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07434010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4.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一、中国古代主要的选官制度有:1. 王位世袭制从禹的儿子启开始;禅让制的惯例被破坏 ;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 禅让制.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一次重大的历史变革;它标志着原始社会 的“天下为公”为奴隶社会的“家天下”所取代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 ; 它是历史的进步;其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瞩怂润厉钐瘗睐枥庑赖.2. 察举制秦朝以后;封建的选官制度有了发展.汉武帝时建立和发展了一整 套选官制度用来选拔人才;其内容包括地方察举和皇帝征召等 ;其中自下 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官的最主要途径之一 .各方面人才的 涌现是汉武帝时期出现鼎盛局面的重要原因.闻创沟烩铛险爱氇谴净.

2、3. 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选官制度 .三国时开始实行 ; 隋唐时被废除 .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打破了原有的统治秩序 ;使汉代的 察举制度无法继续实行下去 .曹操为发展自己的势力 ;采用“唯才是 举”的用人政策;曹丕当政时创立了九品中正制.具体做法是:中央选择 “贤有识鉴”的官员兼任本州的中正官 ;察访士人;评列九品 ;作为官吏 除授的依据;中正评定士人;家世、才能并重.曹魏后期;尤其到了晋朝;九品中正制发生了变化 ;不再是选拔人才的途径 .由于中正官一职为世 家大族所垄断;选官任人唯看门第家世 ;出现了“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世 族”等级森严的局面.九品中正制是东汉以来世家大

3、族发展到一定程度 的产物;它加速了魏晋以来士族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残骛楼诤锩濑济溆4. 科举制第一;隋唐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 .隋朝兴起:隋文帝废除九品中 正制;开始使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吏;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誓愫闷 ; 科举制形成.唐朝完善:唐太宗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 科为主;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玄 宗时任用高官主持考试 ;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酽锕极额闭镇桧猪诀 二、选官制度的演变在官僚系统中;地方官员;无论是临民之官 ;还是封疆大吏;如何选用;事 关统治根基的稳固与否 ;受到历代统治者重视 .纵观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史之演进;地方官的选用

4、;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 .弹贸摄尔霁毙揽砖卤第一个阶段;从秦汉至隋唐以前 ;地方官选任以察举和荐举为主 ;以 “贤能”为标准;地方权力较大.从选拔上看:在先秦时 ;实行乡里举荐 的制度;在血缘与地缘政治相结合的情况下 ;基层举荐实际上跳不出“荐 人唯亲”的框框.汉代实行察举制度 ;规定由地方主要长官每年推荐一 定数量的人为官;推选的标准以德行、经学、乡闾清议为主.察举实行荐 举者与被荐举者连坐的制度 ;制度之初还是比较严慎的;但由于察举的标 准笼统;主观评价的成分多;容易出现请托舞弊;弄虚作假的现象;被举荐 者多为“门生故吏”;无真才实学 ;随着吏治的败坏 ;到东汉末年此制也 败坏不堪了.魏晋以

5、后实行九品中正制 ;选拔推荐的权力不再交由地方 官;而是由朝廷统一任命“中正”官 ;专门负责举士选才.这些中正官担 任本籍州郡的大小“中正”;由他们把地方人才划分为九个等级 ;上报给 中央;由中央任用.中正官评价人才的标准包括了察举制度所规定的内 容;还增加了“家世”和“才实”等条目 ;注重品德与能力相结合 ;比汉 代较为完善 ;一时间“儒雅并进”;起到一定积极的效果 .但此制度也存 在缺陷:一是选官的人;即“中正”官;多为本地的豪族大家所把持;二 是选拔标准多以家世出身为重 ;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选才 结果;阻塞了寒素人才入仕.谋荞抟箧飙铎怼类蒋蔷.从任用上看:从秦代起地方上长史

