罪,疾免居家。至卒,终不治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

6、故汉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其传公羊氏也。瑕丘江生为谷梁春秋自公孙弘得用尝集比其义卒用董仲舒。仲舒弟子遂者:兰陵褚大,广川殷忠,温吕步舒。褚大至梁相。步舒至长史,持节使决淮南狱,於诸侯擅专断,不报,以春秋之义正之,天子皆以为是。弟子通者,至于命大夫;为郎、谒者、掌故者以百数。而董仲舒子及孙皆以学至大官。(节选自史记儒林列传第六十一)【注】缪:狠毒。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 治:研究 B主父偃疾之 疾:嫉妒C董仲舒以弘为从谀 从:跟从 D仲舒弟子遂者 遂:成功解析:选C。从:逢迎。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

7、一组是(3分)()A学士皆师尊之当死,诏救之B其止雨反是取其书奏之天子C而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而董仲舒子及孙皆以学至大官D以修学著书为事以春秋之义正之解析:选A。A.之:代词,他;B.前“其”,代词,他;后“其”,代词,他的;C.前“而”,连词,但是;后“而”,连词,表顺承;D.前“以”,介词,把;后“以”,介词,根据。7.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瑕丘江生为谷梁春秋/自公孙弘得/用尝集比其义/卒/用董仲舒B瑕丘江生为谷梁/春秋自公孙弘得/用尝集比/其义卒用董仲舒C瑕丘江生为谷梁春秋/自公孙弘得用/尝集比其义/卒用董仲舒D瑕丘江生为谷梁/春秋自公孙弘得用/尝集比/其义卒用董仲

8、舒解析:选C。从语意上判断。句子意思“瑕丘人江生研究春秋谷梁学。自从公孙弘受到重用,他曾收集比较了谷梁学和公羊学的经义,最后采用了董仲舒所传授的公羊氏的学说”。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董仲舒因研究春秋,孝景帝时曾拜为博士。他讲究礼仪,出入仪容举止无不合礼度,学生们都很尊重他。B董仲舒为中大夫后,在家写了灾异之记。这时辽东高帝庙火灾,主父偃就窃其书上奏天子,认为书中有指责讥讽朝政之意。C董仲舒认为公孙弘为人阿谀逢迎,公孙弘因此就憎恨董仲舒,故意推荐他担当狠毒暴戾的胶西王之相。 D吕步舒对春秋很精通,他学以致用,根据春秋经义公正断案,天子都认为很对。解析:选B

9、。“认为书中有指责讥讽朝政之意”的不是“主父偃”,是“诸生”。9.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4分)译文:_步舒至长史,持节使决淮南狱。(3分)译文:_解析:“以”、“受”、“或”、句式,“使”、“决”、“狱”是需要注意的地方。答案:弟子之间便依学辈先后相互传授学业,有的人甚至没见过他的面。吕步舒官至长史,手持符节出使去决断淮南王刘安谋反的罪案。(2)从文章中找出能表现董仲舒“专心治学”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答:_解析:主要能体现“专心治学”不受外界干扰即可。答案: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

10、 终不治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参考译文:董仲舒,是广川郡人。因研究春秋,孝景帝时曾拜为博士。他居家教书,(上门求学的人很多,不能一一亲授;)弟子之间便依学辈先后相互传授学业,有的人甚至没见过他的面。董仲舒三年间不曾观赏园圃,他治学心志专一到了如此程度。他出入时的仪容举止,无一不合乎礼仪,学生们都效法、敬重他。当今皇上即位后,他出任江都国相。他依据春秋记载的自然灾害和特异现象的变化来推求阴阳之道交替运行的原因,因而求雨时关闭种种阳气,放出种种阴气,止雨时则方法与之相反。这种做法在江都国实行,无不实现了预期的效果。后来他被贬为中大夫,居家写了灾异之记。这时辽东高帝庙发生火灾,主父偃嫉妒他,就窃取了

11、他的书上奏天子。天子召集众儒生把书拿给他们看,儒生们认为其中含有指责讥讽朝政之意。董仲舒的学生吕步舒不知道这是自己老师的著作,认为它愚蠢至极,于是把董仲舒交法官论罪,判处死刑,但是皇上降诏赦免了他。于是董仲舒始终不敢再讲论灾异之说。董仲舒为人廉洁正直。这一时期朝廷正用兵向外排除四方边境内外少数民族的侵扰,公孙弘研究春秋成就不及董仲舒,但是他行事善于迎合世俗,因此能身居高位做了公卿大臣。董仲舒认为公孙弘为人阿谀逢迎。公孙弘憎恨他,就对皇上说:“只有董仲舒可以担当狠毒的胶西王的国相。”胶西王一向听说董仲舒有美德,也很好地礼遇他。董仲舒害怕居官日久会惹祸上身,就称病辞官回家。直至逝世,他始终不曾营治

12、私产,而一心把研究学问写作论著当作本职。所以自汉朝开国以来历经五朝,期间只有董仲舒对春秋最为精通,名望甚高,他师承传授的是春秋公羊学。瑕丘人江生研究春秋谷梁学。自从公孙弘受到重用,他曾收集比较了谷梁学和公羊学的经义,最后采用了董仲舒所传授的公羊氏的学说。董仲舒的弟子中有成就的人是:兰陵人褚大,广川人殷忠,温人吕步舒。褚大官至梁王国相。吕步舒官至长史,手持符节出使去决断淮南王刘安谋反的罪案,对诸侯王敢于自行裁决,而不加请示。他根据春秋经义公正断案,天子都认为很对。弟子中官运通达的,做到了大夫之职;郎、谒者、掌故的则有百余人。而董仲舒的儿子和孙子也都因精通儒学做了高官。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7分)关河令 周邦彦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1)这首词的上阕是如何表现“凄冷”的?(3分)答:_解析:在词的上阕,作者抓住了季节和天气的特点,表现了“伫立”时的心境,写出了“凄冷”之意。从环境和心境两个角度分析即可。答案:阴雨连绵,偶尔放晴,却已薄雾昏暝,难得片刻的晴朗心情,这是凄冷之一;闻雁叫,却难见被云雾遮挡的鸿雁,更浸染思念亲朋的情怀,这是凄冷之二。(2)词人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表达他的感情?请结合具体词句加以分析。(4分)答: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