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醒狮的简单介绍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07415380 上传时间:2023-10-0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5.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醒狮的简单介绍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广东醒狮的简单介绍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广东醒狮的简单介绍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广东醒狮的简单介绍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广东醒狮的简单介绍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醒狮的简单介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醒狮的简单介绍(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东醒狮的简单介绍醒狮属于中国狮舞中的南狮,是一种地道的广东省汉族民间舞蹈, 是广东舞苑中的一宝。历史上由唐代宫廷狮子舞脱胎而来,五代十国 之后,随着中原移民的南迁,舞狮文化传入岭南地区。明代时,醒狮 在广东出现,起源于南海县。现流传于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各国华侨 中间;在广东境内主要分布在佛山、遂溪、广州等县市。广东醒狮被 认为是驱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节庆,或有重大活动,必有醒狮助 兴,长盛不衰,历代相传。下面是小编为专门您整理好的:广东醒狮 的简介。广东醒狮的简单介绍醒狮是融武术、舞蹈、音乐等为一体的文化活动。表演时,锣鼓 擂响,舞狮人先打一阵南拳,这称为开桩,然后由两人扮演一头狮子 耍舞

2、,另一人头戴笑面大头佛,手执大葵扇引狮登场。舞狮人动作多 以南拳马步为主,狮子动作有睁眼、洗须、舔身、抖毛等。主要套路 有采青、高台饮水、狮子吐球、踩梅花桩等。其中采青是醒狮的精髓, 有起、承、转、合等过程,具戏剧性和故事性。采青历经变化,派生 出多种套路,广泛流传。遂溪醒狮在表演上从传统的地狮逐步发展到 凳狮,由凳狮又发展到高台狮、高竿狮,由高竿狮又发展到桩狮。桩 狮的难度也在不断增大,如增加了走钢丝、腾空跳等表演类。最高的 桩接近 3 米,跨度最大达 3.7 米,充分体现了新、高、难、险的特色, 被誉为中华一绝。广州市的沙坑醒狮的道具造型特点是:狮头额高而 窄,眼大而能转动,口阔带笔,背宽

3、、鼻塌、面颊饱满,牙齿能隐能 露。表演分文狮、舞狮和少狮三大类。通过在地面或桩阵上腾、挪、 闪、扑、回旋、飞跃等高难度动作演绎狮子喜、怒、哀、乐、动、静、 惊、疑八态,表现狮子的威猛与刚劲。20世纪80 年代以来,几乎乡乡都有自己的醒狮队,一年四季, 开张庆典锣鼓声不断,逢年过节,狮队便上街采青、巡演。各镇、乡 村群众性的狮艺普及也盛况空前。广东醒狮已成为全国知名的为广东 特有的民间舞品牌。醒狮活动也广泛流传于海外华人社区,成为海外 同胞认祖归宗的文化桥梁,其文化价值和意义十分深远。广东醒狮的历史溯源中国的舞狮分北狮(北方狮)、南狮(南方狮),北狮重形,南狮神 似。这为多数专家、学者、舞蹈家、

4、武术家和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 据广东南海县编写的南海醒狮一书中记述:毋庸置疑,中国的醒 狮(南狮,)是从北方的黄狮子脱胎而来的。南狮究竟始于有时,查遍 史料,迄未见记载,其确切的年代,已不可考。然而,大体可以肯定, 是在五代十国之后,从中原流传至岭南地区民间的。笔者认为这一提 法有其道理: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岭南地区仍是处于落后的原始 部落社会。秦始皇统一中国给岭南地区带来了农耕、纺织等技术,带 来了中原文化。其后在隋朝开皇十年,设置南海县,其管辖范围包括 今天的广州市部分地方、佛山市区及三水、顺德等地。历史上,中原地区多战乱,中原地区人民曾有三次大迁徙,岭南 是其主要落脚地之一。中原人民的

5、南迁,其必然带来中原的文化,带 来了人民群众喜爱的舞狮,这是顺理成章的。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 集成(广东卷)醒狮一章中称:据传,佛山是醒狮的发源地。(注:佛 山原属南海县管辖)这点我们可以从当时南海县的物质基础及制作狮 子的工艺得到答案。南海县自古以来是富庶的鱼米之乡,土地肥沃, 盛产蚕桑鱼蔗;缀丝织造、陶瓷器皿、五金竹木制作、纸扎工艺等十 分兴旺,宋朝时南海县的石湾以其陶瓷工艺饮誉大江南北,素有石湾 瓦,甲天下的美称。在明、清时期,南海县佛山镇与湖北汉阳镇、江 西景德镇、河南朱仙镇同时号称中国四大名镇。佛山忠义乡志中 载:五斗司光绪三十三年呈报工商部实业品汇册载,狮头行制品精良, 省垣及外洋均

