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旱灾害预防与应急机制调研报告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07412252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4.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旱灾害预防与应急机制调研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水旱灾害预防与应急机制调研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水旱灾害预防与应急机制调研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水旱灾害预防与应急机制调研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水旱灾害预防与应急机制调研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水旱灾害预防与应急机制调研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旱灾害预防与应急机制调研报告(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 频率高,破坏强度大,分布范围广,给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 巨大的危害。科学地认识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以及尽可能 减小它们所造成的危害,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心的一个主 题。我国各种自然灾害中,尤以水旱灾害发生频繁、影响范 围广、伤亡人多、经济损失大,自古至今就是人类面临的 主要自然灾害,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页就是劳动人民和洪 水斗争的光辉画卷一大禹治水。随着经济发展和人膨胀, 水资源短缺日趋严重,干旱化趋势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 本文即着重介绍我国水旱灾害的特点、预防与应急机制以及 个人的意见和建议。、我国水旱灾害的基本情况1、我国水旱灾害的特点我国地处欧亚大陆东南部,东南

2、临太平洋,西北 深入欧亚大陆腹地,西南与南亚次大陆接壤,地势西北高、 东南低,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十分复杂。大部分地区位于季 风气候区,降水时空变化大,导致干旱、水灾时空变化频繁。我国幅员辽阔、江河众多。全国1/2的人口,1/3 的耕地,70%的工农业产值集中在七大江河中下游地区。这 些地区恰恰是受洪水威胁最严重的地区,洪涝灾害曾给中国 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据历史记载,公元前206年一1949年 的2155年间,中国发生较大洪水灾害1092次。历史上危害 甚重的黄河,三年两决、百年一改道,泛滥范围北到某, 南至淮河流域,总计25万平方公里。1933年黄河大水,南 北两岸大堤决口 50多处,死亡万

3、人。长江自汉代开始就有 水灾记载,1931年长江、淮河大水,共因灾死亡40万人。 1935年长江支流汉江和澧水特大洪水,死亡万人。我国又是一个严重干旱缺水的国家,人均占有水 资源量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1997年在联合国统计的世 界149个国家中,中国排名第110位,被列为13个贫水国 家之一。总体来看,我国的水旱灾害有五个显著特点:一 是灾害具有广泛性。除沙漠、极端干旱地区和高寒地区外, 我国三分之二的国土面积都处在洪涝和干旱灾害的笼罩之 下。二是灾害具有不确定性。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还很难预 测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严重程度。三是灾害具有突发性。 暴雨发生的随机性决定了洪涝灾害的突发性。

4、在一些地区经 常出现旱涝急转的现象。四是灾害具有不可避免性。这是由 我国特殊的地理气候等条件决定的。五是灾害具有相对可控 性。几千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50多年的实践表明,抗御 水旱灾害不仅有所作为,而且还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建国以来的水旱灾害建国以来,我国因洪涝灾害年均农田受灾面积1 亿多亩,大约两年左右发生一次较大洪灾。1990年以来全国 年均洪涝灾害损失在1100亿元左右,约占同期全国GDP的 2%。遇到发生流域性大洪水的年份,如1991年、1994年、 1996年和1998年,该比例可达到3%-4%。九十年代以来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统计表(亿 元)1949年以来,全国年平均受旱面积亿亩

5、,其中成 灾面积亿亩,全国平均每年因旱损失粮食142亿公斤,其中 有13年发生严重干旱灾害,相当于4年左右发生一次重旱, 受旱面积均超过4亿亩,成灾面积超过2亿亩。随着社会经 济的发展,工农业和城市生活用水急剧增加,加上水环境恶 化,可用水量减少,我国旱灾发生频率呈上升趋势。1991 2002年年均因旱受灾面积亿亩,其中成灾面积亿亩,年均因 旱损失粮食286亿公斤。另外,因旱造成数百座城市缺水, 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巨大。3、水旱灾害对我国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影响在各种自然灾害中 位居第一位,损失约占全部各类自然灾害的60%以上,重大 水灾往往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安定与国家

