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防治机制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07440269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慢性病防治机制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慢性病防治机制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慢性病防治机制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慢性病防治机制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慢性病防治机制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慢性病防治机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慢性病防治机制(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慢性病防治机制慢性病是一个多因素长期影响的结果。由于工业化速度增快,造就了人类的文明,随之 而来的就是所谓的“现代文明病”(thediseasesofmodernization)、或生活方式疾病(thediseasesoflifestyles),也即某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chronicnon-communicablediseases)。人类正经历着从传染性疾病猖獗向慢性非传染性 疾病为主转变的过程。由于社会经济等各种因素的差异,有些国家和地区在本世纪30年代 即已完成了这种转变,慢性病已成为主要死因;有些国家和地区正处在转变之中;还有些国 家和地区,传染病仍是主要死因。虽然如此,但人类疾病谱

2、由传染病逐渐转向慢性病,是当 代疾病发展的总趋势。有关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概念的看法尚不一致。比较共同的意见包括:心脑血管疾病, 如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恶性肿瘤;代谢性异常,如糖尿病;精神异常和精神病; 遗传性疾病;慢性职业病;如矽肺、化学中毒等;慢性气管炎和肺气肿;其他。(一)防治慢性病应列为我国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在过去的100年里,发达国家里的慢性疾病,特别是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主要的卫生问题。 据WHO估算,1990年全世界总死亡人数中,心血管病(CVD)占1/4,为死因的首位。其中 发达国家CVD死亡占其总死亡数的50%,发展中国家只占16%,但死于CVD的绝对数字却 高于发达国家。全球每

3、年CVD死亡1200万,发展中国家占78%。1990年全世界癌症患者约2000万人,新发病例900万,因癌症死亡510万。癌症主要 是老年病。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肿瘤病例和死亡数还可能显著增加。估计全球成人血压有21.3/12.7kPa及以上者占8%18%。其他慢性阻塞性肺病、代 谢性疾病等的死亡亦很多。我国以控制传染病为主(第一次卫生革命)的任务尚未完成,以控制慢性病为主的第二 次卫生革命提前到来,所面临的慢性病防制工作的任务是艰巨的、形势是严峻的。1993年 肿瘤死亡占21.75%,为第一位;脑血管病死亡占21.35%,为第二位;心脏疾病占14.72%, 为第四位。在大城市心血管病和肿瘤的

4、死亡占57.82%,也就是说每死亡100个人中就有57 或58个人死于“四病”(四病指肿瘤、高血压、冠心病和脑卒中),有些城市就更加突出, 上海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是死于肿瘤。1990年测算,我国肿瘤死亡132万,心血管病86万, 脑血管病125万。人口老龄化使得形势更为严峻。外国老龄化进程速度慢,而且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到来的。 我国老龄化速度快,而且经济不发达。我国多数城市已步入显著老年型社会,这将使我国疾 病谱、死亡谱的变化更趋明显。WHO称:“如果不采取紧急措施,非传染病的大流行就不可避免。就中国而言,如果目 前死亡率不变的话,那么到2000年一年将有1000万人死于这些病。”(二)防治慢性

5、病致病因素及医学新模式1. 多病因的观点和医学新模式从病因学观点系统地论述影响健康与疾病的各种因素, 可对预防提供指导作用。现代医学认为,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有:环境因素:除了生物因素外,同时有物理、 化学、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亦即有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的因素;生活方 式:包括营养、风俗习惯、嗜好(吸烟、饮酒等)、体育锻炼、精神紧张等;生物遗传因 素;卫生服务:社会上医疗卫生的设施和制度及其利用。这四个因素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通过人口学特征、文化系统、人们的满足感或精神状态、生态平衡及自然资源互相联系起来 并保持平衡状态。预防这四种因素的不良作用已远非单纯应用生物医学方法所能解决,

