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法教学大纲讲解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07393588 上传时间:2023-08-2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能源法教学大纲讲解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能源法教学大纲讲解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能源法教学大纲讲解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能源法教学大纲讲解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能源法教学大纲讲解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能源法教学大纲讲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能源法教学大纲讲解(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能源法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中文名称: 能源法 课程英文名称 :Energy Law 课程类型 :必修课 (目前暂为限选课) 总 学 时 : 理论学时 36 学 分: 2适用专业:法学本科各专业开课院系 :经济法学院、民商法学院、行政法学院及法学院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1性质:本课程是法学专业本科段必修课程 2任务:本课程的内容包括能源概述、能源利用与全球可持续发展、能源法的立法原 则和法律制度、 以煤炭法、 节约能源法、 可再生能源法和电力法为主要内容的能源立法探讨、 能源税收与环境保护、 国外的能源立法与能源政策等。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系统学习, 学生能 比较全面地了解能源法的基本理论知

2、识, 使学生系统掌握我国能源法理论及其相关的法律法 规,分析我国能源的立法、 执法和能源实践的问题, 培养学生运用能源法的原理分析和解决 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已经制作较为完善的多媒体课件,因此要求多媒体教室配合。四、理论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第一章 能源概述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能源的概念及其分类, 使学生了解能源对于推动人类社会 发展的重要作用和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内容 基本知识点 :1. 能源的概念及其分类2. 能量转换与传递3. 能源问题以及能源对于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和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意 义。主要内容 :1. 能源的概

3、念及其分类概念: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进行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对于能源的准确定义多种著述皆有论及。科学技术百科全书 认为:“能源是可从其获得热、 光和动力之类能量的资源”; 大英百科全书说:“能源是一个包括着所有燃料、流水、阳光和风的术语,人类用适当 的转换手段便可让它为自己提供所需的能量”; 日本大百科全书说:“在各种生产活动 中,我们利用热能、机械能、光能、电能等来作功,可利用来作为这些能量源泉的自然界中 的各种载体,称为能源”;我国的能源百科全书则将能源定义为“可以直接或经转换提 供人类所需的光、热、动力等任一形式能量的载能体资源。”可见,能源是一种呈多种形式 的,且可以相互转换的能量的

4、源泉,是自然界中能为人类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资源。我国立法中能源的相关定义: 能源法(征求意见稿)第二条试将能源定义为: “本法 所称能源是指能够直接取得或者通过加工、 转换而取得有用能的各种资源, 包括煤炭、 原油、 天然气、 煤层气、水能、核能、 风能、 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一次能源和电力、热力、 成品油等二次能源,以及其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2007 年 10 月 28 日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自 2008年 4 月 1日起施行)第二条明确了 “本法所称能源,是指 煤炭、石油、天然气、生物质能和电力、热力以及其他直接或者通过加工、转换而取得有用 能的各种资源。

5、” 2005 年 2 月 28 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 (自 2006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则在第二条指出: “本法所称可再生能源,是指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 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 ”分类:( 1)能源按照不同的生成方式可分为 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 。一次能源是指可以从 自然界直接获取的能源。 其中煤炭、 石油和天然气是千百万年前理在地下的动植物经过漫长 的地质年代形成的, 又称为化石能源, 它们是当今世界中一次能源的三大支柱, 构成了全球 能源家族结构的基本框架。一次能源中还包括水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 质能以及核能等。 二次能源是指无法从自然

6、界直接获取, 必须经过一次能源的消耗才能得到 的能源。电能是最主要的二次能源。 ( 2)一次能源按其能循环使用和不断得到补充,又分 为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如化石燃料、核燃料均为不可再生能源,太阳能、水能、风 能、生物质能和地热能等均为可再生能源。 ( 3)此外,按能源的使用状况,还可将其分为 常 规能源和非常规能源 (传统能源和新能源) ;(4)按流通情况, 分为 商品能源和非商品能源 ;(5)按能源利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程度,还可将其分为清洁能源和非清洁能源 。( 6)世界 能源委员会推荐的能源类型分为:固体燃料、液体燃料、气体燃料、水能、电能、太阳能、 生物质能、风能、核能、海洋能和

