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教案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07400497 上传时间:2023-04-1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教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教案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文安排在中职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这一单元的话题是“透视历史的烟云”,设计的理念是让同学们通过对诗词的学习,了解作者如何借鉴历史,表达对历史的感悟,更主要的是让学生感受苏轼豪放的词风,体会他复杂矛盾的情感,学习他的旷达胸襟和进取精神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了解作者及词的有关知识。2、能力目标 :通过诵读,感知本首词所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诵读和鉴赏水平 。3、情感目标 :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和壮志未酬的情怀,体会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 品味词作豪放雄浑的气势、苍凉

2、悲壮的情调,了解作者是怎样结合写景和怀古来抒发感情的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感情。二、说教法1、诵读法。先播放配乐朗诵,然后学生跟读,齐读,进而达到背诵的程度。通过诵读使学生体会到词的博大意境。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情感的产生往往来自于直观的、具体的形象。通过一些相关图片让学生感受作者笔下的壮景和豪情。3、提问分析法。在诗歌的分析过程中,通过提问、讨论、分析让学生通过合理的想象与联想,体会词人写景、咏史、抒情的完美结合。三、说学法1、诵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领会词作博大的意境和作者复杂的情感。 2、合作探究法在词的分析过

3、程中,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深入领会本词景、史、情的完美结合。 四、说教学过程1、作者介绍2、写作背景3、课文诵读4、词作赏析5、小结作业6、课外延伸补充介绍词的常识词,又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乐歌唱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有词牌,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课文“念奴娇”是词牌名,“赤壁怀古”是题目。按字数分类 按结构分类小令:58字以内 单调:一阕中调:5990字 双调:两阕长调:91字以上

4、 三叠:三阕 四叠:四阕(一)导入新课请同学们根据下面的诗句,判断这是说的谁?“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大部分同学能知道指的是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那为什么是四大家呢?因为苏轼还是书法家。引出作者苏轼。(二) 作者介绍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文学家,书画家。 思想:苏轼思想较复杂,虽以儒家思想为主,但老庄哲学和佛家思想也很浓厚。才华横溢的苏轼文“唐宋八大家” (唐)韩愈 柳宗元 (宋)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曾巩 王安石诗“苏黄” 苏轼 黄庭坚 词“苏辛” 北宋词人苏轼、南宋词人辛弃疾书、画“宋四家” 苏轼 蔡襄 黄庭坚 米芾(三)写作背景苏

5、轼 21岁中进士,开始为宦生涯。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责授黄州团练副使。哲宗时,因反对司马光,被贬任杭、颖、定州知州。59岁时,先后被贬岭南惠州和海南琼州。 本词写于1082年,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四)播放课文配乐朗诵,学生跟读,齐读,并结合课文断句示例,注意词的断句、语音、语调,感受作者的感情。为下面几个字注音故垒( li ) 纶巾( gun ) 强虏( l ) 华发( hu )樯 橹( qing l ) 酹江月( li )(五)词作赏析合作探究1、整体赏析思考:全词的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学生小组讨论)明确:上阕:描写赤壁之景,下阕:抒发怀古之情。

6、2、赏析词的上阕(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一方面 奠定了全词雄浑大气、昂扬豪迈的感情基调。另一方面 作者面对江水不禁心潮起伏激荡,怀想往昔无数的风流人物都如滚滚长江水一去不复返。这样一来,一下子就将眼前之景与历史的风流人物联系在一起,形象地表现了历史的沧桑变迁。为下阕英雄出场作铺垫。(2)词的上阕描绘了怎样的赤壁图景?文中用了哪些传神的词语?请简要分析。字词 特点 角度 修辞 基调乱 险怪 形 夸张 豪穿 高峭 迈惊 汹涌 拟人 奔拍 水石相击 声 放卷 狂澜奔腾 形 比喻雪 水色纯白 色写出了赤壁的雄伟壮丽,气势恢宏。(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

7、杰”一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江山如画” 承接上文对景色的描写,“一时多少豪杰”既照应开头“千古风流人物”,又为下阕赞写周瑜作了铺垫。欣赏几幅图片,感受作者笔下的壮景与豪情。3、赏析词的下阕(1)思考:我们知道三国时期是英雄辈出的时代,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大战长板陂的张飞,单骑救主的赵云,运筹帷幄的诸葛亮在诸多英雄中,作者为什么却选择了周瑜作为咏诵的对象,?(学生合作探究)明确:三国志中记载,赤壁之战主战方为东吴,主战将为周瑜,赤壁之战成就周瑜毕生功业。 (2)苏轼刻画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小乔初嫁了年轻得志(侧面衬托)雄姿英发 英俊潇洒羽扇纶巾 儒雅斯文谈笑间 作战指

8、挥若定樯橹灰飞烟灭足智多谋(3)周瑜身上到底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周瑜苏轼年龄三十四岁四十多岁职务东吴都督团练副使(虚职)生活幸福美满屡遭不幸外貌英俊儒雅早生华发机遇功成名就壮志未酬对比映衬。借对周瑜的仰慕之情来反衬自己的失意,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4)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句所表达的作者情感?明确:这首词抒发了诗人对往昔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和敬仰之情以及词人对自身坎坷人生的感慨之情。“人生如梦”,抑郁沉挫地表达了词人对坎坷身世的无限感慨。“一尊还酹江月”,借酒抒情,思接古今,感情沉郁,是全词余音袅袅的尾声。 (五)课堂小结上阕咏赤壁,着重写景,为描写人物作烘托。下阕着重写

9、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六)、课外延伸 欣赏苏轼的另外两首词。江城子 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 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水调歌头 苏轼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 照无眠。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

10、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是苏轼思念他的弟弟苏辙而写的。本篇为熙宁九年(1076)中秋苏轼在密州超然台饮酒赏月时所做。外任整整五年,与胞弟苏辙也整整五年未见。本篇正是表现这种手足相念之情。在抒写手足情深的同时,词人不能不想到,兄弟二人都是由于与变法派相左而出为地方官,并备受冷遇的,不能不想到仕途险恶。所以“大醉”遣怀,表现出世与入世,隐退与仕进的矛盾心情。 )(七)、作业1、熟读成诵,领悟作者情感。2、领会怀古诗或词的特点,并从这些方面试着鉴赏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五、教学反思本节课在教学环节上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并且提高了课堂的效率。使用幻灯片可以大大节省板书时间,把这部分时间留给学生思考和朗读,效果更好!2、通过播放朗读录音,让学生跟着范读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达到了学生有感情朗读的目的。当然本节课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有待改进:、应该给学生再长一点的朗读时间,争取能让学生熟读成诵,最好当堂完成背诵的任务,这样能使他们找到自信。2、多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概括能力,有许多学生心里明白但无法用精美、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六、板书设计念奴娇赤壁怀古(词)苏轼(东坡) 上阕景(大江赤壁)江山如画(承上) 情(怀古追雄)一时多少豪杰(启下)下阕 怀古(遥想) 伤己钦佩周瑜 感叹自我寄托抱负 实现超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