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人教版一师一优课必修一教学设计:第四章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3 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07420984 上传时间:2023-12-1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98.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人教版一师一优课必修一教学设计:第四章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3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地理人教版一师一优课必修一教学设计:第四章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3 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地理人教版一师一优课必修一教学设计:第四章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3 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地理人教版一师一优课必修一教学设计:第四章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3 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地理人教版一师一优课必修一教学设计:第四章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3 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地理人教版一师一优课必修一教学设计:第四章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3 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人教版一师一优课必修一教学设计:第四章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3 Word版含答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学年地理教学精品资料 2019.5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说明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2、说明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尝试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3、会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产生循环的物质基础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4、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图表分析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与其它同学交流、表达的能力。教学重点1、地表形态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2、地壳内部物质循环,以物质循环运动的观点看待岩石的形成和演变教学难点1、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2、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今天我

2、们所看到的地表形态并不是自地球诞生以来就是这个样子的,地球经过了漫长时间的演化,地表形态也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化。那么为什么地表是起伏不平的?是什么力量促使地表形态在不断地变化着? 板书: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师:地壳是不断变化的,地壳表面形态也在不断地变化着。地球上沧海桑田的变化,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都是地质作用的结果。地质作用主要有哪些形式?生:略板书:一、内力作用师:学习内力作用的概念,并明确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播放三段视频(喜马拉雅山不断抬升、地震、火山)。学生思考:这些或缓慢,或激烈的地壳运动,能量来自哪里?小结:来自地球内部内力作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

3、能。师:播放一段有关内力作用的介绍。学生思考: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包括哪几种?内力的三种表现形式中,哪种对地表的影响最大?小结:内力作用包括了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其中,变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岩浆也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因此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板书:地壳运动师:投影案例1:喜马拉雅山形成。投影喜马拉雅山的图片,视频及背景资料:喜马拉雅山,经过4000万年的抬升,才成为今天的世界最高的山脉。这个世界最高山脉的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现在每年仍以0.5-1厘米继续升高着 。学生讨论:喜马拉雅山上升的原因。师:播放六大板块

4、及其褶皱山形成示意图,整理学生讨论结果,得出结论:喜马拉雅山是板块水平运动形成的褶皱山。小结:这就是地壳运动的一种形式水平运动。投影水平运动的概念。师:投影案例2:意大利那不勒斯岸边的三根大理石柱。思考:公元79年15世纪,那不勒斯海岸的地壳发生勒哪种方向的运动?下沉运动。公元1518世纪,那不勒斯海岸又发生了哪种方向的运动?上升运动。那不勒斯海岸地壳的运动方向有几种?地壳的这种运动方向,与地表呈什么关系?两种:向上或向下运动。其方向与地表呈垂直关系。 小结:这是运动的另一种形式垂直运动。投影垂直运动的概念。列表比较:类 型水平运动垂直运动运动方向平行于地球表面垂直于地球表面表现形式地壳水平位

5、移,岩层弯曲变形地壳抬升或下沉产生结果褶皱山系,裂谷或海洋地表高低起伏,海陆变迁实 例喜马拉雅山、大西洋青藏高原、台湾海峡小结:在地壳运动中,这两个方向的运动是同时存在的,它们总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但是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区域,这两个方向的运动是有主次之分的。总体上地壳的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以垂直运动为辅。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使地表产生了高低不平。(活动探究)学生分组讨论:课本P75 活动 2:结合初中学过的“中国地形”,解释下面两句话:(1)山脉是我国地形的骨架。(2)我国的地形呈网格状分布。小结:由内力作用形成的山脉,制约着其他地貌单元的发

6、展,从而构成了中国地形的骨架。过渡: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貌的基本格局,但是外力作用也一刻没有停止过,那么什么是外力作用呢?它又有哪几种形式?它们是如何塑造地表形态的呢?(学生看书,讨论)板书:二、外力作用师:(总结)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会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这些作用统称为外力作用。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太阳辐射能。出示图片:风化壳,激发学生对其成因的兴趣。 视频:昼夜温差使岩石破碎,迎客松图片:生物使岩石破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风化作用的概念。(投影一组侵蚀地貌图片:风蚀柱,黄土高原地表形态,海蚀地貌,冰蚀地貌)师:以上我们看到的现象主要是什么作用形成的?这种作用

7、主要由哪些外力作用形成的?生:回答略。师:(归纳小结)水、冰川、空气等在运动状态下也可以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称为侵蚀作用。侵蚀作用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原地就形成了侵蚀地貌。同学们想一想,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到时哪里去了呢?生:回答略。(投影一组堆积地貌图片:亚马孙平原,新月形沙丘,海边的沙滩,冰积地貌)师:请同学们推测以下,上述堆积地貌中,哪些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哪些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哪些是海浪堆积作用形成的?哪些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说一说你的判断理由?生:回答略。师:(归纳小结)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在风、流水、冰川等的搬运作用下,可以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在搬

8、运过程中,如果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小结: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略)(讨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有着怎样的关系)让学生填表:内力作用外力作用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外力作用的关系师: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一对矛盾,既对立又统一。在地表形态的形成中,内力作用是主要方面的。(活动探究)学生分组讨论P77面活动,完成下面两个问题:这些地貌主要是在什么外力作用下形成的?推测这些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师:(承转)内、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也是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它们存在的基础是岩石圈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的相互转化。(学生阅读课本,了解三大类岩

9、石及它们的关系)板书: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师:观看动画: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设问)岩石圈有哪三大类岩石?三大类岩石与岩浆是怎样进行相互转化的?在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各环节的作用名称?哪些环节是属于内力作用?哪些环节是属于外力作用? 生:回答略。教师示范:绘一幅简图,说明地壳的物质循环过程。板书:(总结三大类岩石)1、 岩浆岩 喷出岩:玄武岩(有流纹或气孔)侵入岩:花岗岩(坚硬,建材)2、沉积岩 石灰岩(层里结构,有化石、煤、石油、天然气等)3、变质岩 石灰岩(变质作用)成为大理岩小结:地壳物质循环过程是从岩浆岩石新岩浆的过程,它们存在的基础是岩石圈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的相互转化。岩石要实现转化,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内力作用促使地壳上升(隆起)和下降(拗陷),另一个是外力作用对岩石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否则是难以进行的。自我评价:自主学习 (自觉完成 需他人督促完成 没能完成) 与同学协作(积极主动参与并发言 听别人讲没有参与) 课堂参与度(认真听讲并思考 能听大部分及思考 偶尔听及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