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郑和史迹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07489364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乐郑和史迹的学术价值和意义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长乐郑和史迹的学术价值和意义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长乐郑和史迹的学术价值和意义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长乐郑和史迹的学术价值和意义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长乐郑和史迹的学术价值和意义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长乐郑和史迹的学术价值和意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乐郑和史迹的学术价值和意义(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福建长乐郑和史迹的学术价值和意义曾国新明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 14051433)的 28 年期间郑和七下西洋, 船队无论起于南京宝船厂,还是始自太仓刘家港,都要先到福建长乐太 平港驻泊,短则二月,长达一年。在这里集结船队,整编训练,修造船 舶,补充给养,购置货物,祭祀海神,等候东北季风到来时扬帆开洋。 显然,福建长乐是郑和七下西洋的舟师驻泊基地和开洋起点。 1 正因 为如此,长乐有众多的郑和史迹。如天妃灵应之记碑、三清宝殿铜 钟、天妃宫大井、三峰塔、文石天妃庙、云门寺、三宝岩等遗迹,郑和 舟师驻泊的太平港、太监楼、天妃行宫、三清宝殿、三峰塔寺等遗址, 以及最近挖掘出土的郑和彩绘泥塑、姚氏族谱等

2、纪念物、史料等。与长乐在郑和七下西洋中占有突出地位和重要作用一样, 长乐的郑 和史迹在开展郑和研究方面,具有珍贵的学术价值和重要的意义。一、天妃灵应之记碑是郑和研究补缺纠错的实物依据。 在长乐众多的郑和史迹中,最引世人嘱目的就是天妃灵应之记 碑。天妃灵应之记碑俗称天妃碑、郑和碑,系明宣德六年( 1431) 冬,郑和第七次出使西洋前在长乐驻泊期间刊立。碑身高 162 厘米,宽 78 厘米,厚 16 厘米,碑座高 29 厘米,碑额镌篆文“天妃灵应之记”, 饰以祥云捧日图案,碑身周饰缠枝蕃莲纹。碑文楷书计 1177 字,历述 下西洋目的、意义,前六次下西洋经过、成果和第七次下西洋任务,以 及在长乐修

3、建寺、宫、殿和刻碑、铸钟的情况。该碑随天妃宫之圯而湮 没。民国 19 年( 1930),一农民在南山天妃宫遗址挖土时偶然发现。 县长吴鼎芬知此碑珍贵,移置县署。民国 26 年(1937)抗日战争爆发, 长乐县当局恐珍贵文物沦落敌手, 将碑、钟运往山区南平保存。 民国 37 年(1948)长乐县派员将碑运回,但钟未运回。郑和碑曾先后存放于县 民众教育馆和吴航小学, 1985 年收藏于新建的郑和史迹陈列馆内。与郑和下西洋相关的碑刻其他地方也有,如晋宁的马哈只墓志铭、 南京的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太仓的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 通事迹和周闻夫妇墓志铭碑、泉州的郑和行香碑、斯里兰卡 的锡兰山佛寺碑等,但

4、唯有长乐的天妃灵应之记碑,全面、详 细记载了郑和七下西洋的目的、经过、成果,以及船队领导班子成员, 而且至今保存良好,字迹清晰可辨。该碑的发现,弥补了郑和下西洋文 献记载上的缺漏,纠正了一些错误的观点,促使郑和研究走出单纯依靠 文献资料的误区,进入更加注重实物史料与文献资料相结合的科学研究 阶段。可以说,天妃灵应之记碑是开展郑和研究最权威的碑刻文献 史料。关于郑和七下西洋的往返年代,过去一直以清乾隆张廷玉纂修的 明史为准。天妃灵应之记碑出土后,大家发现碑文所载与明 史不尽相同。明史与天妃灵应之记碑郑和七下西洋往返时间对照表航明史“天妃碑”文次出发返回出发返回1永乐二年夏六月己卯命五年九月壬子永

5、乐三年五年2永乐六年九月癸亥九年夏六月乙巳永乐五年七年3永乐十年十月丙申十三年秋七月癸卯永乐七年九年4永乐十四年十一月丁卯十七年秋七月庚申永乐十一年十三年5永乐十九年春正月癸巳二十年八月壬寅永乐十五年6永乐二十二年正月永乐十九年7宣德五年六月宣德六年其中碑载永乐五年至七年的这一次,明史未记;而明史所 记永乐二十二年旧港之行,碑文不载。再查其他史料,证实永乐五年至 七年确有这次郑和西洋之行。如斯里兰卡出土的锡兰山佛寺碑,碑文署 “永乐柒年岁次己丑二月甲戍朔日谨施”。又如明郎瑛七修类稿卷 十二三保太监载:“永乐丁亥,命太监郑和、王景弘、候显三人, 往东南诸国,赏赐宣谕。”而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

