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行业分析报告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07449102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2.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移动支付行业分析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移动支付行业分析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移动支付行业分析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移动支付行业分析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移动支付行业分析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移动支付行业分析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移动支付行业分析报告(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5-2016年移动支付行业分析报告2016年2月出版正文目录1、移动支付已成为中国支付体系内最强增长点42、技术路径:二维码与NFC 将并行发展72.1、二维码与 NFC 之争:便宜易推广VS 安全便捷支付72.2、RCC:在支付领域应用前景非常有限93、产业链关系:运营商逐步边缘化,银联和BAT 将是未来市场的主角104、盈利模式:从流量模式(通道)向数据模式(服务)转变114.1、手续费:整体支付规模增速放缓,行业增长空间有限114.2、支付数据:挖掘个性化消费需求,构建智能商业生态圈134.3、星巴克范例:巧用移动支付,实现白马转型145、数据来源:中短期内看好通过自有渠道获取数据

2、的企业155.1、增量数据:详细的商品消费数据165.2、支付系统:数据高度集中,天然是巨头的领域175.3、商户端:数据相对分散,最看好平台型O2O 和SaaS 服务企业196、投资机会分析217、主要公司217.1、恒宝股份217.2、天喻信息227.3、硕贝德237.4、迈瑞微24图表目录图表 1:移动支付覆盖了众多的支付领域4图表 2:2007-20155年中国手机网民数量及占比5图表 3:2010-2015年中国银行卡累计发卡量(亿张)5图表 4:2011-2015年移动支付用户数高速增长6图表 5:2013-2015年中国市场按季度移动支付数量(亿笔)6图表 6:2013-2015

3、年中国市场按季度移动支付金额(万亿元)6图表 7:二维码与NFC 性能对比7图表 8:公共交通将是NFC 支付最刚需的应用领域8图表 9:2004-2014年中国公共汽电车年客运量(亿人次)9图表 10:近场支付解决方案10图表 11:HCE 支付模式示例11图表 12:传统银行卡支付示意图12图表 13:中国按季度非现金支付总规模及同比增速12图表 14:基于支付数据的增值服务重要性将不断提升13图表 15:星巴克移动支付15图表 16:数据才是未来15图表 17:支付大数据来源17图表 18:第三方支付流程18图表 19:2015 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份额18图表 20:商户O2O 生

4、态闭环示意图19图表 21:2015 年Q2 中国第三方餐饮O2O 外卖市场份额19图表 22:一卡易会员营销系统示例20图表 23:近3 年SaaS 服务获投金额(万元)20投资要点大数据时代,消费者创造的最重要的两类数据是健康数据和支付数据,基于这两类数据的增值服务必将崛起。而移动支付创造了支付大数据崛起的最佳基础。目前移动支付已成为我国支付体系内最强的增长点,无论硬件基础设施还是支付大数据服务都将迎来持续的发展。l 移动支付已成为中国支付体系内最强的增长点,市场保持高速扩张。2015年第3季度,我国移动支付金额达18.17万亿元,交易次数45.42亿笔,分别同比增长195%和254%,在

5、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目前移动支付金额仅占整体支付体系规模的2%,随着支付资金向移动端转移趋势加快,潜在市场空间更加广阔。l 从技术路径看,未来二维码与NFC将并行发展,RCC应用前景非常有限。2014-15年国内移动支付市场主要由第三方支付(以BAT为代表)推动,技术路径以二维码为主,随着Apple Pay于2016年2月18日、Samsung Pay将于2016年3月底进入中国,预计NFC支付将加速推广。二维码VS NFC:低成本易推广VS安全便捷支付,双方应用场景既有直接竞争又有互补,同时考虑到整体移动支付市场依然处于高速发展初期,预计未来双方将并行发展。而由中国移动主推的RCC方案,无论

