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卡与货币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07483602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4.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银行卡与货币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银行卡与货币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银行卡与货币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银行卡与货币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银行卡与货币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银行卡与货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银行卡与货币(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银行卡与货币之间关系的研究发布时间:2005-5-24 10:16:00 来源:中国银联国际业务总部 作者:黄兴海货币自从诞生的那天起就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在变迁。从货币形态来看,它先后经 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质货币到电子货币的阶段。对于货币形态所经历的前几个阶段,人 们没有太多分歧,但是对于“电子货币”的概念现在还没有一致的看法,其中的主要原因是电子 货币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范畴,而且随着现代高新技术的运用而变得越发复杂。我们采用巴塞尔 委员会 1998 年给电子货币所下的定义:电子货币是指在零售支付机制中,通过销售终端、不同 的电子设备之间以及在公开的网络(如Internet)上执

2、行支付的“储值”和预付机制。显然银 行卡具有这个定义所描述的电子货币的全部特点。在此基础上我们来研究银行卡具有什么样的基 本特征,与传统意义上的货币有怎样的异同。一、银行卡与货币的异同点1、银行卡的准货币特征(1)交易媒介是银行卡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功能,银行卡可以代替现金或其它形式的货币执 行交易媒介的功能。从支付方式的角度看,银行卡的出现是一次重大的变革,它第一次广泛地实 现了支付方式从物理形态货币的空间转移(纸币和支票)到电子数据形式的虚拟货币的变革。它 与现金和支票相比节省了支付带来的社会成本,提高了经济运行的效率。但是我们不应忽视也不 能否定的事实是:银行卡之所以能被广泛接受,是因为它是

3、法币的电子数据形态的载体;银行卡 同银行帐户间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银行卡在完成交易时发生的是虚拟货币在卡片所对应帐户间 的转移,这种转移与过去的现金和支票一样具有法律效力,它同样代表了对于特定数量法币的要 求权,而不论它采用的交易基础设施(计算机网络和交易终端)与传统的货币形态有多大的区别。 因此,我们不难看出,银行卡之所以能够担当交易媒介的作用,是因为它的交易本质仍然是法币 要求权在交易主体间的转移,它的游戏规则仍然是遵循了国家的货币制度,所不同的是它增加了 一种法币的形态,将法币的形态虚拟化为电子数据。(2)银行卡是价值贮藏的手段。对于持卡人来说,银行卡存款也是他们的一种资产。而任 何资产

4、,不管是货币、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还是土地、房产等实物资产,都具有价值贮藏的 功能。银行卡存款作为一种价值贮藏的手段,优势在于这种资产极高的流动性。2、银行卡与传统货币的区别首先,货币是充当交易媒介的一般等价物,价值尺度是货币的基本职能;银行卡虽然具有 交易媒介的功能,但它不是一般等价物,没有价值尺度的职能。其次,银行卡是一种信息的载体,当它充当交易媒介时,转移的是无形的信息流和资金流, 而非银行卡本身。银行卡的载体属性及其承载的信息两者相结合,决定了银行卡与其它纸质货币 形式相比,发挥交易媒介作用的具体途径是不一样的:第一,银行卡的使用离不开计算机网络, 需要借助ATM和POS机来实现其功

5、能,而纸质货币则不需要这些硬件设施;第二,银行卡具有纸 质货币所不具备的功能,比如银行卡可以用于在线支付,完成其承载的信息传输,而不需要货币 物理形态的空间转移;第三,其它纸质货币一般可以立刻再用于交易,即便是支票也可以通过背 书立刻转移,而银行卡目前尚无法实现这一点,必须经过清算在资金到帐之后才能再用于交易。最后需要注意的一个事实是,货币安排基于的前提:交易者接受某一个特定商品是因为其 它交易者也会接受它。所以,通过交易媒介进行的交易可以匿名进行,并不需要关于个人交易者 的可信度和别的活动信息。这一点使货币和银行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银行 卡支付都要求提供、传输或者记录了有关

6、交易者的信息。而货币的使用通常是在下面两种情况: 一是某些交易者愿意匿名从事一些或全部的交易,二是收集、储存及证实个人活动信息的成本不 低。所以,从交易过程的信息流讲,银行卡支付要完全取代货币是不太可能的(新帕尔格雷夫货 币金融大辞典, 2000)。当然,随着银行卡受理环境的日益完善和银行卡技术的不断进步,银行 卡将与货币无限接近,并最终可能改变货币的定义。二、现金交易的特点与成本1现金交易的特点现金最普通的定义是流通中的硬币和现钞,它们不断从一个人手中传到另一个手中,具有 法定清偿力。货币各个组成部分中,现金经常是作为基本的组成部分和其它层次货币总量潜在的 决定因素。现金的好处主要体现在现金

7、代表了最终支付,可以代替其它支付方式完成交易,因而 现金一般要比非现金方式更容易被大众接受。现金能够立刻地被再度使用,而不像其它支付方式 那样可能需要经过清算而延迟再度使用。另外,现金具有可分性,能胜任于不同金额的交易。现金与其它支付方式相比有其自身的优点,但也有难于克服的劣势:现金很难被用于大额 支付的交易当中;如果交易双方不在同一地方,交易就很难用现金来完成了,此时票据或银行卡 就有了用武之地;此外,如果一个地方犯罪率很高,现金失窃偷盗的概率就会大大上升,对非现 金支付方式的需求会增加。2现金交易的成本尽管现金有很突出的优点,但使用现金也有相应的成本。一般来说,现金成本可以主要从 消费者、