6、事迹碑文 所载时间更是与天妃碑完全一致。至于明史所记永乐二十二年旧港 之行, 也许因为并非象以往几次那样 , “统率官校旗军数万人,乘巨舶百 余艘”, 2 用了将近两年时间 , 远航到印度洋 ,而只是“旧港酋长施济 孙请袭宣慰使职,和赍敕印往赐之,” 3 几条船只,几个月时间 ,仅仅 因为一项任务航行到南海的“旧港”为止,不能属于“下西洋”,郑和 才未将此行记入碑文。为此,大家普遍认为,郑和下西洋的次数及年代 应以实物史料天妃灵应之记碑为准。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明史称:“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 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而天妃灵应之记碑载:“往 诸番国,开读赏赐”,“赍币往赉之,所以

7、宣德化而柔遠人也。”前者 说法充满火药味,后者内涵则是经济贸易、文化交流、和平外交;前者 为清代学者所编撰,而后者为当时当事人郑和亲自刊记。哪一种说法正 确,更值得今人称道,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二、“巡海大臣”泥塑凸显了郑和在民间社会中的形象和地位。 1992年6月 22日,长乐市闽江口南面的沿海渔村漳港镇仙岐村, 一位农民因挖沙偶然发现了湮埋地下的庙宇 显应宫。文物部门考古报告指出,该庙现存建筑构件多为明、清两代。据出土的重修碑, 知最后一次重修在道光二十一年( 1841)。大约在 100 多年前因一次特 大自然灾害被风沙湮埋地下。 庙内 5 个神台上供奉的彩绘泥塑神像完残 共计 44 尊。其

8、中前殿两个神台,东侧神台上供奉的主神是妈祖天妃; 西侧神台供奉 7 尊神像,居中者坐像高 88 厘米,人们称之为“巡海大 臣(神)” 4 ,其左侧为一番人,余尊与居中者一样均着明太监服饰。 当地有郑和研究人士认为,“巡海大臣(神)”可能就是乡人塑造的郑 和。消息传出,迅速引起海内外关注。 2003年 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 国历史博物馆和福建师大历史系等单位的历史、文物专家专程来此考 察,从塑像形成时间、 雕塑手法、 人物特征、 服饰特征, 以及当地历史、 庙内供奉诸神特点等各方面因素综合分析、考证,一致认为:这尊塑像 大约形成于明万历年间,头戴嵌金三山帽,身着簇新蟒龙袍,腰系玲珑 白玉带,脚

9、穿文武皂朝靴,完全是明代宦官特有服饰,可以认定其原型 就是统率舟师七下西洋的三宝太监郑和。 5除此之外,长乐其他地方至少还有三尊被乡人尊为郑和的雕(塑) 像。一是在太平港与闽江交汇处附近的云门寺中。寺内偏殿神龛内有尊 高 40 厘米,身着太监服装的木雕神像,传说这是乡人为了纪念郑和特 地雕刻的。二是在闽江口附近三宝岩(即晦翁岩)岩缝中。据说这尊高 70 厘米的青石雕刻郑和坐像, 原置海天山月亭中, 明隆庆知县蒋以忠下 令改“三宝岩”为“晦翁岩”后,改置三贤祠外道旁岩缝龛中。“文 革”初石像遭受破坏头部失踪,二十多年后乡人找到头部,加已复元。 三是在市区郑和为其“谊娘”所建的“母梦楼”中。据长乐

10、建设志 载,这座楼房厅堂中供奉有郑和“谊娘”后人为纪念郑和而制作的郑和 木雕坐像。 可惜的是, 1966年为了兴建“工人新村”, “母梦楼”连同 郑和雕像被拆除了。上述始于明代的长乐民间郑和雕塑, 与东南亚各地的三宝庙 (宫) 以 及祭祀郑和的宗教仪式和庆典等一样,属于郑和崇拜现象。郑和之后,朝廷实施“海禁”,对下西洋之举有诸多非议,加上世 俗鄙视“六根不全”的宦官 (太监) ,憎恶其中的祸国殃民之辈, 所以, 尽管“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 其身后却未得到朝廷与国人应有 的尊敬。明隆庆年间长乐知县蒋以忠在其晦翁岩记中说:“隆庆壬 申( 1572)八月,余政暇一往登临,乃里人辄唤三宝岩。余

11、问故, 咸谓斯亭也,始内宦三宝者创,故名。嘻 ! 有是哉?龙峰以岩著,岩赖晦 公始显也。名岩顾掩翁,乃崇一内待,其胡以训?亟命易题为晦翁岩, 且申令于里人,毋或仍故唤,作斯岩羞。”这反映了当时朝廷百官鄙视 太监的心态。然而,就是在这种朝廷官方压制和世俗偏见之下,长乐民 间仍然以种种方式纪念郑和,甚至将郑和神化,并提高到与天妃并列的 高度。这种在国内其他地方尚未发现的郑和崇拜现象,不能不引起郑和 研究学界的深思。对长乐人来说郑和崇拜现象一点也不奇怪。 作为郑和七下西洋的庞 大舟师驻泊基地,船队在国内各港口中驻泊时间最长的是长乐,郑和与 长乐人相处的日子最多。因为郑和七下西洋,长乐的经济、文化事业

