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07453652 上传时间:2022-07-3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4.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的调研报告根据市委和市政府、市政协年度重点民主协商计划安排,从 10 月份起,沈伟副主席率“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专题调研组,赴有关县市 区实地调研,走访重点企业、示范项目,召开市直相关部门调研座 谈会,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并赴浙江衢州学习考察。现将有关情况 报告如下:近年来,我市立足生态、区位和资源优势,以推进现代农业示 范区建设为抓手,加快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为建设现代农业强市打 下较好基础。示范创建初显成效。我市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生态示范 试点区、全国农产品标准化综合示范区。创建郎溪国家级现代农业 示范区和6个省级示范区,宁国、广德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 以及 12 个国家

2、级、8 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全市农产品企业创成安徽名牌产品45个。宣州洪林农业现代示范区被授予全国第七批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皖江禽产业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初步形成。全市 拥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个、省级92个;国家级农民合作 社示范社 43 家、省级 29 家; 省级示范家庭农场 90 家。发展模式探 索创新。大力推广并逐步形成畜禽沼粮(菜、果等)、经果园立体种养、稻田立体种养、小流域农业生态治理、休闲观光农业等典 型模式。推进传统农业向农产品精深加工、流通及休闲服务业等领 域延伸,建成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星级示范点 12 个。 2015 年, 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接待量达 1411

3、 万人次,实现收入 62.7 亿 元。基础设施初步改善。 大力开展土地整治和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 升,“十二五”期间,累计投入各类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 64.15 亿 元,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 106.47 万亩,新增耕地 1.2 万亩,提高耕 地质量等别约1 等。新改建田间道路1100余公里,田间道路通达度 近 95%。涉农改革稳步推进。开展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 1-9 月份,发放农房抵押贷款 278 笔、4774 万元,累计贷款余额 8352 万元。推进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审核颁发“两证一书” 25651处,成立管护组织481个,覆盖耕地面积21.89万亩。紧抓国 家集体林业综合

4、改革试验示范区建设机遇,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 革,不断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然而,我市绿色生态农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投入相对不 足,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农产品整体竞争力不强,生态环境基础脆 弱等根本性问题亟待解决。一是财政投入相对不足,基础设施仍然滞后。财政涉农资金整 合不够,投入“小、散、乱”且效果不明显,计划设立的农业发展专项 基金推进慢。县市区土地出让收益 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政策没有 完全落实,农田水利专项资金和工程维修养护资金不足。受洪涝灾 害影响,全市5254 处堤防(护岸)、98 座水闸、59 座泵站、5489 处塘坝及灌溉设施需要修复。偏远山区机耕路等级差,机械化生产 难以推广。二

5、是规模经营水平不高,品牌市场竞争力弱。新型主体集约化、 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水平不高,规模效益不够明显。农产品品牌 有数量没质量,大而强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少,仅茶叶全市就有近 10 个品牌,规模小、知名度低。涉农省着名商标72件,仅占全部涉 农商标 2.9%,生态优势、品质优势未能转化为竞争优势和经济效益。 农副产品多以初级加工为主,精深加工能力有限,宁国詹氏食品公司 每年只能加工当地约 30%的山核桃产量,大部分加工量流向浙江,附 加值流失。三是发展路径不够明晰,体制机制有待完善。全市“十三五”现代 农业发展规划有待细化落实,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刚刚起步,融合 程度低、层次浅,市域内绿色生

6、态农业标准体系和考核体系不健 全。涉农融资担保、风险补偿、信贷激励机制,农房、宅基地、土 地经营权收储机制,生态补偿机制、农产品安全监管机制有待构 建。要素流转市场不健全,林权、土地经营权等涉农权属及资产综 合交易平台缺乏。四是农业环境问题突出,农产品质量难保证。超剂量、超范围 施肥用药现象严重,据测算,全市化肥有效利用率约为 30-40%,农 药过量施用在水稻生产中达 30%,其它农作物上更高。施药器械落 后,化肥农药瓶袋乱弃置,零散畜禽养殖废弃物乱排放,农地膜残 留等,造成严重农村面源污源。农业从业者普遍年龄大,难以掌握 配方施肥、农机与农艺、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等新型农业技术。乡 镇、村农

7、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能不够健全,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可 追溯体系有待构建。绿色生态农业是集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系统稳定、产品质量安 全、综合经济高效为一体的现代农业。我市提出在全省率先创成国 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就必须直面现实问题,以更大的决心、更 强的力度、更实的举措,深入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营造有效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打造全域、全产业链绿色生态农业样板,加 快建设现代农业强市。(一)理念先导,明确发展定位。农业是宣城的优势,是全面小康的基础。我市发展绿色生态农 业有资源、有基础、有潜力,必须高度重视、加大推进力度。加强 宣传,引导各类经营主体和广大市民强化绿色生态理念,转变思想 观念。把握

8、“绿色”、“生态”特征,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主体,坚定不 移地走规模适度、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 代农业发展道路。依据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 年),抓紧 制定我市绿色生态农业发展行动计划。坚定“面向长三角优质农产品 生产加工和供应基地”发展定位不动摇,借助绿色生态优势,改造提 升传统农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 游提升工程。以建设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发展健康养老产业, 培育创建特色小镇为抓手,全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 展。(二)改革发力,完善体制机制。加大农村改革力度,确保年底前完成全市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 工作,尽早启动落实

