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狂欢的阴影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07479811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符号狂欢的阴影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符号狂欢的阴影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符号狂欢的阴影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符号狂欢的阴影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符号狂欢的阴影》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符号狂欢的阴影(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符号狂欢的阴影电影问世、电视产生、电脑功能越来越全,“沙发土豆、“鼠标土豆相继出现,网络消费、网络教学、网络红人、网络文化越来越多一切都在媒介中存在,一切都在媒介中被感觉。鲍德里亚声称,人类目前正处于一个新的拟象时代。媒介以一种“真实的内爆,使出现于屏幕的内容等同于在场的真实。这种“超真实使人不经意地停留在画面的切换上,分不清模型与真实之间的界限。一、媒介是什么:鲍德里亚的发现鲍德里亚是法国上世纪70年代之后一位出色-的思想家,他最贴近后现代精神的媒介理论,阐释了媒介的特征与功能。媒介的特征包括:拟象。或称“类象,主要用以描绘当代社会出现的一种提供应群众的“形象文化,如无所不在的电视影像对群众

2、文化的环绕和包围。拟象游移和疏离于本来,实际是一种人造现实或第二自然,群众沉溺其中看到的不是现实本身,而只是脱离现实的“拟象世界1。内爆。指拟象世界与真实世界之间界限的崩塌。拟象与真实之间的界限“内爆,不仅真实本身在超真实中陷落,而且拟象与群众之间的间隔 也被消蚀了,“拟象已内化为观众自我经历的一局部,幻觉与现实混淆起来。毫不夸大地说,生活在这种拟象所环绕包围的世界内,“我们的世界起码从文化上来说是没有任何现实感的,因为我们无法确定现实从哪里开场或完毕2。超真实。超真实是作为真实死亡之后的替代物出场的。超真实作为消费的替代形态,已经完全脱离了真实,是一种再现的消费模型。媒介的功能包括:媒介在传

3、递中消解意义。在鲍德里亚看来,媒介不是意义的传递者,而是引发内爆的场所。今天的城市已经不再像19世纪的城市那样是政治工业的场所,而是符号、传媒、拟象消费的场所。媒介这台主要的模拟机器,大量产生出形象、符号、代码,构造了一个自主操控社会日常生活的超真实王国,并最终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性的消解中起着重要作用。正如鲍德里亚所说的:“根据麦克卢汉的表达,每一种媒介都把自己作为信息强加给了世界。而我们所消费的,就是根据这种既具有技术性又具有传奇性的编码规那么切分、过滤、重新诠释了的世界实体以致于所有的事件的、文化的或政治的价值都烟消云散了。3媒介在传递中制造意义。媒介在讯息的传递过程中不仅消解意义,而且制造

4、意义。以前,人们总相信媒介是现实的再现和反映。而如今,媒介正在构造超真实一个让真实附属于拟象的社会。它总是在自觉或不自觉中把非真实的事件呈如今人们面前,使外在社会不断收缩,但同时却使人的思想空前膨胀。这种超级膨胀的直接后果是,思想在媒介的推波助澜下吞噬了现实,媒介却通过思想,获得了对现实世界的控制。鲍德里亚在?海湾战争并没有发生?(1995)中说到,其实群众看到的1991年的海湾战争,是没有发生的虚拟的“媒介之战。“同理可证,美国的911事件、入侵阿富汗、伊拉克战争,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其实都是不真实的媒体事件或电视战争。当群众夜以继日地观看美军与伊拉克抵抗力量交火的时候,他们对这场战争的欣赏实

5、际上与对美国越战大片的欣赏并无两样。因为他们所看到的影像,只是由持某一政治倾向的摄影师捕捉、剪接和变形的结果,群众看到的已远非是真实的伊拉克,而是被具有实时转播功能的媒体所虚拟化的纪实叙事作品1。媒介消磨了人的主体性,加剧了群众化。鲍德里亚认为,媒介的功能就是阻止交流,使个体孤立、离群索居,并诱骗他们进入一个分不清现实和拟象的社会,甚至可能对拟象的喜欢程度超过现实。当个体与各种媒介连接时,便被它们用光、影、点等包围着,成为图像、声音、信息的控制者。在我们还享受着这种快乐时,已被它凝固为媒介和传播网络的终端,从而成为真正的传播机器的部件或局部。鲍德里亚将电视定义为“不传达任何意义、“令人着迷、“

6、一个可以直接在头脑中找到的小型化终端,“你就是屏幕,而电视正在看你4。当媒介通过此种令人寒颤的力量,用媒介思维代替人的思维,消费出成批的观众时,毫无个性的群众化时代便到来了。二、媒介给教育带来了什么:主要的负面效应媒介在讯息的传递过程中不仅消解意义,拼贴意义,还通过媒介产生群众化的观众及思想。互联网作为当代社会的一种主要媒介,是人类智慧高度开展的结晶,涵盖着无所不包的信息资源,可以使学生网民获取宏大的精神资源,可以扩展他们的知识范围,满足他们休闲的需要,这些正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但诸如此类的媒介在为人们提供包罗万象的知识信息、满足视听快感的同时,给学生们的安康成长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无视。信仰

