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原文及翻译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07470436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文观止原文及翻译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古文观止原文及翻译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古文观止原文及翻译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古文观止原文及翻译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古文观止原文及翻译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文观止原文及翻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文观止原文及翻译(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狱中与诸甥侄书(南朝宋范晔) 【题解】 这是范晔在狱中写给甥姪约、谢纬等的一封信,也是她对自己毕生的总结。信中虽说“吾狂衅覆灭,岂复可言”,而事实上这“狂衅”正反映了她忽视封建礼法的叛逆精神和虽杀身而无悔的进取态度。范晔以后汉书垂名青史,然而她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奉献也不容忽视。本文有关文学特点、宫商声律以及文笔之分的论述,虽然比较简略,语焉未详,却开了文学概念由先秦两汉的尚实崇用转变为六朝的缘情绮丽的先声,在文学批评史上,无疑应占有重要地位。 由于是书信,故全文侃侃而谈,平易亲近,读来真切动人。至于文中自诩后汉书为“天下之奇作”,“殆无一字空设”,以至“乃自不知因此称之”,则表白她的自负之高

2、。【原文】覆灭1,岂复可言,汝等皆当以罪人弃之2。然平生行已在怀,犹应可寻,至於能不3,意中所解,汝等或不悉知。吾少懒学问,晚成人,年三十许政始有向耳4。自尔以来,转为心化5,推老将至者,亦当未已也。往往有微解6,言乃不能自尽。为性不寻注书7,心气恶8,小苦思便愦闷9,口机又不调利10,以此无谈功1。至於所通解处,皆自得之於胸怀耳12。文章转进,但才少思难,因此每於操笔,其所成篇,殆无全称者13。常耻作文士。文患其事尽于形14,情急于藻1,义牵其旨6,韵移其意17。虽时有能者,大较多不免此累18,政可类工巧图缋19,竟无得也。常谓情志所托20,故当以意为主,以文传意。以意为主,则其旨必见21;

3、以文传意,则其词不流2。然后抽其芬芳23,振其金石耳24。此中情性旨趣,千条百品25,屈曲有成理26。自谓颇识其数,尝为人言,多不能赏,意或异故也。性别宫商,识清浊29,斯自然也。观古今文人,多不全了此处;纵有会此者,不必从主线中来。言之皆有实证,非为空谈。年少中谢庄最有其分30,手笔差易1,文不拘韵故也32。吾思乃无定方,特能济难适轻重3,所禀之分3,犹当未尽,但多公家之言3,少于事外远致6,以此为恨37,亦由无意于文名故也。本未关史书,政恒觉其不可解耳8。既造后汉39,转得统绪40。详观古今著述及评论,殆少可意者41。班氏最有高名2,既任情无例,不可甲乙辨3。后赞于理近无所得4,唯志可推耳

4、45。博赡不可及之46,整顿未必愧也7。吾杂传论48,皆有精意深旨,既有裁味9,故约其词句。至于循史如下及六夷诸序论,笔势纵放,实天下之奇作50。其中合者51,往往不减过秦篇52。尝共比方班氏所作,非但不愧之而已。欲遍作诸志,前汉所有者悉令备53。虽事不必多,且使见文得尽;又欲因事就卷内发论,以正一代得失,意复未果。赞自是吾文之杰思5,殆无一字空设,奇变不穷,同含异体55,乃自不知因此称之。此书行,故应有赏音者。纪传例为举其大略耳56,诸细意甚多。自古体大而思精,未有此也。恐世人不能尽之,多贵古贱今,因此称情狂言耳5。吾於音乐,听功不及自挥58,但所精非雅声为可恨5。然至于一绝处60,亦复何异

5、邪61!其中体趣,言之不尽。弦外之意,虚响之音,不知所从而来。虽少量处,而旨态无极62。亦尝以授人,士庶者中未有一豪似者3。此永不传矣!吾书虽小小故意,笔势不快。余竟不成就。每愧此名。选自中华书局标点本宋书【译文】我由于疏狂放肆而终遭杀身之祸,这尚有甚么可说的呢,你们也都将被当作罪人而被判处死刑。但我毕生的行状自己心里清晰,还是可以追忆回忆的。至于能不能这样,特别是头脑中所想到的,你们或许不一定所有知晓。我小时候学习并不怎么勤奋,成熟得亦比较晚,始终到了三十岁左右才开始树立志向。从那后来,转而中心感化,自己估计就是到老,也不会停止这一行动的。常常有些精微深刻的见解,难以用言语体现完整。我天性不

