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第一三版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07472985 上传时间:2023-03-2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观潮第一三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观潮第一三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观潮第一三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观潮第一三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观潮第一三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观潮第一三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观潮第一三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观潮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认识 7 个生字,会写13 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 4 自然段。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二、教学重点、难点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教学难点是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三、教学准备词卡四、教学时间2 课时五、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板书课题,比较“观”字。1.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第一课,谁来说说课题?(板书:观潮 )2.题目中,出现了一个“观”字,课文中,还出现了一个“观”字,翻开书,小声读一读, 找一

2、找。(板书:天下奇观 )3.比较:“观潮”的“观”字和“天下奇观”的“观”字的意思一样?在吗理解了“观”字意思的基础上,再去理解“天下奇观”。4.小结: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是不一样的,读书的时候, 要一边读, 一边想,这样才能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二、初读课文,朗读正确。1.小声地读一读课文,把课文朗读正确。2.指名读,纠正学生朗读中的错误读音。(薄雾闷雷涨注意学生在朗读加点字时的字音。)3.出示词卡,朗读词语。(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1.小声地再读一读课文,读完

3、了课文,请你说说:你知道了什么?A、八月十八最佳的观潮日B、盐官镇最好的地方C、观潮人最多D、响声最大E、浪潮最壮观F、人的情绪最高涨2.你能把这六方面的内容连在一起吗 ?可以说一句话,可以说两句话 也可以是一段话,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3.通过你们的学习,已经把课文读成了几句话,由厚读薄了。能不能把这篇课文读得更薄一些,把整篇课文读成一句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4.指导朗读: (1)要突出钱塘江大潮的历史悠久;(2)突出它是天底下美丽而罕见的景象。5.能不能把这句话再读厚?通读这篇课文, 找一找哪些语句表现出了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预设:学生很容易地从第三、

4、第四、第五自然段中找出直接描写大潮十分壮观的语句。在学生找出后,教学进行小结:这就是大潮到来时和过去以后的景象。板书:潮来时,潮过后。再启发:大潮到来之前钱塘江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板书:潮来前。)6.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四、朗读全篇,感受“天下奇观”。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分三大组朗读课文,教师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第二课时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作者一开篇,就点出了对钱塘江大潮的评价。作者是怎样说的?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绘这“天下奇观”的?二、抓住重点,感受大潮到来时和过去以后的澎湃之美。1.翻开书,用心地读一读课文,读后来谈谈你的感受。(预设

5、:这篇课文所表现出的一是大潮的朦胧之美;二是大潮的澎湃之美。但教学实际学生只能感受到大潮的汹涌澎湃之美。)2.自读课文,找出三、四自然段中描写精彩的句子。A、哪部分内容最让你感受到大潮最雄伟、最壮观?B、你来读一读三、四自然段,把你认为描写得精彩的句子用括号标注出来,再多读几遍,努力读得精彩一些。3.指名朗读学生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指导朗读:A、什么样的响声呢?隆隆的响声,把这种声势读出来。这响声响亮吗 ?(不响亮。 )为什么好像闷雷滚动。哪个字突出了响声不响亮?B、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说这话的人会是怎样一番心情?读出人们内心中的惊喜。C、看到白线后,人群又沸腾了,人群怎样沸腾?咱们演一演

6、,怎么样?提示: 人们听到了远处传来的隆隆响声,看到了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了。人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沸腾了,刚才的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语形容,那就是人声鼎沸。一个人读,显然读不出人声鼎沸的感觉,得大家一起读。E、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就越 ,读出你内心中的激动。F、多么壮观啊!读出大潮这澎湃之美来。G、谁来读,让大地颤动起来。4.听读段落,感悟作者的表达顺序。A、我们把精彩的段落打乱了顺序去朗读,实际上作者在描写大潮时是有顺序的。你听我来读一读,仔细听,看看缺少了哪些词语?B、你知道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吗?(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

7、和时间的推移描写潮水的变化。)5.自读三、四自然段,感受“变化”。A、作者在描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时,之所以把它描写得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那时因为作者突出抓住了它的“变化”,作者都突出了它的哪些变化呢?(1)潮声 (越来越大 ):隆隆越来越响如同山崩地裂(2)潮头 (越来越高 ):白线水墙白色战马(3)潮势 (越来越猛 ):逐渐拉长、变粗翻滚浩浩荡荡B、作者把潮声、 潮头、潮势三方面内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写,让我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啊!6.当大潮奔腾西去后,作者仍旧描绘出了它的变化楼那么高 ?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两丈来高,大约是6、7 米,相当于三层三、对话文字,感受大潮到来前的

8、朦胧之美。1.大潮到来之前,钱塘江是怎样一番景象?读一读,描写大潮到来前钱塘江景色的句子。2.品味“横卧”。A、这两句话中哪个词语用得好?好在哪 ?B、看看“卧”字,左边一个“臣”,又边一个“卜”,表示“人”。“臣”像什?(么下呢排列着两只眼上睛。)人的眼睛是左右排列的, 那么什么时候人的眼睛才是上下排列的 ?(趴或是躺。 )“卧”是什么意思 ?C、作者说,钱塘江横卧在眼前,就是想突出什么呢语是呼应的 ?(平静。 )?(一动不动,没有动静。)与后面哪个词3.作者在潮来前还抓住了哪些景物?突出了它们什么特点?A、理解“屹立”,来了解“古塔、中山亭、观潮台”的特点:高耸,稳固B、小山:若隐若现4.

9、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是多么的高耸,多么的稳固,它们屹立在宽阔的钱塘江江边,远处还有几座小山。你觉得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朦胧、美丽、和谐、壮观 )5.此时此刻,高耸、稳固的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宽阔的、平静的钱塘江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远处的几座小山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这幅画面让你感受到了一种怎样的美?四、抒发情感,总结全文。作者在观潮之前,就评价到: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成为天下奇观。而现在,我们是亲临其境,耳闻其声,眼见其景,感受到了朦胧与澎湃,你不由得要发自内心地说上一句:钱塘江大潮, 五、作业。A、背诵课文第三、第四自然段。B、模仿描写潮水来时的写作方法,写一场雨景。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