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技巧 (2)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07398575 上传时间:2023-08-25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16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叙文阅读技巧 (2)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记叙文阅读技巧 (2)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记叙文阅读技巧 (2)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记叙文阅读技巧 (2)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记叙文阅读技巧 (2)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记叙文阅读技巧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叙文阅读技巧 (2)(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记叙文阅读常见考点及答题方法考点一:整体感知文段,归纳内容要点,理解主旨1、常见题型题型1、概括文章内容方法:扩展文章标题法;语段中开头结尾处的抒情议论性句子。叠加法 【把文章主要段落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等。(特别是抒情散文中)】一线串珠法(抓线索) 六要素法:叙述六要素,连缀成话。题型2、直接让考生概括人物性格方法:1、可以从原文中直接摘取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2、结合文章中描写的重点,自己概括总结; 3、遵循“找原文细分析得结论”思维的过程。 题型3、直接让考生概括主旨方法:1、掌握概括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题型4、

2、文段中事例的概括()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2、注意格式:本文记叙了(描写了、刻画了、介绍了)的故事(事迹,经过等),表现了(赞美了、讽刺了、歌颂了、鞭挞了、揭示了、反映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品质、社会现实等),抒发了作者的感情。提示: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什么,感情怎么样。阅读时要灵活掌握各种方法,首先思考阅读的文章适合用哪种方法概括,其次在概括时还要注意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内容,语气要连贯、意思要简明。考点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1)文段中的关键词语 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

3、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答题套路:“X X”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2)约数,确数等词的赏析(说明文)常出现的词语:据说,大概,一些,或多,或小,左右,丈许,一定,只有答题套路:文章用词准确,如“XX”、“XX”、“XX”等词,说明了“(根据字词所指的具体内容分析)”,体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性与严密性。(3)动词、形容词的赏析(记叙文)答题套路:“XX”、“XX”等词用得好,它把“”

4、(动作或形态,根据文章内容来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它(以动写静,化静为动)使之具有(人格化,形象生动)(根据内容情况写)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由于词语的多义性和使用上的灵活性(可以临时改变用法和词性),有些词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往往难以理解。因此,必须在复习中着重指导学生“瞻前顾后”,联系上、下文准确理解词语的意思。其方法大致有:、找出前后文中的有关语句明确词义。这是指有些词义已包含在或直接出现在文章里,只要联系前后文加以明确就行了。比如:马踏飞燕中的“构思奇妙”这个词,只要引导学生读读后一句“让马的右前腿大步前跨,左后腿向后平伸,以表现它在快速奔跑”,学生就把握住词义了。有时,这种情况还有

5、些变化,比如将相和中有“完归赵”这个词语,但课文中只有“把和氏璧送回赵国”,那就“完”没有解释,其实转个弯词语的意思也就有了。如果我们引导学生想一想送回的“和氏璧”怎样的?学生就能归纳出完整的词义:把和氏璧完整无缺地归还赵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推敲揣摩把握变化。有些词在实际使用时,词义有了变化。对这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分析,推敲揣摩,才能把握变化。例如:“他借到一本杂志,贪婪地读起来。”“贪婪”的本义是贪得无厌。放到句子里怎么也说不通。引导学生想一想句子讲了什么,然后再思考“贪婪”的意思,就能领会这里的“贪婪”是不知满足,专心入迷的意思了。、借助前后文决定取舍选准

6、义项。有些词有多种义项,在文章中究竟取何种解释,就地“借助”前后文,把词义与具体的语言挂上号,要注重让学生有一个根据查字(词)典得到了多种义项,然后通过分析比较,对照文章,恰当选择的思维过程,并注重培养学生把选择的词义,放到句子中检查是否合适的学习习惯。例句1:文章中“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句中“肥胖”、“轻捷”等形容词用得好,“肥胖”形象地写出了黄蜂的形态,“轻捷”既写出了“叫天子”的形态,又写出了它灵敏的动作特征,这样使文章描写更生动形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例句2:阿来的词典的故事中“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句

7、中“漂亮”一词有什么含义(或表达效果)?答:“漂亮”一词不是指阿姨一下子好看起来,而是反映出阿姨的怜悯使我对阿姨产生了好感的内心活动。考点三:句子(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思路一:明确位置,把握作用(一)位于开头1、点明主旨,总领下文。2、设置悬念,吸引读者。3、为全文渲染气氛,为下文的叙事或抒情奠定感情基调。4、为下文情节埋下伏笔或作铺垫,使故事情节发展合理,使读者感到巧妙有趣。(二)位于中间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照应前文,使文章结构更加严密。(三)位于文末1、总结全文。 2、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中心突出。 3、点明主旨,升华情感。思路二:联系内容,突出情感1、点题。 2、强调突出感