6、喜欢钻课本,脑子也不灵,稍微费些精力便头昏脑胀,而又缺少能言善辩的口才,因此也难以因此获得功名。至于所获得的某些见解,一般都出于内心对事物的领悟。文章写得好些了,但缺少才气,思维钝涩,因此每每挥毫写作,写成的却几乎没有一篇能完全令人满意。我常以作一种文士为耻。一般的文章常耽心或只求形似而缺少内涵,或急于言情而忽视文彩,或辞不达意而影响主题的体现,或过份注重音律而阻碍了文意。虽时有擅长于作文的人,但大多数都不免这些毛病,正好比技艺精妙的工匠在已有五彩花纹的图像上再作画,貌似好看,成果一无所得。我常觉得,文章重要是用来体现情志的,因此应当以意为主,以文传意。若以意为主,文章的主旨必然会显现于读者面

7、前;做到了以文传意,那么,就不会浮现文不达意的现象。然后才干达到内容完美,声调铿锵。这当中各人的情性旨趣,虽然多种各样,名录繁多,但在这不同中有着一定的规律法度。我自己觉得很懂得其中的措施奥妙, 也曾经跟人谈起,但大多数人都不能理解赏识,我觉得这或许是各人见解不同的缘故罢。我可以识辨宫商五音,也能分得清清音浊音,这都是本已存在的语音现象。可是看来自古至今许多文人,却往往不完全明白这一点;虽然懂得某些,又未必从主线上理解。我说这些话都是有事实根据的,并非空谈。例如年少一辈中的谢庄算是最能辨别辨别宫商清浊的了,可是写出来的文章却并不如此,这是由于没有注意,文不拘韵的缘故。而我的见解是拘韵与否并没有

8、固定的原则,只要可以体现出难以言传的情事,符合语音的顿挫抑扬、高下变化就可以了。但我所具有的天分,却仍未能完全达到这一点,由于我自己写的却又大多是用于公事的不拘韵的实用文,很少有超过这一范畴以外的文字,常常以此为一大遗憾,也正由于如此因此无意去追求文名。以上所说与史书并不有关,只是常常觉得这事不大可以理解罢了。我既完毕了后汉书的编纂,便因此而掌握了其中的端绪。我仔细通观古往今来的有关著作及其评论文字,几乎很少有使人赞同的。班固最负盛名,但她按自己的想法著史,不再遵守史记的先例,她就不也许“通古今之变”。汉书的赞文事实上一无足取,只有十志值得推崇赞扬。我所著的后汉书,内容的广博宏富不一定比得上她

9、;但史料的解决和编纂体例的创新,我不一定比之有愧。我所著的多种传论,都具有精深的意蕴,由于带有评判裁定的性质,因此就写得简要扼要了。至于循吏如下及六夷诸篇序论,更是笔势纵横自如,实在是天下少有的奇妙文章。其中那些切中时弊的文字,往往不逊色于贾谊的过秦论。因此我曾经将后汉书与汉书作过比较,成果不仅是不感到羞愧而已。我曾想把诸志所有作成,但凡汉书中有的都撰写完备。虽然史实不一定面面俱到,但要使人看后有十分详尽的印象;又想就某些历史事实发些议论,以匡正一代的得失,这一设想未能成为现实。后汉书里的赞文,应当说特别体现了我的见解与思想,几乎没有一种字是多余的,文字变幻无穷,同是议论文字却内容各不相似,以

10、至我自己也不懂得该如何来称许它。这书刊行后来,一定会获得知音赞赏的。后汉书的序例仅仅是举其大概,尚有某些细小具体的问题,实在太多了。自古以来,规模宏大,思虑精密,没有哪一家能做到这样的。由于怕世人贵古贱今,不一定能理解具体,因此就恣意狂言,自夸自吹了一通。我对于音乐,鉴赏审别能力比不上自家弹奏的能力,而又以所精通的不是正声为憾事。但是真正达到了音乐的最高境界,雅与不雅又有甚么区别呢!这当中的意趣,确非言语能体现完尽。那弦外之响,意外之音,真令人不知其从何而来。虽说非雅之音很少有值得称许的地方,但其中的意蕴神韵却并无穷尽。我也曾以此授人,可惜一般从学的士子和百姓中,竟无一种酷似神肖的。这一技法恐