6、在产业链合作、渠道成本、技术兼容性方面均不占优势,预计在支付领域应用前景非常有限。l 产业链主导权:运营商逐步被边缘化,银联和第三方支付公司(BAT)将成为移动支付时代的主角。移动支付技术早已成熟,行业发展的关键在于产业链利益博弈。由于Apple Pay支持全终端方案、谷歌HCE发力无卡支付,二维码支付则几乎完全绕开了硬件,支付入口均绕开了运营商SIM卡环节。且RCC方案难以推广开,预计运营商在支付市场将进一步被边缘化。最终,银联和BAT凭借掌握最关键的几大移动支付入口,它们将获取最丰富的消费者支付数据。l 盈利模式:从流量模式(通道)向数据模式(服务)转变。移动支付形式上的变化是支付终端由现

7、金和银行卡转变为智能手机,更加便捷;但更深刻的意义在于消费者第一次可以通过智能终端详细记录个人消费数据。包括支付的:金额、时间、地点、频率、商品/服务。传统银行体系铺设支付通道、收取支付手续费的模式将成为过去,基于支付数据的服务将完整地融入到各类交易分成中去,这将是移动支付创造的最大增量价值,具体服务包括:征信、精准营销、流水贷、消费金融、用户忠诚管理等等。l 数据来源:由于数据开放和流通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参考国内现状,中短期内看好能够通过自有渠道获得支付数据的企业。支付数据创造价值,企业竞争的关键在于获取数据的渠道。传统的线上线下支付渠道铺设成本高昂且资质要求很高,注定是少量巨头竞争的领域

8、,最佳方式是与巨头合作。在传统支付体系之外,移动支付新增的数据主要是消费的商品数据,主要来自于商户端和消费者端。l 风险提示。支付数据使用涉及个人隐私,数据所有权、使用权仍需法律界定。1、移动支付已成为中国支付体系内最强增长点移动支付也称为手机支付,是指使用移动终端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结算的一种支付方式。主要可分为近场支付和远程支付两种形式。移动支付融合便利性、安全性和智能化于一身,是支付体系必然的发展方向。图表 1:移动支付覆盖了众多的支付领域我国拥有全球最大的手机网民和银行卡用户市场,为移动支付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手机网民代表潜在的支付用户和支付终端,而每一张银行卡对应一个支

9、付的银行账户,这是移动支付发展的最大基础。根据工信部和央行数据,截至2015 年12 月,我国手机网民数量达6.2 亿人,占全部网民比例的90.1%;截至2015 年3 季度,我国银行卡累计发行52.52 亿张,人均持卡3.85 张。图表 2:2007-20155年中国手机网民数量及占比图表 3:2010-2015年中国银行卡累计发卡量(亿张)随着用户流量进一步向移动端集中,我国手机支付用户数保持高速增长。目前我国网民上网设备进一步向手机端集中,台式电脑、平板电脑、笔记本的使用率均出现下降,手机不断挤占其他个人电子设备的使用,移动互联网正在潜移默化的改变居民的日常生活。据CNNIC 统计,截至

10、2015 年12 月,我国手机网上支付用户达3.58 亿人,占全部手机网民的57.74%,在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潜在用户规模依然庞大。图表 4:2011-2015年移动支付用户数高速增长目前,移动支付已成为中国支付体系内最强的增长点。15 年第3 季度,我国移动支付金额达18.17 万亿元,交易次数45.42 亿笔,分别同比增长195%和254%,在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目前移动支付金额仅占整体支付体系规模的2%,随着支付资金向移动端转移趋势加快,潜在市场空间更加广阔。图表 5:2013-2015年中国市场按季度移动支付数量(亿笔)图表 6:2013-2015年中国市场按季度移动支付金额(万亿元)

11、2、技术路径:二维码与NFC 将并行发展2.1、二维码与 NFC 之争:便宜易推广VS 安全便捷支付二维码的优势在于渠道成本低、产业链关系简单,易推广。2014-15 年国内移动支付市场主要由以BAT 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公司推动,技术路径以二维码为主。二维码无需改造硬件(或只需要扫码枪),且产业链关系简单,第三方支付公司即能独立推广,这使得二维码的推广非常便利。NFC 的优势在于支付安全性与便捷性统一,这两方面均要优于二维码。以最主流的Apple Pay 为例,无需密码刷手机即可完成支付(过程约1 秒),尤其适用于大客流快速消费的场景,比如公共交通。同时用touch ID+TEE+eSE 三重

