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默写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07438042 上传时间:2023-03-2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默写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默写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默写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默写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默写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默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默写(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答案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理解性默写 烛之武退秦师1.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2.烛之武被求着出山时,说了一句隐含着不能早被任用的酸辛和不满的话是: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3.大敌当前,内忧外患,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礼贤下士,诚恳自责: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4. 郑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烛之武,也略略还有点威胁的话是: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5. 烛之武见秦伯时,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亡,迎合对方的骄傲心理的语句是: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6. 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

2、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7.烛之武从地理位置说明“亡郑”于秦无益而有害的结果。当时秦在西,郑在东,晋置于两国之间,秦郑并不接壤,秦欲越晋据郑,绝无可能: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8.烛之武紧紧抓住秦穆公欲吞并天下的心理,联系实际,指点迷津,循循善诱,娓娓说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亡郑”、“舍郑”的利害关系一目了然,明智的秦穆公自当怦然心动,坐收渔利。9.烛之武用雄辩的事实指出晋乃背信弃义、出尔反尔、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之徒的话是: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

3、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如果只写三句,就写前面三句。)10.烛之武说晋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句子是: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11.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12. 烛之武说退秦军后,晋文公非常气愤。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打秦军,然而晋文公认为“不可”,他说“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他又说“因人之力而敝之”,这是不仁道的;“失其所与”,这是不明智的;“以乱易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于是晋文公对子犯说“吾其还也”,晋国军队就离开了郑国。13. 做人不仅要有智谋而且还要有仁义,就如同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晋文公所说:“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

4、与,不知(zh);以乱易整,不武。”荆轲刺秦王1、送别荆轲的人及其衣着的两句是: (通过众宾客的穿戴来表现出送行气氛的语句)2、通过音乐渲染凄凉悲怆氛围的两句是: ;众人的感受: 。3、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氛围,表现荆轲慷慨赴难、为国捐躯的精神的两句是: 。(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写易水送别场面时,借助对大风和河水的描写来烘托慷慨悲壮气氛的名句)4、荆轲奉命入秦刺杀秦王,燕太子丹和宾客送他到易水岸边。荆轲的好友高渐离击筑,荆轲便慷慨吟唱了“ , ”。以此表明自己刺杀秦王抱着必死的决心。(荆轲慷慨赴难的句子)5、荆轲刺秦王中荆轲悲壮高歌的诗句是: , 。通过众宾客的神态表现出送行气氛的语句是

5、: , 。6、表现宾客同仇敌忾的画面的句子是: , 。 7、通过音乐渲染慷慨悲壮氛围的句子是: 。8、通过动作描写荆轲表现义无反顾精神的句子是: , 。 9、荆轲和而歌时宾客的表现: 。 , 。鸿门宴1.表现大丈夫做事不拘小节的句子: , 。2.表现处于任人宰割的地位的句子: , 。3.表示行动和目的不一致的意思的句子: , 。 沁园春长沙1、描写远望之景的句子(两句): 2、描写如火枫林,寄寓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表现出对革命乐观主义的句子(两句):3、静中有动、生气勃勃的场面描写的句子(两句):4、描写仰望与俯瞰之景,表现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的句子(两句):5、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上半阕着

6、重写景,写景的角度多样,远看: 仰视: ;俯瞰: 。总结: 。6、面对大千世界,诗人发出概叹,表现诗人雄心壮志和博大胸怀的句子(三句): 7、沁园春长沙关注国家命运,对国家命运发出感叹的句子(三句): 8、诗人旧地重游,引起诗人对往昔不平凡岁月回忆的过渡句(两句):9、表现革命者力量强大的句子(两句): (表现了词人年轻时意气奔放,强劲有力的特点)10、“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表现革命者关注国家大事的言行的句子(两句): 。(毛泽东年轻时就立誓为国家民族服务,沁园春长沙中他评论时政,书写宏文华章的集中概括的两句。)11、概括湘江秋景的一句: 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一句: 。12、以设问结尾,巧

7、妙运用祖逖“中流击楫”的典故的三句:13、在革命洪流汹涌之时,年轻人要起到中流砥柱作用,沁园春长沙中,词人巧妙地借用“ ”两句表现了这样的图景。14、写江上景物的两句是 : 雨巷1、诗人反复地拿丁香来比喻姑娘的诗句(五句): 2、描写姑娘向我走近时的诗句: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3、描写姑娘飘过时的诗句: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4、描写姑娘消失在雨的哀曲里神态的诗句: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5、丁香姑娘与我擦肩而

8、过后,我目送她渐渐远去的情景的句子: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6、行走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诗人希望遇到一个怎样的姑娘?请用雨巷中的原文回答问题: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再别康桥1.再别康桥中表现夕阳下的柳树色彩美和姿态美的两句是:2.康桥已经在诗人的心里扎下了根,再别康桥中诗人借用对柳影的描写,表达了这种情感,这两句是: 3.再别康桥中运用拟手法,表现出油油的青草,多情可爱的两句是: 4.康河的流水和水草呈现出的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徐志摩心向往之的境界,再别康桥中两句“ ,”便直接抒发了这种情感。 5.诗人徐志摩要和康桥离别,又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再别康

9、桥中“,”两句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表现了诗人自己的这种心情。6. 实写康河美的四句:7. 移主为客,两相交融,突出了康河的明静和自由自在的状况的四句:9. 用“一船星辉”来比喻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留恋的两句:10. 集中表现了离别的惆怅的三句:11. 作者轻轻离开,和康桥依依作别的诗句是: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12. 作者在诗中借“ ”两句表达对梦一般的美好回忆的追寻。记念刘和珍君1、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对“真的猛士”的评论的三句:2、描写作者面对反动派的下劣无耻而无法忍受的句子:3、作者对“沉默”的预言(选择复句):4、鲁迅痛惜于我们民族的“衰亡”,痛心于民族的默无声息,渴望“爆发”,它警示人们: 2 /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