11、怕将永远失传了!我的信虽然稍有深意,但行文毕竟不畅快。我究竟没有成功。我常常感到痛恨羞愧。(聂世美)【注释】狂釁n信):疏狂放浪,不拘小节。釁,通“兴”偏激,冲动。左传襄公二十六年:“釁于勇。”杜预注:“釁,动也。”覆灭:指因参与谋立彭城王义康事泄而遭致杀身之祸。2弃:谓遗弃、嫌弃。这里说范晔自觉得疏狂放肆;得罪许多人,目前自己成为罪人,应受遗弃。3不(u缶):同“否”。4政:通“正”。向,南史范晔传作“尚”。5心化:谓行道动人。6微解:精微深刻的见解。7寻:探求。注:专注。寻注书,谓行舟书海之意。心气恶:意谓脑子不灵。按,古人每每将人脑的思维活动视为心的生理功能。如云:“心之官则思。”愦闷:

12、指头昏脑胀。愦,昏乱、糊涂。10口机:口才。调利:畅达锋利。1谈功:指凭借口舌言语获取功名利禄。1得之於胸怀:意谓通过主客观的交互作用产生对事物的领悟。1全称:完全满意。称,称道、肯定。14事尽于形:谓作文记事显豁,只求外形,缺少内涵。1情急于藻:谓只顾及情感的体现而忽视了文彩藻饰。16义牵其旨:谓以辞害意。义,文意。旨,主旨,犹今之主题。17韵移其意:谓作文因考虑音律情韵而阻碍了文意的精确体现。1大较:大略,大体上。9政:通“正”。工巧:技巧艺精妙的工匠。图缋(会):绘制彩色花纹的图像。图,用作动词。缋,同“绘”。20常,通“尝”。曾经。21见(in现):同“现”。22不流:不散失。此谓不会

13、浮现文不达意,空泛虚浮的现象。23抽:引出。芬芳:此指完美的思想内容。24金石:钟磬一类乐器,其发声清越优美,后因喻辞韵美妙。晋书孙绰传:“尝作天台山赋,辞致甚工,初成,以示友人范荣期,云:卿试掷地,当作金石声也。”2千条百品:谓多种各样,名录繁多。品,品目;名录。26屈曲:比方参差不一。成理:规律法度。27数:技术,措施。2宫商:古代五音中的二音。周礼春官大师:“皆(通“谐”)文之以五声,宫商角徵()羽。”29清浊:中古汉语的一对区别特性(也可谓汉语音韵学中的一对范畴),它体现了汉语语音的特点。发音时声带与发音体一起颤抖的辅音叫浊辅音,反之则称之清辅音。30谢庄:宋骈文家。据宋书谢庄传:“谢

14、庄,字希逸,陈郡阳夏人。仕至光禄大夫,卒年三十六。”谢庄亦能诗,所作风格清雅绝俗。最有其分:最有辨认宫商、清浊的天分。请参阅钟嵘诗品序。3手笔:犹文章。自南北朝始有“文”、“笔”之分,即将文学范畴内的作品分为有韵的“文”,与无韵的“笔”。这里“手笔”当指无韵的实用骈散文字。差易:差别。32文不拘韵:谓“手笔”之文不讲究宫商、清浊之声律。33特:但;只。济难:有助于难以言传之情事的体现。济,有益;以便。轻重:指文字声音上的顿挫抑扬,高下变化,即后来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中所谓“宫羽相变,低昂舛节。”3禀:领受:承受。此指具有。35公家之言:指所谓“不拘韵”的奏疏、书表、策论等一类骈散实用文字。36事

15、外远致:指除“公家之言”以外的纯文学文字。致,意态;情趣。37恨:遗憾。8恒:常常。9造:此指编纂。转:这里有进一步的意思。统绪:犹端绪。统,丝绪之总束。绪,丝头。41可意:赞同;合意。42班氏:指班固,东汉出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有汉书、两都赋等传世。既任情二句:这是范晔批评班固断代为书,一改史记通史之先例,未能“通古今之变”,审辨、阐明各个历史现象之发生、发展及其归宿。4赞:文体之一,有杂赞、哀赞及史赞之分。5志:记事的书或文章,此指汉书中的食货志、地理志、五行志、天文志等十志。推:推许;赞许。46博赡:犹宏富。赡,富余。47整顿:指编纂后汉书时对史料的解决,以及在编纂措施和体例上的创新。8传论:即每篇人物传纪后的评语、议论。9裁味:评判裁夺的意味。50“至于”三句:请参阅后汉书的西羌传论、南匈奴传论等篇。其中不乏针砭时事之论。则范晔之自负自夸亦并非无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