6、的盛衰。中国自古就 有“治国先治水”之说。其主要表现为对国民经济、社会和 环境三个方面的影响: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洪涝灾害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主要包括:对农业、交通运输、城市和工业的影响及对水利 设施的破坏。19491993年期间全国粮食总产量平均增长率 为。而受洪灾影响,1954年的粮食总产量增长率仅为; 1991年增长率为-。洪水对铁路、公路等交通干线的破坏 十分严重。据统计,从1981年至1990年,由于山洪、泥石 流等洪水灾害造成全国主要铁路干线平均每年中断行车120 余次,在大洪水年份中断行车现象更为严重。如1954年江 淮大水,京广线中断100天。对社会的影响。洪涝灾害对社会的影响,主

7、要指 对社会生活、生产环境的影响,以及人伤亡、灾民的安置 等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如1954年长江、淮河特大洪水 死亡万人;1975年河南大水死亡万人;1998年长江、松花 江流域发生大洪水,受灾人达亿人,倒塌房屋685万间。 大量的灾民安置,生产恢复,疫病防控,给国家经济带来沉 重负担。对环境的影响。暴雨洪水导致水土流失,土地贫 瘠,水流中夹带的大量泥沙淤积河湖,导致河流功能衰减、 湖泊萎缩、耕地沙化,后果难以估量。旱灾同样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造成 了严重影响。随着人增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断,干 旱灾害的影响范围,已经由传统的农业领域扩展到工业、城 市、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旱灾

8、的损失也越来越大。农业方面主要是影响粮食生产。旱灾造成的粮食 损失要占全部自然灾害粮食损失的一半以上。20世纪90年 代我国农作物因旱年均受灾面积、损失粮食及其占粮食产量 的比例已由50年代的亿亩、435万吨、分别上升到亿亩、 2450万吨和。工业方面,因干旱缺水平均每年直接影响工业产 值2300多亿元。间接经济损失更是惊人,据有关部门估算, 由于农业、工业受旱给其它行业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按 1990年价格计算,全国每年平均达852亿元人民币。社会影响,全国每年都有数千万人和数千万头牲 畜因旱发生临时性饮水困难。城市缺水问题也日益突出,全 国660多个建制市中,有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10

9、0多个 城市严重缺水,不少城市居民正常生活受到很大影响。干旱还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造成树木枯死, 草场退化,冰川退缩,湖泊干涸,土壤沙化。据统计,近年 来我国土地沙漠化以年均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扩展,全 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3以上。 干旱造成地下水超采,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入侵。据统计, 全国每年地下水超采量超过80亿立方米,已形成地下水漏 斗区56个,面积达万平方公里,仅华北平原大漏斗面积就 将近4万平方公里,漏斗最深达100多米。有30多座城市 不同程度出现地面沉降、塌陷、裂缝等破坏现象。环渤海地 区和胶东半岛有1200多平方公里发生海水倒灌。4、我国防治

10、水旱灾害面临的突出问题(1)防洪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现有防洪工程标准低、隐患多。我国江河防 洪标准低,难以抗御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由于工程险工隐 患多,防御工程设计标准以内的洪水也有较大难度。如1994 年珠江发生相当于50年一遇的洪水,而防洪标准为100年 遇的北江大堤却发生了严重的管涌险情。1998年汛期,长 江干支流堤防共发生四万多处险情。主要原因是现有堤防多 是在历朝历代原有民堤的基础上逐步加高形成的,且基础多 为冲积平原的砂层,透水性强,存在基础防渗差,堤身断面 不够,堤身材料不合要求等问题。另外由于现有水库长期使 用,存在很多隐患,不少水库不能正常拦蓄洪水,有的水库 由于工程问题还成为

11、下游防洪安全的隐患。二是湖泊调蓄能力不断降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 人的增加,人与水争地的现象日趋严重,大量的湖泊被围 垦,调蓄洪水容积急剧下降,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加重了洪涝灾害。与50年代相比,中国七大江河参与防洪 调蓄作用的湖泊面积由9214万亩减少到6885万亩,减少 25%。如果用1954年的天然调蓄容积对1998年实际洪水进 行演算,两湖及长江中游1998年的水位可降低1米左右, 由此可见,正是由于湖泊调蓄能力的降低,致使洪水威胁加 大。三是河道萎缩、行洪能力急剧衰减。泥沙淤积加 上人为设障、盲目围垦,使河道行洪能力严重下降。如海河 干流、独流减河和漳卫新河的泄洪能力比原设计