6、同时还必须注意致 病的社会、心理等因素,因为人类本身具有整体性和社会性的特点,人体处于内环境与外环 境各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生态关系之中,人们对医学与健康的思维日趋全方位和多 层次。一方面,传染病的防制理论与技术基本成熟,绝大多数传染病都能得到控制;另一方 面,新的传染病又在出现(例如艾滋病)。世界上还有许多不发达的地区,传染病仍比较猖 獗。一方面,慢性非传染疾病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另一方面,许多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又 远远不能得到控制(尤其是肿瘤和心血管疾病)。一方面,人类的寿命得到了大大的延长; 另一方面,也相应提出了生命质量的高需求。因此,医学模式自然由生物医学模式逐渐发展 为生物-

7、心理-社会医学的现代医学模式。随着医学模式的发展,健康观念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由消极地治疗疾病保持健康,到 积极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健康的范围也由个体健康扩大到群体健康;健康的要求也由生理 健康发展到心理健康;健康的内涵已经逐步由生物健康的领域扩展到社会健康的领域。WHO 宪章中对健康下的定义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要有一种健全的身心状态和 适应能力。”这种健康观显然是建立在新的医学模式的基础上的。医学模式的发展对医学科 学,特别是预防医学发挥了重大的影响。2. 不良的生活方式是慢性病最重要的致病因素1993年WHO的专家们指出:“大约20 年以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死亡方式将

8、大致相同,生活方式疾病将成为世界头号杀 手。”生活方式疾病是由不良习惯造成的,而且一种不良习惯对健康有着多种危害。比如,吸 烟和不适当的饮食,不仅会导致患心脏病、中风、高血压,而且会增加结肠癌、胃癌的发生 率。尽管生活方式疾病还被认为主要系西方发达国家的疾病,但目前从绝对人数来看,此类 疾病的死亡在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更高。在发达国家里,每年约有820万人死于心脏病、 中风、癌症等生活方式疾病。而第三世界中,此类疾病的死亡人数大约为1170万/年。死于生活方式疾病的人数现在占发展中国家总死亡人数的45%左右。然而,到2015年, 预计将上升到60%。发达国家预计将达到75%。(三)防治慢性病的

9、预防策略及措施1疾病的三级预防 疾病,不论其病因是否确定,在不给任何治疗和干预的情况下,从 发生、发展到结局的整个过程称为疾病的自然史(naturalhistoryofchisease)。可将疾病 的自然史粗略地分为发病前期、发病期和发病后期三个阶段。在发病前期,虽未发病,但已存在各种潜在的危害因子,如血清胆固醇高是冠心病(CHD) 的危险因子,吸烟是肺癌的危险因子,肥胖是糖尿病的危险因子。发病前期也可包括某种病 理生理的改变,如血管粥样硬化等。在发病期,一般都有轻重不一的临床表现。在发病后期, 其结局可能是痊愈或死亡,也可能会留下后遗症以至残疾等。在疾病自然史的每一个阶段,都可以采取措施防止

10、疾病的发生或恶化。因而预防工作也 可以根据疾病的自然史相应地分为三级,第一级预防为病因预防;第二级预防为“三早”预 防,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第三组预防为对症治疗、防止伤残和加强康复工作。这就 是疾病的三级预防。(图9-1)第一级预防也叫初级预防(primaryprevention)主要是针对致病因子(或危险因素) 采取的措施,也是预防疾病的发生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其中包括自我保健和健康教育。 自我保健即在发病前期就进行干预,以增强人的健康状况,促进健康。健康教育是以教育手 段促使人们主动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从而消除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在致病 因子或机制尚不明确或尚未出现之前

11、,尽可能地保持健康体魄而采取的各种措施,是对健康 的人和人群而言的,这又称为“原始预防”或“原级预防”。在三级预防中,它应是第一级 预防的核心。第一级预防还包括保护和改善环境,旨在保证人们生产和生活区的空气、水、 土壤不受工业三废即废气、废水、废渣和生活三废即粪便、污水、垃圾,以及农药、 化肥等的污染。第二级预防(secondaryprevention)又称“三早”预防,它是发病期所进行的防止或 减缓疾病发展的主要措施。为了保证“三早”的落实,可采用普查、筛检、定期健康检查、 高危人群重点项目检查以及设立专科门诊等措施。第三级预防(tertiaryprevention)主要为对症治疗,防止病情