6、来定购,多在石路铺。这很清楚地说明了当时南海县的 狮子制作工艺为各地之冠。广东醒狮的基本特点醒狮的制作:以竹蔑、纸为主要材料,先用竹蔑扎成狮头形状, 糊上纸朴,眼、耳、嘴等处,是可以活动的,均粘上猪缤、马撰或植 物织物,晾干后,涂上各种颜色,再上光油定形。醒狮在造型上最大 的特点是头上多一角,据传是为了避开专供皇帝欣赏的黄狮子舞的各 种禁忌,令官府抓不住把柄而创造出来的。醒狮头最重的 6.5 公斤, 最轻的 3.5 公斤,共分四类。醒狮被(亦称狮尾),传统的长度是 4 米, 为了舞动灵活,现今改为 2.6-3 米。醒狮的种类:狮有多种,一种是金狮,又叫太狮,用于迎宾或隆 重的交往礼仪,一般不易

7、出动。一旦出动,其他狮子要向他三跪九叩。 金狮相遇,则要互相点睛然后金狮互相跪拜,以狮口交换请贴才又开 始舞狮。金狮之外,有黑狮、红狮和彩狮。据说分别代表张飞、关公 和刘备,反映不同的性格,如黑狮威武凶猛,红狮凝重,彩狮温和。 另外,因造型不同,各地民间对醒狮都有不同叫法:如南海的大头狮, 鹤山县的鸭嘴狮,清远、英德的鸡公狮,雷州半岛的鹦雄狮等等。醒狮的音乐:鼓是醒狮舞的主要乐器,加上锣、钱,形成锣鼓喧 天、排山倒海之势。鼓声的强弱、快慢、急速与柔和,是根据醒狮舞 的不同套路、不同动作而设置的。击鼓的技法、姿态,手势的花样十 分讲究。鼓谱有三星鼓、五星鼓和七星鼓三种。光看中国据醒狮舞的 不同套

8、路、不同动作而设置的。击鼓的技法、姿态,手势的花样十分 讲究。鼓谱有三星鼓、五星鼓和七星鼓三种。光看中国醒狮舞的鼓乐 队表演,已是一种很高的艺术享受。这是南海醒狮于1990 年7月在 马来西亚参加国际醒狮舞比赛时媒体的评价。醒狮舞的动作与套路:据老艺人讲,舞狮的步法完全采用南拳武 功之四平马、子午马、麒麟步、跳步、座盘步 (即老树盘根)、翻身、 翻滚等。这些动作硬桥硬马,刚劲有力,步法稳固,落地生根,凡学 舞醒狮者,必须先学南拳,以打基础。舞醒狮的表演程序是:出洞、 下山、过桥、饮水、采青、醉睡、醉醒、上山、玩球、大头佛戏狮采 青是高潮。采青分采高青和采地青。采地青又分水青、蟹青、桥底青、 拆

9、字青等。套路丰富,多姿多彩,技巧高,难度大。此外,还有狮子 花灯、狮子吐球、大头佛引狮和近代发展起来的竟技性极强的高桩狮、 梅花桩狮和狮子走钢丝等绝活。广东醒狮的艺术风格舞狮子的种类繁多,归纳起来,就有南派和北派之分,它们有不 同的风格和特点。民间较流行的说:北狮源自北魏。舞狮流行于胡人, 以木雕成而动,做祭治仪式,北魏年代,魏武王称之为北魏瑞狮,除 作为宫中娱乐之处,亦为胡人一解思乡之情。至南宋称之为北狮。南狮,流行于中国南方广东一带。说是有一头怪兽,到处吃乡农 的收成,但不伤人畜,常发出年年之声,人们便称为年兽,年兽眼大 口阔,头有触角,性格善良。乡农视之为圣兽,不敢捕杀,后村民以 爆竹之

10、嘈杂声吓走了年兽,民间复加平静。村民互相向亲友祝贺,并 定这天为新年,象征新的开始。从此,每逢新年,民间以竹仿制年兽, 烧爆竹,派红封。其次,南派狮头与北派狮头在造型上有严格区别, 北派以写实为基础。南派则以神似为主导,它以塑造一个夸张、浪漫 的狮子为艺术形象。南派舞狮头以广东醒狮最有代表性。狮子流传到各地后亦因应当 地的习俗,在握法、舞法、外型方面有所不同(尤其马来西亚、新加 坡等地)。但万变不离其宗,狮头外貌是以色彩来表现其性格,如红 狮关公脸,黑白脸、青鼻铁角蓄牙刷须的张飞形象则表现在豪放粗犷 的气势。广东传统的舞狮讲究技巧和武术功底,一般由二人或三人组成。 其中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

11、另一个舞大头佛,手执大葵扇作引导, 后面则有锣鼓队配合,狮子的动作随着鼓点的快、慢、轻重节奏舞出 千姿态百态。舞狮常用的基本动作有舐毛、搔瘙、探路、戏水、彩青 等 20 多种,在感情上则以喜、怒、哀、乐、贪、疑、忌、虑、饱、 饿、睡、醒为主,步形、步法有四平马、子午马、开合马、骑龙步等 20 多种。技艺高超的师傅既能舞出狮子的各种心态,又能把一套的 故事情节从高难的舞狮技巧中表现出来。只有这样,才真正达到南派 舞狮的上乘功夫。狮子在表演时与之配合的击打乐有鼓、锣、钹。击 鼓手是舞狮子的核心和灵魂。时代在不断地发展,当今狮艺,不论是演技或狮头和器材都有了 很大的变化。在国际上,器材的长、短、高、