8、商户和政府角度来分析,这三个主体的现金使用成本基本上可以代表整个社会的现金使 用成本。对于消费者而言,持有和使用现金的成本包括:机会成本、丢失成本及交易成本。现金 成本高低和消费者的收入、受教育程度、持有现金的比例及对待不同支付手段的态度等有关 (R.Y.Awh & D. Waters , 1974)。商户的现金成本主要包括:交易成本(存取现金和人工费等)、 假币带来的损失和机会成本等。对于政府而言,现金成本主要是铸造、回收货币及打击假币的成 本,此外现金交易容易产生逃税和灰色经济,这些也是政府的隐性成本。综合三者,全社会现金 成本的高低取决于经济中使用现金比例的大小。对于现金使用的社会成本,

9、已经有一些研究成果进行了量化分析。万事达(2004)一份研 究表明,在欧盟,每年估计有 3600 亿笔现金交易,而非现金交易是600亿笔;现金交易的年成 本大约在500亿欧元左右,占到欧盟GDP的0.4%至0.6%。据万事达估计,其它一些国家的现金 成本占GDP的比例大致为:泰国0.2-0.25%,马来西亚0.2-0.23%,比利时0.35-0.36%,英国0.5%。 这些比例足以说明现金是一种昂贵的支付方式,也说明了银行卡具有替代现金的潜在空间。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银行卡的使用能够影响现金成本的相对高低,其程度取决于用卡环境 和银行卡交易规模。借助于电子信息技术,银行卡支付得益于减少的交易摩擦

10、和规模经济。 De Grauwe Paul (2000)对冰岛和比利时的比较研究显示,这种降低成本的效应需要在银行卡支付 达到一定比例后才体现出来。从表 1可以看出,冰岛由于更多采用银行卡支付,所以尽管银行卡 支付的总系统成本超过现金交易,但每笔现金的平均交易成本是银行卡平均交易成本的 4倍多。 相反,比利时是使用现金支付较多的国家,银行卡主要用于大额交易,银行卡的平均交易金额远 远超过现金交易,而银行卡的平均交易成本略高于现金交易。表 1 冰岛和比利时的现金交易和银行卡交易的成本资料来源: De Grauwe Paul,2000总系统成本(百万美兀)交易量(百万 笔)每笔交易的成本(美兀)平

11、均的交易金额(美元)交易成本交 易金额f%)冰岛:现金交易18.572.57NANA银行卡交易23.9390.6138.001.6%比利时:现金交易1579.630000.525.819.0%银行卡交易232.33700.6047.691.3%三、银行卡与现金支付地位的变化1现金支付地位下降一国支付系统由现金和非现金支付组成,两者之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衡量现金在支付方 式中地位的指标有很多种,可选的有:现金交易在各种交易次数中所占比例;现金交易金额在总 交易金额中所占比例;现金在狭义货币供应量Ml中的比例;现金与GDP的比率;人均现金持有 量等。这些指标各有其优缺点。前两个指标比较直观,但具体

12、应用时会面临数据收集的困难,其 准确性会受影响。后三个指标不如前两个指标直观,但是数据收集相对容易,可以作为替代指标。就前两个指标而言,目前有限的数据显示现金交易次数在各种交易次数中占了绝大比例, 但现金交易金额在总交易金额中却只占很小比例。根据Boesschoten (1992)和VirQn(1994)对 欧洲国家所作的估计,现金交易次数在各种交易次数中所占比例为:荷兰 78%,芬兰83%,德国 86%,英国90%。根据不同学者的推断,美国现金交易次数在各种交易次数中所占比例从 50%到83%不等。但在交易金额上,据估计发达国家现金交易在总交易金额中所占比例已下降到平均不 到 5% ,而美国

13、现金交易金额所占比例更是下降到小于 1%,这可能是因为美国平均现金交易金额 非常小(不到5 美元)。当然现金交易的数据主要来源于抽样调查和专家估计,远没有非现金交 易的数据充足。根据国际清算银行数据,对于现金在Ml中的比例,从1983 2002年,加拿大和 绝大多数欧洲国家的现金/Ml是逐渐下降的,美国的现金/Ml 直都高于欧洲国家而且呈上升趋 势,日本的现金/Ml在此期间徘徊在20%到25%之间。而在现金与GDP的比率上,各国基本上 都呈下降的趋势,比较特殊的是日本,它的现金/GDP在这20年中不降反升。在人均现金持有量 方面,各国数据并没有表现明显下降趋势,很多国家还出现了上升,尤其是日本

14、,其人均现金持 有量在这 20 年中增长了两倍多。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经济在不断发展,人均收入不 断提高,人们持有现金又具有惯性,因此现金的绝对数量有所增加应该是正常现象。从对以上五 个指标的分析来看,现金的支付地位总体上看是下降了。2银行卡支付地位上升现金支付地位的下降必然意味着非现金支付方式地位的上升。接下来,我们对非现金支付 方式进行分析,重点关注银行卡支付方式地位的变化。表 2 主要发达国家人均非现金支付方式的使用次数(次/年)国家支票银行卡信用转帐直接借记19982002199820021998200219982002美国163.6138.669.4115.910.513.8

15、5.59.6加拿大56.048.278.2123.915.320.912.016.5比利时8.52.833.557.666.178.211.516.3法国80.474.843.066.932.540.726.335.7德国5.61.812.124.263.065.651.353.9意大利11.39.36.015.716.917.25.711.9荷兰3.0040.669.171.178.046.058.2瑞典0.50.124.164.981.873.28.413.3瑞士1.10.624.741.977.773.23.86.8英国51.240.450.879.129.633.929.838.7日本2.11.511.818.49.010.1基于19982.80.201.10.20.6200211.70.30.401.90.12.7数据来源:国际清算银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