8、情。 3、深化中心,揭示主旨。(文眼句) 4、发出号召,鼓舞精神。(常见于结尾句)思路三:结合修辞,增强效果结合修辞作用体会该句子的作用或效果(详见后文【6、修辞及表达效果】)考点四:品析文中优美精警语句(段),体会其深层含义及作用文段中的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标题;开头结尾句;总结全文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点明题旨的句子照应过度句(一)句段在结构上的作用类型:让考生直接回答文段或句子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方法:了解在句子在文章开头、中间、结尾处的作用(1)开头句子的作用1、开篇点题; 2、总领全文; 3、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

9、趣或思考。 5、为下文埋下伏笔(2)记叙文中间句子的作用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3、为下文埋下伏笔 4、为下文情节作铺垫 5、推动了情节的发展(3)记叙文结尾句子的作用1、篇末点题;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3、首尾呼应(前后照应);4、点明中心,升华主题;5、令人深思,给人启示,让人觉得回味无穷。 理解句子的含义,主要指对句子深层意思的领会,对句子修辞方法的理解,对句子作用的分析,对作者用意的解说。重要句子指:(1)点明题旨的句子;(2)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3)总结全文的句子;(4)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5)

10、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重要句子的特征:(1)含蓄深刻;(2)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重要句子的作用:(1)题目的作用揭示中心(对象);形象含蓄,激发兴趣。(2)开头的作用揭示中心(点题);引出话题(下文);设置悬念;激发兴趣。(3)结尾的作用总结上文;揭示(突出)主旨;语言含蓄深刻,留有余味。(4)过渡句的作用承上启下。重要句子在文中的深刻含义和作用解答技巧(1)分析句子的表层含义。(一般为语境义,能从上下文找到答案:若是比喻句,找出本体代入句中;)(2)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即感受词句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回答时

11、注意紧扣文章或段落中心和文章写作背景。)(3)如果句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先弄清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然后根据这种修辞的特征、功能,结合具体语境,琢磨句子的含义。复习训练示例一例: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的修辞方法(指出写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荷叶的姿态美(表层含义),突出了花港观鱼绿的茁壮的生命力(深层含义)。示例二例:那位伟大的母亲已被冻成一尊雕塑,她依然保持着喂奶的姿势屹立不动。结合上文,谈谈划横线句子的表达方式及作用。采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写出了母亲被冻成雕塑的姿态,歌颂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示例三指出本文最后一节画线句

12、的含义和作用。 这一句(内容上)总结全文内容,深化了文章中心,(结构上)呼应了开头,(效果)引发读者的思考,使文章留有余味。总结理解句子含义的主要方法有:、通过注释疏导理解句意对造成阅读障碍的词语,教师要加以必要的注释疏导,帮助学生扫除障碍。如草原写小丘之绿,“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学生不理解“渲染”与“墨线勾勒”的意思,只要启发画过中国画的学生到黑板上画一画,学生就明晓句意了。对难在“物”上的句子,可用这种方法。、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意关键词语,显然是在句子中起关键作用,核心作用的词语,关键与否,并不取决于是否属于生字新词,而是看其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地位。

13、抓关键词语有“扣词法”、“推敲法”、“删减法”等,如为人民服务中有一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只要理解了“固”或“于”这句的含义也就掌握了。、借助句法知识理解句意有的句子比较复杂,可以指导学生先把构句间架勾勒出来,用缩句的方法去理解;有的句子用了修辞手法,要分析修饰成分,找出表达的重点;有的句子是复句,要理清逻辑联系准确体会。如桂林山水中有一句“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受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它的间架简单:“漓江水静,漓江水清,漓江水绿”,针对它的修饰成分加以分析,就能明白这句话描绘了一幅秀丽的景色

14、,表达了作者赞叹不已的思想感情。、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一定的语句有其固定的句法意义,但一旦依附于具体的语言活动后,就产生了生动的情境意义,能够恰如其分地表达丰富的思想内容。因此,理解句意应瞻前顾后,综观上下,这既是理解句意较普遍的方法,也应看作理解句意最基本的原则。具体的说就是联系文章的中心,作者的意图,联系人物的品格,事件的意义,景物的特点来理解。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写;“他们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表面看来,这句话没有什么不好懂,但真正的含义需要联系上下文分析事件发生的环境,领悟文章中心的基础上方能理解把握。(二)句段在内容上的作用理解

15、段中的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评价、赏析关键句,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有特点(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这一句话表达了观点,给人感受、启迪、教育(三)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或进行赏析)。方法:(1)答题格式:我喜欢 xx 句,因为它xx。(2)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然后依此去套写答案。修辞之美答题格式:这句(或段)运用XX的修辞手法,如(举例某一句或某一段);运用XX的修辞手法,使(能)(套写修辞的作用)注意:在答题时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写,否则就会很空。语言特色之美:(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等)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语言(自然朴素或生动优美)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关句子)”,它“(适当地选入下面词库中的语言)”。例: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