12、低都有有一定的规限, 比赛时间规定在10至15 分钟之内,运动人员限定在6 至8个,从 而使传统狮艺从普及中走向竞技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广东醒狮的文化内容 佛山是名扬海外的中国古镇之一,拥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它不断 传承且经过时代的洗练,逐渐演化既富含文化传统又富含时代精神的 文化特色。醒狮就是其中之一中国广东省南海县,是醒狮的正宗发源地,远在明代初期,有中 国四大名镇之称的南海县佛山镇,就已经有专门制作醒狮狮头,狮被 和锣、鼓、钹的能工巧匠。而且,在佛山镇的附近墟集、村落,醒狮 舞就已是民间的传统体育项目,每当逄年过节,或遇有重大喜庆(如 乡人中举、新建祠堂落成等)事件,肯定出动醒狮助兴。其后

13、,这一 民间传统活动,逐渐遍及整个南国的两广地区。南狮的外形像狮子,但是,头顶多长一角,像狮子但又有不同于 狮子。南狮的独角角尖微弯向前,而不是向后,这种造型无损狮子的 威猛形象,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不难看出,是把狮子和独角兽两者 之间的特征,糅合成一种别具一格的新型狮子,众所周知,中国封建 时代的皇朝,对于僭用皇帝专用的服饰、仪仗等的民间百姓,没有不 视为犯上作乱。其罪状,轻则倾家荡产,重则诛连九族。因为黄狮子 舞既曾为李唐皇帝所独享的专用舞蹈,自唐代以后的五代、宋、元、 明等王朝,亦理所当然视之为禁物,谁也不敢去冒此天下之大不敬。 但狮子舞毕竟是劳动人民所创造,是一种艺术性和体育性相结合的

14、传 统娱乐,人民喜爱它,于是乎想出了避开有关禁忌的良策。醒狮的形 象,既是狮子但又多长一角,如遇官府追查时,就称为独角兽舞,令 统治者抓不著把柄。宫廷的黄狮子舞,以人手执红拂作引动 ;而醒狮 舞是以人扮大头佛手执葵扇来引动,且不拘束于什么五色、五方之类 定法,又有自创一格的敲击乐和技法,源出自黄狮子舞,又别于黄狮 子舞,成为岭南地区民间的传统体育娱乐重要的活动,表现出其强大 的生命力,是人民的新创造,为人民所喜爱。在南海西樵山曾经出现一位醒狮史上的风云人物,南海西樵山人 杰地灵,一代武侠黄飞鸿就诞生在西樵山下。黄飞鸿倡导的南狮狮艺, 舞出了中华民族气节,体现一种开拓、团结、不畏艰险的民族豪气。

15、 当年黄飞鸿狮王争霸的场面如今每天都在纪念馆中重现。几位身手矫 健的年青人在三米多高的铁桩上闪展腾挪,南狮的神奇魅力尽在灵巧 的动作中淋漓展示,仿佛又看见黄飞鸿当年的风彩。有着极高的观赏 价值。经常锣鼓喧天,狮子就出场了,它迈着矫健轻快的步伐,左顾 右盼,摇头晃脑,神态极为机警,四条腿敲击着地面,踩着令人眼花 缭乱的步伐向铁桩靠近就在看客眨眼的时候雄狮突然跃上的铁桩,随 即一个狮立,笑傲长空,狮身上的鳞片在太阳下熠熠发光。人们一阵 惊呼,再看狮子急转回头,四脚落在桩上,在节奏鲜明的鼓点中迈出 灵动的步伐在三米多高的铁桩上,升腾跳跃,如履平地一般,说话间, 鼓声突然停息,雄狮突然向前跃起,四脚腾

16、空,在落桩时前脚落空, 整个狮身向下急坠,观众席上有人在蒙住双眼,不忍再看 ,再看狮子 在落到铁桩中部之时前脚突然夹住铁桩,稳住下坠的身型,在停留片 刻之后突然发力借助后腿上拉之力跃上铁桩,然后一个潇洒的亮相结 束了此次表演。观众席上传来潮水般的掌声。醒狮也就不仅风采于当年,而今也倍受欢迎。随着改革开放,广 东醒狮队已遍及广东城乡,醒狮影响与日俱增。它集观赏性、艺术性、 竞技性于一体,同时具备浓厚的吉祥、喜庆色彩以及烘托气氛的渲染 能力,就连国外华侨也成立醒狮队,演绎传奇色彩。年代愈来愈久远, 醒狮精神也愈来愈被传诵,醒狮逐渐成为潮流!广东醒狮的舞苑瑰宝醒狮,属于中国狮舞中的南狮,是地道的广东民间舞,是广东舞 苑中的一宝。历史上由唐代宫廷狮子舞脱胎而来,五代十国之后,随 着中原移民的南迁,舞狮文化传入岭南地区。明代时,醒狮在广东出 现,起源于南海县。现流传于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各国华侨中间 ;在 广东境内主要分布在佛山、遂溪、广州等县市。广东醒狮被认为是驱 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