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鸟的天堂教学与反思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07487905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鸟的天堂教学与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鸟的天堂教学与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鸟的天堂教学与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鸟的天堂教学与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鸟的天堂教学与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鸟的天堂教学与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鸟的天堂教学与反思(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鸟的天堂教学与反思 一、教学案例 师:作者写两次经过鸟的天堂,哪一次给你留下的印象更深刻呢生:(齐)第二次。 师:想不想到鸟的天堂去春游,看看那里的热闹景象。 生:想。 (课件展示鸟的天堂) 师: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师:作者笔下的鸟的天堂是怎样一幅情景呢请同学们看课文第三段,仔细读读描写这番情景的段落。二、教学案例(学习课文第三段后) 师:读到这里,你一定会对鸟的天堂发出由衷的赞叹,你最想说一句什么话 生1:鸟的天堂鸟儿真多。 师:说得真好,鸟的天堂鸟儿真多!(板书:鸟的天堂鸟儿真多) 生:鸟的天堂不愧是鸟的天堂! 师:是啊,鸟的天堂鸟儿真多,美不胜收,那么这么多鸟儿为什

2、么都喜欢这里呢 生:因为这里有一棵大榕树。 师:那是怎样的一棵大榕树呢哪位同学愿意上来画大榕树 (一生上黑板画大榕树!) 师:他画的是不是作者笔下的大榕树 生:不是。师:为什么 生:课文中说,有数不清的丫枝,许多根垂到地上。 师:你读得很仔细,帮助修改一下 (生修改画,添上了根和丫枝) 师:现在画得像不像 生:像,课文第7自然段是这么写的。 师:我们一起读第7自然段。(生齐读) (课件出示大榕树)师:这就是文中指的那棵大榕树。哪位同学愿意用一句话来赞美赞美这棵大榕树呢 生1:好大的树啊!生:好美的大榕树,让我心醉! 师:说得好,这棵榕树的确美! (板书:这棵榕树真美啊!) 三、教学案例(学习第

3、二段后) 师:请同学们再读读这段,你还有什么新发现 生:老师,我有问题! 师:请讲! 生:课文中说地是湿的,大概涨潮时河水常常冲上岸去。河水怎么会涨潮呢 师:你读得很仔细。这个问题老师备课时也没想到,同学们能帮他解决吗 生:河是跟海连在一起的,海上人起波浪,河水当然也会涨潮了。 生2:河有闸门的,闸门一关,河水就涨起来了。生3:下雨后,河水就涨起来了。 师:同学们讲了很多,到底谁讲得有科学道理呢我们课外一起去找一找资料。 四、教学反思案例一,教学伊始,通过课件展示鸟的天堂鸟儿翻飞,鸟声悠扬,令人目不暇接的热闹景象,给了学生视觉和听觉上的满足,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感悟文中语言文字

4、的优美凝练,同时,片断一能抓住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采用变序的手法,先学第三段,更能吸引学生,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案例二,让学生上来画榕树,并让学生评画、改画,这一环节设计可谓独具匠心,既能检验学生是否读懂了课文,又能促使学生与文本对话,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这一环节中,两次安排了学生说话训练:一次是在学生充分感受了鸟的天堂的热闹景象,一次是在学生画树,看课件大榕树后,都是学生有感要发时,因此,学生的赞美都可谓有感而发,的确是由衷的赞叹,而教师分别选择一句话板书下来,看似不经意,其实也为最后让学生选择其中一句作为总起句写一段话作了铺垫。 案例三,学生能在学文后大胆提出疑问,这是很可贵的。虽然

5、这个问题跟本课的教学重点关系不大,但既然学生提出来了,而且看得出当时还有好多学生也面露难色,就得设法解决。说实话,我备课时的确忽视了这个问题,现在学生提出来,我一下子的确感到有点突然,看到有几个孩子举起了手,便在承认自己备课时没考虑到后,请学生帮忙解决这个问题,想不到孩子们的答案这么多,一下子又难以确定谁讲得更有道理,争论也不会有好结果,这时告诉学生课外一起去查找资料,既不浪费课堂的宝贵时间,也促使阅读教学向课外延伸拓展,激起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由此,我想,如果学生提出这个问题后,教师怕它打乱教学进程,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从而简单告诉学生它跟课文主要内容关系不大,不用去浪费时间,那么学生质疑

6、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打击,他可能再也没有兴趣去读、去思考、去质疑。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生发展的场所。离开了学生的参与,或是没有学生的真正参与,就谈不上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完成教学任务也就成为一句空话。只有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使学生能对课文进行质疑,并阐述自己的见解,才能提高学生求异、创新的能力。 孔子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人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推行创新教育,更是起始于问题,收获于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允许学生质疑,甚至鼓励他们敢于异想天开,教师不仅不能求全责备,还应鼓励学生敢于突破陈规,摆脱原有知识范围和思维定势的禁锢,把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信息进行重组,从而产生创造性的新发现、新设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瑞士的一位专家皮亚杰指出,教师的工作不是教给学生什么,而是努力构造学生的知识结构,并用这种方法来刺激学生的欲望。这样,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了。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只有摒弃封闭的填鸭式教学,实行系,以各种形式启动、激活学生思维,才能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良好的条件,打下扎实的基础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