12、能力降低幅 度达4060%;黄河泥沙淤积形成了著名的“悬河”,河底 比河南新乡地面高20米,比河南开封地面高13米,比山东 济南地面高5 米, 1996年洪峰流量仅为1958年的三分之一, 水位却高出近1米。许多中小河流也由于河道淤积导致防洪 能力下降。甘四是蓄滞洪区运用难度加大。蓄滞洪区内人口 曰曰多、安全建设滞后,区内经济发展较快,资产增加,分洪不 仅损失巨大,而且区内人员的安全救生任务也非常艰巨。如 荆江分洪区1954年仅有17万人,而现在已有54万人。五是干支流控制性工程不足。在河道上中游有条 件的地区兴建大型控制性水利枢纽,是控制上中游洪水的重 要措施之一。一些干流如嫩江、松花江、西

13、江等至今还没有 控制性工程,主要支流上的控制性工程则更少。六是非工程措施滞后,还不能满足防御大洪水的 要求。目前我国水文测站布设、水文预报、报汛手段、防洪 通信建设及管理等方面都有一定问题,严重影响防洪工程效 益的发挥。(2)防治旱灾面临的突出问题是防治旱灾投入不足。多年来用于抗旱的资金 明显不足。“九五”期间中央水利基建投资规模有较大幅度 的提高,用于防洪工程建设的投资相对较多,用于水资源工 程建设的较少。地方各级对抗旱的投入则更少。二是防治旱灾管理落后。重建设、轻管理问题一 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抗旱减灾工作缺乏统一规划;旱情、 旱灾评定没有统一标准;抗旱信息系统现代化建设严重滞 后,旱情信

14、息的采集、传输、分析、处理手段落后;抗旱工 作管理队伍力量薄弱。三是防治旱灾工作无法可依问题突出。近些年 来,由于干旱缺水危机不断加剧,旱区各行业、各部门,流 域的上下游、左右岸用水矛盾十分尖锐,但我们目前还没有 协调抗旱矛盾的相应法规,因而,如何用法律手段化解各方 面用水矛盾已经十分迫切。四是水利工程老化失修,效益衰减,抗旱能力不 断减弱。我国耕地面积亿亩,但有效灌溉面积只有亿亩,58% 的耕地没有水利灌溉条件。灌区水利工程绝大部分都是在 5070年代修建的,经过几十年的运行,老化失修已十分严 重,灌溉保证率低。同时由于大量抗旱基础工程产权不清, 责权不明,缺乏良性管理体制和机制,造成许多抗

15、旱设施长 期失修,无人管理,抗旱时束手无策。五是水资源利用率不高和水环境的破坏,加剧了 干旱缺水危机。2016年我国万元GDP用水量为465立方米, 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为, 发达国家为;全国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为218立方米, 是发达国家的5-10倍,水的重复利用率为50%,发达国家 已达85% ;全国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达20%左右,仅城市便 器水箱漏水一项每年就损失上亿立方米。水环境恶化也加剧 了干旱缺水危机。全国约700条大中河流近1/2的河段受到 污染,1/10的河段被严重污染。全国7大江河都已不同程度 受到污染,北方的黄河、海河污染更为严重。南方也有不少 地

16、方守在河边没水吃。六是对防治旱灾减灾工作研究不够。如对旱灾的 成因、损失、影响等一些规律性问题,以及针对这些规律提 出的抗旱对策、措施等问题重视不够,研究不够深入,直接 影响到抗旱工作的开展。二、我国水旱灾害管理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抗御水旱灾害过程中,我国水旱灾害管理逐渐 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管理体制和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为应对 防汛抗洪、抗旱救灾等突发事件发挥了重要作用,保证了防 汛抗旱工作紧张有序开展,有效减轻了灾害损失。下面从六 个方面进行介绍。1、法律法规国家先后制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沢中华人民共和国蓄滞洪 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沢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沢城市节 约用水管理规定、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以 及国家防总成员单位职责、国家防总工作制度等有关 规章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