7、迷惘。李普曼在?言论?(1922)中指出,群众媒介为人们建构起一个由真真假假的影像组成的虚性世界,即“头脑中的影像,人们通过它去感知“身外世界5。因此,“头脑中的影像不仅构成了对现实的反映,同时也构成了现实本身,即能在人们生活中起到环境的作用。网络时代,许多学生由于过分信赖网络及其它电子媒介,沉迷于它们所构建虚拟世界,导致其知识构造乃至思维方式被网络同化,迷失于网络的虚拟美妙,甚至用网络中的标准来衡量现实,把网络的价值取向应用于现实生活。所以,当虚拟的美妙与现实生活发生冲突时,有的人不免会迷惘,会对现实生活不满甚至绝望,从而使正在形成中的个人信仰体系发生混乱。人格扭曲。媒介交流与现实生活的交流

8、有许多不同的特点。如在网络中,“没人知道对方是不是一条狗成为网络交流最生动的写照,因此个体基于内心准那么和社会标准的制约而形成的行为自我抑制大大削弱或不复存在。个体深藏在潜意识中的不为正常社会意识所容许的各种需要和愿望便不再隐藏,可以在网上尽情发泄,可以夸大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容易形成“网上是鬼,网下是人的人格扭曲。尤其是学校教育中那些所谓的“不听话的学生,当他们的个体价值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认可,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促使他们寻求其它的方式来代替,而网络的虚拟性恰恰可以实现他们的一些需要。有了网络,一切都可以改变,可以丢掉学习不好的自责、长相不佳的自卑、朋友很少的孤独等等,甚至在不经意间,还能得

9、到众人的尊重。在现实中受挫越大,对网络的信赖就越大,最后造成不能有效地实现客观现实世界与网络虚拟空间之间的角色转换,甚至把虚拟世界里的放纵、暴力倾向等带人现实生活。主体丧失。媒介的会话是单独式的,即交流的一端输出了所有信息,另一端那么只是被动接收,人心甘情愿地变成旁观者,一言不发地接收讯息。电子媒介的独白性表现得尤为明显。一方面,在此过程中,主体的人按照媒介传递的信息不断与本真的自我交谈,最终的结果是抛弃真我,而按媒介所传递信息进展重塑。正是这种普遍的主体性的抛弃与重塑。让个性消磨殆尽;另一方面,由于电子媒介的日常化和普及化,它在不知不觉中消磨着人们阅读印刷物的耐心,使人们习惯于浮光掠影式的信

10、息选择和承受,满足于浅层的表象思维,耽于耳目之娱,而疏于深化考虑,形成思维惰性。三、教育如何做:顺应与同化媒介时代,青少年充分利用媒介的信息优势,不仅是一种追赶时尚的生存方式,也是时代对他们成才提出的现实需求。尽管媒介的蔓延会带来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媒介的广泛应用,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对教育的奉献是不可否认的。媒介蔓延像是一把双刃剑,要利用好它,就必须先处理好它可能会带来的负面影响。重建适应媒介时代的价值体系。当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行为让越来越多的人“看不惯时,社会大呼:一代不如一代,道德滑坡了。在教育越来越普及,人们的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的同时,道德真的在滑坡吗?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价值体系

11、跟不上时代的开展。当群众媒介,特别是互联网技术一日千里地开展,当整个社会都已被后现代热浪掠过的时候,我们的价值体系仍是工业消费时代的标准,滞后的价值取向的惯性,使人类对新的现象理解、包容不够,出现价值与现象越来越多的冲突。既然媒介已出现多元化,就应尊重多元文化的生态效应,建立与虚拟时代相适应的价值体系。观照多元化的现实生活内容。过去我们的教育中,应然的东西太多,实然的知识太少。老师的讲解、教材的内容都很少涉及到社会的阴暗面,而学生一旦接触社会生活,便会因现实与理想的宏大反差而陷入迷惘。在媒介时代,信息获取有多种渠道,太多的应然性知识会让学生对老师的信誉产生质疑。学校教育要让学生学会正确地面对生

12、活的不同方面,教育的内容应该更贴近生活,原有的符号体系如书本,要不断吸收新的社会生活知识,加强应然教育与实然教育的结合,摒弃过去那种“报喜不报忧的教育内容选择方式。对网络使用的“导重于“堵。媒介的蔓延、符号的扩张有其无可比较的优越性,比方信息传递速度之快、内容之广,传递方式形象、直接,其冲击力之强远大于老师的讲解。学校作为培养走向将来的人才的机构,不可以也不可能无视它的宏大作用。首先是教育机构自身要理解媒介蔓延的价值,加强对话与交流,加强赏识教育。当人的交往、自我实现的需要在现实中得到满足后,便减少了上网络寻求“解放的行为,也减少了不安康人格形成的机率,从而将消极因素化为积极因素,为教育开展效劳;其次是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媒介,培养学生正确的分析、识别才能,使学生由媒介信息被动吸收的“客体端变成真正的媒介使用主体,让媒介效劳于人的开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