9、中办、国办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 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前期工作,研究出台实施细则和操作办法,推 动“三权分置”稳步实施。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三变”改革 试点工作,巩固扩大农村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成果,及时提炼推广试 点实践经验。突出绿色生态导向,加快农业补贴政策改革,推动新增 补贴向新型经营主体倾斜;试点创新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和政府 购买公益性服务机制,推进代耕代种、病虫害统防统治等专业化服务。 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探索设立宣城绿色生态发展综合实验区,创建生 态建设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新模式。政府牵头,涉农各部门及金融机 构参与,加快建设市、县、乡统一联网、三级联动,融信息发布

10、、收 储评估、抵押变现、使用监管等功能于一体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 和服务平台。加大考核激励力度,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进一步细化各县市 区功能区域,明确绿色生态农业发展定位和重点,优化产业布局, 制定实施“分类扶持”的财政政策和精准调控的区域政策。要将绿色生 态农业产业化建设,纳入对各县市区考核工作内容,针对性制定差 异化综合考核细则,科学设置“绿色”、“生态”考核指标及权重,强化 问责监督,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率。要充分利用我市在环境与资 源保护方面的立法权限,研究起草生态补偿条例,明确补偿具体内 容,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政策法规体系,不断推进生态补偿制度化和 法制化。(三)标准引领,构建安全体

11、系。 紧扣我市粮食、蔬菜、茶叶、畜禽、山核桃、竹产业、中药 材、木本油料、特种水产等特色产业及主导产品,加快制订彰显地 方特色、符合国标省标的绿色生态产业及农产品生产、加工标准, 实行农产品分等分级、优质优价,逐步建立我市农产品绿色生态标 准体系。创建一批生产设施、生产过程标准化的绿色生态农产品生 产示范点、示范区,推进规范化、标准化生产。以申报地理标志和 农产品商标为重点,实施“绿色生态农产品”品牌培育计划,各县市区 每年选择 1-2 个现有优势产品进行培育,积极申报地理标志保护产 品,打造区域公用品牌,提升产品竞争力。以“互联网+”引领现代农 业生产、加工和销售,构建品牌营销平台,扩大品牌

12、影响力和经济 效益。要更加注重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出台激励政策,加大补 助力度,力争 2017 年前完成已划定畜禽禁养区的养殖户关停或向宜 养区搬迁。建立“市场主体回收+专业机构处置+公共财政扶持”的农作 物秸秆、废旧地膜、农药废包装处理机制,建设覆盖全市的回收网 点和资源化再利用加工厂。重点在各级农业示范基地、高标准农田 等区域,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改良、地力培肥、病虫害绿色防 控等技术,建设化肥农药零增长示范区。健全市、县、乡三级农产 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立农产品安全标准与检测结果定期发布机 制。加强县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建设,落实乡级监管机构专职人 员和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配

13、备,构建市、县、乡、经营主体 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立食品安全监管执法协作机 制,加大食品安全监管执法力度。建设“三品一标”农产品信息管理数 据库,确保“三品一标”认证产品 100%纳入可追溯范围。抓住环保机 构改革契机,建立健全农村环境治理体制机制,确保环保执法力量 真正下移。(四)财政支持,夯实农业基础。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形成经营主体自发投入、工商资本积极 投入、社会资本参与投入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建立市本级财政涉农资 金整合协调联系机制,明确牵头部门和责任单位,整合涉农项目资金 集中下达,重点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绿色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 产业扶贫等。各县市区要以项目为抓手,

14、统筹编制落实方案、安排资 金使用和监督管理,提升涉农资金使用效益。将中小畜禽养殖企业沼 气工程建设纳入各级财政支农项目范围,积极推进生态养殖。重视市 政协有关定向融资担保机制协商建议的落实,建立风险补偿基金及奖 励基金,持续对涉农担保公司注资,提高农业担保的放大倍数比例, 落实担保公司尽职免责制度,加快担保公司代偿进度。要对涉农金融 业务税费给予优惠,对新型主体贷款最终造成损失超过一定比例的银 行给予风险补偿;对金融机构涉农新增贷款,按照一定比例给予奖励; 加快发展农业保险,积极开展针对新型主体的保险业务。制定长远规划,增加生态建设和管理技术要求,统筹土地平 整、土壤改良、水土保持、农田防护和

15、生态环境等工程,大规模推 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高标准基本农田管理,落实保护责任单 位、管护资金和县、乡、村管护责任。要将建成的高标准农田优先 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突出全市灾后重建工作重点,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项目申报力度,力争更多中央、省级投资支持我 市灾后水利重建工作。积极争取省级加大对面上小型水利工程的补 助标准和力度,适当延长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实施时限,争取改 造资金得到足额落实。加大小型水利工程产权管理制度改革推进力 度,引入市场机制,明晰产权归属,进一步明确群众参与水利工程 管理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工程效益。(五)规模经营,实现持续发展。 新型主体是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的生

16、力军和引领力量。要总结近 年来发展实践,减少行政干预,尊重市场规律和主体发展意愿,引 导各类新型主体有效管控风险,适度规模发展。发挥我市林业资源 优势,以生态林业产业化为方向,大力发展山核桃、银杏、香榧等 特色经济林和中药材等林下经济,支持宁国、广德等地做大做强竹 产业。创新金融服务,提高保险标准,倾斜项目资金,鼓励各类新 型主体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建设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农民合作 社为纽带、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为基础、农业科研院校为支撑的现 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积极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计划”,将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育纳入全 市教育培训发展规划和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充分发挥中高职业院 校、推广机构、龙头企业以及新型主体作用,在农村青年、返乡农 民工、农技推广人员、农村大中专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中,大力培育 现代青年农场主。尽快建立新型主体带头人人才库和培训基地,建 立轮训和进修制度,提升其综合素质和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的能力水 平。高度重视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加快培养绿色生态农业技能服务 型人才,为现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