12、得 到长足的发展, 不少史料都可以印证这个事实。 明弘治长乐县志 载: “长乐旧有首石山鸣出大魁,十洋成市状元来之谶。至永乐壬辰, 其山大鸣,适三宝太监驻军,十洋街人物辏集如市焉。其年,邑人马铎 状元及第。戊戌,首石又鸣,邑人李骐亦状元及第。”据天妃灵应之 记碑和长乐县志 等史料记载, 郑和在长乐还大力修建庙寺、 书院。 如闽江边的洋屿云门寺、闽江口的文石天妃庙、闽江口二刘村晦翁岩的 龙峰书院等。许多长乐人跟随郑和下西洋,其中有不少移居海外,这是 后来长乐成为著名的海员之乡和侨乡的重要原因之一。 老百姓感受到郑 和七下西洋所带来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实惠, 自然对郑和产生敬仰、 怀念、 崇拜之情,这

13、是历史的真实写照。目前,国内各地塑造的郑和雕塑,各种出版物中的郑和形象,由于 设计者的不同而存在极大差异。长乐发掘出土的显应宫郑和泥塑,是迄 今为止国内发现年代最早的郑和雕塑, 与郑和真实形象的误差应该是最 小的。我们认为,今后应以长乐出土的郑和泥塑为准,作为郑和形象作 品的设计原型。三、姚氏族谱为郑和研究提供了宝贵的信息。 姚广孝是元末明初政治家、高僧。法名道衍,字斯道,号逃虚子。 洪武十五年 (1382) ,经人举荐成为燕王朱棣的重要谋士。他帮助朱棣策 划并参与靖难起兵,终使朱棣夺得皇位。朱棣即位后,复其姓,赐 名广孝。晚年,姚广孝主要承担太子、太孙的辅导讲读,及主持永乐 大典、明太祖实录

14、等书的修纂。主要著作有逃虚集、逃虚 子诗集、逃虚类稿等。姚广孝可说是中国历史上不世出的奇才,刘基称其“才似诸葛,性 近萧何”。他是个和尚,却热衷政治。他未受十年寒窗苦读,却擅长诗 文书画,精通儒、道、佛诸家之学,主持纂修永乐大典这一中国古 代规模最大的类书和人类最早的百科全书。 姚广孝无书不精, 无物不晓, 每言必中,算无遗策。他帮助燕王朱棣所要推翻的是一个合法继承,政 治基础稳固,民心尚好的皇帝,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而且,在整个“靖 难”过程中,他始终只在北平运筹帷幄,并不像诸葛亮那样亲赴前线指 挥。具备天时地利人和,拥有五十万大军的建文皇帝居然败在最初仅八 百兵力起兵的一个和尚手里,姚广孝的

15、聪明睿智由此可见一番。难怪姚 广孝被称为中国“和尚军师第一人”。 6姚广孝一直被认为是江苏人,永乐皇帝在其 ?御制姚少师神道碑 中载:“惟我太子少师姚广孝,苏之长洲人”。然而,近年发现的姚 氏族谱指出,姚广孝是福建长乐闽江口南岸的文岭镇姚坑村人,“苏 之长洲”,只是姚氏一家的寓居之地。据姚氏族谱载,姚广孝的祖 父为长乐姚氏始祖姚能举的八世孙,“义翁,字以信配施氏,仙山 (长乐)人,因夷乱华,嗜志不仁,游学江湖,寓居于南京、苏州、长州”。 姚广孝的父亲“孟屿,字以宝配陈氏,(长乐)岭南人,生二子,长 子讳广仁,居浙江慈溪,次子讳广孝,为湘城妙智僧。”姚氏族谱南宋开禧元年始修,现存为民国二十年( 1931)续手 抄本。长乐姚坑村姚氏宗祠有两幅柱联:“七世二元十进士,三朝一候 八大夫”;“宋室状元府,明时宰相家”。可见这里历史上文风兴盛, 名人辈出。如姚氏第三代姚颖,宋淳熙六年戍戊科状元,第七代姚勉宝 佑元年癸丑科状元。姚勉之弟邦佐的四子即姚广孝祖父。姚坑村明教堂 培养的第三位状元,就是原籍莆田寓居于此的宋代民族英雄陈文龙。姚氏族谱关于姚广孝家世、生平的记载相当详细,与其他史料 的记载基本一致,而且透露一个其他史料所从未记载的重要信息:姚广 孝与郑和关系密切,同他一起下过西洋。族谱称:“永乐九年,合同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