6、一级的官员就要由中央任命;以后 历代一直延续;秦汉地方层级分郡、县两级制;地方主官;都由中央下派; 郡守如此;县令也如此.但同时也规定 ;地方长官有自辟僚属的权力 ;郡 守、县令都可以在自己所管辖的区域内选择任用官员. 厦礴恳蹒骈时尽 第二阶段从隋唐至明清 ;选任方式以科举为主 ;以“考试”为标准;用人权完全收归中央.从选拔上看:隋唐实行开科取士;隋炀帝以科举制 取代了九品中正制 ;成为选拔各级官员的主要方式 .全国各地的士子不 用通过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经过公开的逐级考试 ;由官府择优录取.士 子在通过逐级政府和中央的笔试之后 ;要由吏部再进行面试 ;内容是考察 “身、言、书、判”即身体容貌

7、、言语应对、书法笔迹和判词书写 .科 举考试的内容以儒学为主;兼及见识才能.大致说来;科举考试由礼部考 才学;吏部考能力.明朝中期出现八股文;这是一种严格的排偶分股的应 考文体;考生易于掌握格式;评卷标准也较为客观.科举制度在发展的过 程中;也有过立废之争 ;朱元璋就曾一度下诏停止科举 ;但始终未能找到 一种超过科举的有效选官方式 ;所以;不得不在停科举九年后再次恢复 . 科举制度以相对公正、公平、公开的形式选拔和收揽人才;为整个政治机 体输送新鲜血液 ;在政治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茕桢广鳓鲱选块网从任用上看:地方主官仍然由中央统一任用 ;这一点一直未变 .变 化的是;取消了地方主官自辟僚

8、属的权力 ;地方官不能再自行任命属下官 员;所有进入流品的地方官员都由中央政府任用 ;文献通考中记载 ;隋朝 时“海内一命之官并出于朝廷 ;州郡无复辟署之事”.从隋朝起;地方主 官的用人权被中央收回.鹅娅尽损鹌惨历茏鸳赖. 古代地方官员选任制度对政治的影响地方官的选任 ;不仅仅是一项文官管理制度 ;它关涉到整个政治的 兴亡存废.从秦始皇废除封建 ;建立郡县后;中国的政治问题 ;从结构上说;就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其中地方官的选任事关政治结构稳定与 否的大问题.用好的用人方法用好人;则政治稳定;国家强盛;反之;则陷 入分裂与争战 ;这是被漫长的历史发展无数次证明了的 ;可以说;地方官 的选任制

9、度是政治发展的生命线.籁丛妈羟为赡偾蛏练净.首先;大一统既是传统治理的前提也是目的 ;地方主官由中央选任 ; 是实现大一统国家的客观要求.从秦到清两千多年的吏治发展中 ;地方官员的选任制度不断演变 ; 但有一点始终未变 ;那就是地方主官一律由中央任免 .秦始皇结束封建 割据的局面;海内一统;地方设置为郡、县两级;郡、县主印官郡守和县令 都由中央任免 ;成为定制;以后历代尽管行政区划不断调整 ;地方官权力 也时有伸缩;但地方主官一直由中央任命.之所以有这样的制度安排;主 要有以下几点原因:预颂圣铉傧岁龈讶骅籴.其一;大一统政权的建立必须有一个稳固的中央 ;有一套由中央统 一安排的人事组织体系.中

10、国的特点是民族众多;地域辽阔;区域间的差 别较大;给大一统的实现带来挑战;但如果不实现大一统;四方割据;各自 为政;就会使整个国家陷入杀伐争夺、混乱黑暗的灾难之中.要想保证大 一统的政治体制稳定;关键问题;是要有一个稳固的中央政权体系 ;在用 人上;要由中央统筹安排;特别是作为执政根基的地方政权 ;其人事任免 要由中央掌握.渗钐呛俨匀谔鳖调砚锦.其二;大一统的维护;要由中央的权威宏观调控 ;避免陷入地方性. 从汉代起就有地方官员任职回避的限制 ;就是说本郡县的人不能在本地 为官;一方面是防止本族本亲的地方势力坐大 ;利用国家政权合法施暴; 另一方面也为了避免各地方之间相互隔绝 ;不能很好的融合

