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设计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07490872 上传时间:2023-02-27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2.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设计(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思路清晰,说理充沛,极雄辩地阐明了“格物致知的精神的重要性。学习它,不只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开启了我们的思想之门。下面一起来学习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的相关知识点!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设计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有关“四书的常识。过程与办法:1、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2、理解本文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办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注重实践、富有创新精神的重要性,积极争取做一名有开拓精神的人。教学重点:理解本文运用

2、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办法论证中心论点。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教学办法:导学、启发学习办法:自主、合作、探究课时安顿:1课时教具准备:PPT教学步骤(一)导入列举现实生活中或摘引报刊的统计报道,有关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的高分低能现象,并由引导学生初步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进入本课的学习。(二)整体感知本文作者从关注祖国科学事业的开展,关怀祖国青年一代尤其是从事科学研究的青年一代的成长的高度,选择典型事例,特别是选取自己的生活经历,极有说服力地阐述了不光在研究学术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上都需要有格物致知精

3、神的道理。(三)内容研讨1.学生自读课文一至两遍,初步了解各节大意及写作思路。关于写作思路提示:本文的题目即是中心论点。课文开头先剖题,由“格物致知的出处,带出对其含义的理解以及我国古代对“格物致知并不真正重视的原因分析,澄清了人们的错误认识。接着着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及怎样把这种精神应用到科研实际中去,最后诚挚地提出希望,发出号召。2.PPT出示以下思考题,讨论理解本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1)什么是“格物致知明确:“格物致知即从探索物体而得致知识。(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明确: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3)为

4、什么应该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明确:因为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4)“格物致知精神适用于哪些范围明确: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短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5)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文中列举了哪些事例这些事例与本文论点有什么关系明确: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所举事例,一是第四节,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物失败告终。一是第十二节,“我初到美国学物理不知所措的生活经历。这两个事例,在文章都是作者为了阐明观点所借以的事实论据。王阳明的例证,很好地证明了,在我国古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埋没了的观点,王阳明失败

5、的结局,是由于他的“格物并不是真正的实验,而是把探究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是不理解“格物致知真正意义的必然结果。“我的亲身经历,雄辩地证明了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在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的观点。告诉人们“格物即实验精神在科学研究上的重要性。两个事例,都为“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一中心论点提供事实论据。(四)总结、扩展本文思路清晰,例证确凿,极雄辩地阐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不光增长了人们知识,而且大大开启了人们的思想,学完本文后,最重要的应在于积极培养这种精神。为此,可放手让学生结合“书后练习二展开讨论,重点讨论“怎样才能真正成为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五)布置作业以“怎样才能防止高分低能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读后感。(六)板书设计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心论点一、点题、剖析“格物致知的含义 层次清晰二、具体分析“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三、总结、发出号召 叙议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