12、方式保障安全,每次支付除用指纹识别代替密码外,由eSE 芯片产生一次性的token 代替支付账号,更加安全。NFC 的劣势在于渠道成本高,产业链复杂,推广较难。NFC 的支付渠道需要更换NFC 手机和NFC-POS 机,同时产业链参与方较多(包括银联、手机厂商、运营商),各方利益难以统一。过去银联与移动一直就近场支付的标准与入口展开争夺,使得行业迟迟无法发展。同时,前期Apple Pay 迟迟无法进入中国,也是由于苹果和各大商业银行难以在支付手续费分成等利益问题上达成一致。图表 7:二维码与NFC 性能对比移动支付发展的关键是应用场景。目前二维码已大举进入了商超、饭店等传统银联POS 系统覆盖

13、领域,同时还向POS 无法覆盖的小微商户等长尾市场渗透。在线下支付领域银联依然是当之无愧的领头羊,随着银联POS 系统全面向NFC 升级,支付安全性和便捷性都将显著提升,我们认为银联系统有望再次在商超、饭店等传统支付场景确立自己的领先优势。公共交通将是未来NFC 支付最频繁、最刚需的应用场景。参考日本和韩国的发展经验,NFC 的便捷性及技术兼容性优势,使得其最初在公共交通领域推广开来。考虑到我国拥有全球最庞大最繁忙的公共交通市场,一旦产业链各方利益达成一致,NFC 支付必然迎来大发展。总体来看,二维码与NFC 应用场景既有直接竞争又有互补,考虑到整体移动支付市场依然处于发展初期,预计未来双方将

14、并行发展。图表 8:公共交通将是NFC 支付最刚需的应用领域图表 9:2004-2014年中国公共汽电车年客运量(亿人次)2.2、RCC:在支付领域应用前景非常有限此外,中国移动之前推出的2.45GHz 的RCC 方案在国内支付领域市场空间非常有限。从技术上来看,目前手机和POS 机安装的NFC 模块并不能支持RCC,如要推广RCC 需要重新改造支付入口,成本较高,消费者是否接受也未可知;另外,NFC 采用的13.56MHz 通信频率是全球通用的近场支付标准,并且在公共交通领域也适用,显然兼容性比RCC 要好很多;同时从产业链博弈角度看(这更关键),中国银联为确保对于移动支付入口的控制也一直抵

15、制中国移动的RCC 方案,自13 年13.56MHz 标准胜出以后便全面拥抱NFC 方案,目前想让银联支付体系再接受RCC 是非常难的。RCC 的优势在于知识产权几乎全部由中国企业控制,相对而言更加安全。但其实这样的安全优势并不明显,无论NFC 还是RCC 本质上都是一种信息无线传输技术,其传输的支付信息全部都是被银行体系加密的,账户安全的关键在于这套加密的函数,而非传输方式。所以综合来看,目前RCC 推广既不具备成本优势和技术兼容性优势,也不具备产业链合作的渠道优势,想要大规模推广是比较难的。但作为我国掌握完全知识产权的近场通信技术,RCC 在非支付的近场通信领域依然可能有机会,我国线下近场通信场景多种多样,像在商超内进行商品信息推送、优惠券分发等,结合商家智慧营销依然大有可为。目前A 股市场上【国民技术】是RCC 技术最直接受益标的,与中国移动就RCC 已有多年合作,一旦这一市场有所启动预计将直接受益,建议投资者可保持关注。3、产业链关系:运营商逐步边缘化,银联和BAT 将是未来市场的主角各项移动支付技术早已成熟,行业发展的关键在于产业链利益博弈。产业链博弈的关键在于:(1)移动支付标准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