11、;陷入狭隘的 地方性.为了增强不同区域间的融合、交流和发展;保证大一统的局面得 以维持;就要推行全国范围内选才 ;异地为官的制度 ;而这一制度只有在 中央的宏观调控下才能得以实现.铙诛卧泻哕圣骋贶顶庑.其三;大一统政权的存在;要求国家权力能有效制约地方势力 .地方 官是国家权力的代表;是政令下达和民情上达的关键环节 ;必须脱离地方 豪强势力;并对其进行制约 .中国古代的基层组织往往是在血缘和地缘 结合的情况下建立的 ;人们依靠土地为生 ;很少迁徙 ;乡里组织从结构上 讲一般比较稳定;地方豪强容易坐大.如汉代就有“宁负二千石郡守;无 负豪大家”之说.乡间豪族势力如不加控制;往往猖狂:兼并土地、荫

12、庇 人口、收养私从;当社会发生动荡时就会由患而生乱 ;与国家利益发生直 接的冲突.所以;古代治理中十分强调慎选临民官 ;一方面是考虑到要对 民众进行善治 ;另一方面就是要加大对地方豪族势力的控制 .拥缔凤袜其次;中央权威的树立是社会稳定的保证 ;中央掌握人事权 ;收回地 方自辟僚属的权力;统一官制.秦汉地方长官可以自辟僚属 ;实际上是将地方的部分用人权交给了 地方主官.地方主官可以在所管辖的区域内选官 ;虽然还要经过考试;达 到一定的标准;但由于是“自辟”;权力大 ;很容易使地方主官用自己的 亲信组成官府体系;当地方割据时;就成为脱离于中央的职能机构 .汉代 的削藩、魏晋南北朝的战乱;都是因为

13、地方权力太大;关键是地方有用人 权;所用都是自己的人 ;中央是天高皇帝远的虚制 ;地方则是现用现管的 实利;中央权威受到威胁.赃热俣阃岁匮阊邺镓骚.从文官管理制度的角度讲 ;秦汉地方可以自辟僚属;选用之官虽然属 于中央官制系列;但与地方官有更强的依附关系 ;出现管理的“双轨制”; 政行两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减弱.隋朝时;中央收回地方自辟僚属的 权力;统一了官制.可以说在地方官的选任上;古代社会至隋朝才开始走 上中央集权的道路 .隋朝推行了两项制度 ;使中央集权得到彻底加强 . 一是;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 ;中央用制度化的标准选拔人才 ;地方大族 不能再操纵选举;二是;取消州郡地方官自辟僚属权

14、 ;由中央在选官后统 一任命;升迁黜免依凭于中央统一考核.坛抟乡嚣忏蒌锲铃毡泪.用科举制度在全国范围内选官 ;继以铨选制度量能授官;再以考核制 度评定政绩以供进退黜免;完善了统一的文官管理;既保障了中央的权威; 又稳定了地方的秩序.蜡变黪瘪报伥铉锚铈赘.再次;制度化的选官标准 ;为实现长治久安的政治理想 ;提供了高素 质的地方官队伍.从历史上看;地方官员的选拔;如果没有具体的、可执 行的标准 ;就会被人为的好恶亲疏所左右 ;所以;传统治理的经验是选官 标准明确化和制度化 .凭借个人情感的选择往往是非理性的 ;容易出错 和不稳定的;而制度化的标准则是理性的、公正的和稳定的 .如果人事选举不能公开

15、进行;就会形成集团利益;进而使人事权不归于公 门;而落入私家之手;必然会导致徇私舞弊 ;弄虚作假的人事混乱 .隋唐 发展起来的科举制度;则以统一的、客观的、制度化的标准;开放了政权; 广泛吸收了人才.统一的测试标准为天下所有读书人提供了一个博取功 名、进入仕途的机会;也为国家最大限度的制度化吸收人才搭建起一个平 台.此外;全国集中考试;降低了政府在人才选拔上的成本 .通过集中考 试;以制度化的形式使社会精英在同一时间内以最大的可能聚集在一起 ; 以供拔擢 ;实现最有效的制度化选才 .唐太宗李世民在玄武门上看到士 人成群结队地进入考场;兴奋地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公开选拔;广用贤能 ;也是旷古盛世之所以能在唐朝出现的关键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