12、恶化,减少疾病的不良 作用,防止复发转移,预防并发症和伤残;对已丧失劳动力或残废者,通过康复治疗,促进 其身心方面早日康复,使其恢复劳动力,病而不残或残而不废,保存其创造精神价值和社会 劳动价值的能力。2慢性病预防对策 控制慢性病的增长是人类跨世纪的英明战略。令人欣慰的是,加强 慢性病的预防是能取得成效的。19651975年,美国通过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等预防措施, 使CHD下降了 40%,脑血管病下降了 50%。从19691978年,仅在35-74岁人群中,因心 血管病死亡人数就减少了 804359人。并且,从前瞻性流行病学研究中测算出:壮年时期因 CHD死亡人数的2/3以及各种原因死亡人数的

13、一半以上是可以预防的。芬兰通过采取有效预 防措施,从19721977年5年间,男性CHD死亡率下降了 24%,女性下降了 51%。我国在 一级预防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首钢工人,石景山区农民、河北正定县农民、舟山渔民、 汉中农民等的社区CHD、脑卒中一级预防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效果,有的死亡率下降了约一 半。北京北郊心血管病防治结果表明:在8万余社区人群中开展了 11年防治,使脑卒中, 心肌梗死发病率分别下降了 51%和48%,死亡率分别下降了 37%和72%。我国7个城市中, 对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的预防工作,使脑血管病年发病率、死亡率分别下降了 20%和 18%。1977年世界卫生大会提

14、出了“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HealthforAllbyyear2000, HFA)的全球性号召,1978年又进一步指出,开展初级卫生保健(primaryhealthcare, PHC) 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并强调这不仅是2000年的目标,而且是永久性目标。”(1) 加强领导:坚持改革,加强慢性病防治的机构建设;慢性病防治是一项巨大的社 会系统工程,没有行政领导的观念更新和高度重视,没有坚强有力的组织机构,没有整个社 会的积极参与,单靠卫生部门少数医务人员孤军奋战,则控制慢性病只能是一种美好的空想。(2) 综合卫生的概念:综合卫生是WHO针对生活方式疾病的规划,它是以这样的概念

15、为依据的,即应共同防治由不健康生活方式的共同原因引起的疾病。这样可以更为有效和更 为经济。这是WHO1990年在赫尔辛基发起的,其思想基础是:同一病因(即某种不健康的生 活方式)造成的疾病不应分别处理,而应一起处理。WHO估计,实施综合规划,提倡健康的 生活方式,至少可以使死亡率降低一半,即每年可拯救数百万人的生命。(3) 加强慢性病病因的流行病学调查:寻找危险因素及保护因素,阐明确切病因和疾 病形成模式,以明确预防什么和如何预防。(4) 改变和避免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建立良好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从而达 到预防慢性病,增进健康的目的。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主要包括吸烟、饮酒、不合理的膳 食

16、、钠摄入过多、钾摄入过低、精神紧张、坐着的生活方式、体力活动少等等。其中最为重 要的是吸烟和不合理的膳食。天津市控制慢性非传染“四病”提出:“不吸烟,少吃盐,合 理膳食,适当锻炼”。当今世界已把吸烟同癌症、艾滋病一起列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敌人。WHO称,吸烟是 20世纪的瘟疫。20多年来,吸烟人数增加了 75%,而中国吸烟人数增加了一倍多。我国是 一个吸烟的“超级大国”,现有3亿烟民,而我国是最大的卷烟销售市场,1991年约占世 界总量的1/3.1984年全国50万人吸烟情况抽样调查表明:中国15岁及15岁以上人群的平 均吸烟率为33.88%,其中男性为61.01%,女性为7.04% (天津市中年女性吸烟率约40%, 1984)。被动吸烟也相当严重,约为39.7%。预测到2000年,男性吸烟率将上升至73%。 尤其令人忧虑的是,青少年吸烟率日渐增高。男大学生吸烟率达47%。照此下去,到2025 年,预计我国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