7、地热能。2. 能量转换与传递 各种能源形式可以互相转化,在一次能源中,风、水、洋流和波浪等是以机械能 (动能 和位能 )的形式提供的,可以利用各种风力机械(如风力机)和水力机械(如水轮机)转换 为动力或电力。 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常规能源一般是通过燃烧将燃烧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热 能可以直接利用, 但大量的是将热能通过各种类型的热力机械 (如内燃机、 汽轮机和燃气轮 机等) 转换为动力, 带动各类机械和交通运输工具工作; 或是带动发电机送出电力,满足人 们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的需要。 一般认为, 一次能源中转化为电力部分的比例越大, 表明电气 化程度越高,生产力越先进,生活水平越高。3. 能源问题及

8、能源对于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和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能源问题: 最初的能源问题集中表现为传统意义上的能源安全问题, 即如何保障实现本 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能源有效供给问题。 20 世纪 70 年代爆发的两次石油危机使能源安全的 内涵得到极大拓展, 特别是 1974 年成立的国际能源署正式提出了以稳定石油供应和价格为 中心的能源安全概念, 西方国家也据此制定了以能源供应安全为核心的能源政策。 当前世界 所面临的能源问题呈现出与历次石油危机明显不同的新特点和新变化, 它不仅仅是能源供应 安全问题,而是包括能源供应、能源需求、能源价格、能源运输、能源使用等一系列问题在 内的综合性风险与威

9、胁, 同时, 能源环境安全问题正日益成为关注的焦点和国际。 能源的消 费过程和由其带来的环境后果亦要由全球来协作实现和承受。 与经济全球化、 环境问题全球 化伴生,能源问题亦已成为全球性问题。能源对于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和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能源是整个世 界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最基本的驱动力, 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关系一国的经济命脉和民生 大计。 能源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 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事关经济安全 和国家安全,能源资源问题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第二章 能源利用与全球可持续发展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能源利用与

10、气候变暖的关系, 使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 与能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涵义。 教学内容 基本知识点 :1. 能源利用与气候变暖2. 可持续发展战略与能源可持续利用 主要内容 :1. 能源利用与气候变暖人类的各种活动特别是化石燃料的燃烧所产生的温室气体(CO2,甲烷, CFCs 和氮氧化物)持续增加会改变地球的气候。 将能源问题与环境和气候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碳循 环( carbon cycle )。碳循环是指自然界中的碳在各类生物的作用下,在有机态和无机态之间 不断地转化和循环的过程。自然界的碳循环依据自身的生态规律维持着固有的平衡和循环, 直到工业革命的来临。 工业革命在给人们带来生产方式的崭

11、新变革的同时, 对能源的特别是 化石燃料的使用规模也出现了质的飞跃。化石燃料是古代动植物固定的碳,它们在燃烧时, 释放出大量二氧化碳, 从而使亿万年来贮存在地层中的贮存库中的碳在短短的数百年乃至于 数十年的时间中加入到交换库的碳循环中来。 矿石燃料成为人为产生温室气体的一个最大的 排放源。2. 可持续发展战略与能源可持续利用 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指: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 害的发展 ”。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依据在于, 第一, 中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实施可持续发 展战略。我国人口众多, 人均资源相对较少, 环境承载能力有限, 这些是制约经济和社会发 展的基本

12、因素。第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 面临着提高社会生产力、 增强综合 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历史任务。同时,又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的严峻的挑战,实 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必然选择。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经济与人口、资源、 环境、 社会的相 互协调中推动经济建设的发展,并在发展过程中带动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问题的解决, 从而实现经济、资源和生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可持续发展总纲(国家卷) 认为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应当遵循七个原则:始终 保持经济的理性增长;全力提高社会发展的质量;

13、满足“以人为本”的基本需求;调控人口 的数量增长,提高人口的素质; 维持、扩大和保护自然资源基础和生态服务能力; 集中关注 科技进步对于可持续发展瓶颈的突破;始终调控效率与公平的平衡。能源可持续利用的实质是建立一种满足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动态能源结构, 要努力做到 经济发展与能源利用的协调,最终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 环境达到整体协调。 能源持续 利用主要包含能源的持续供给、合理利用、有效保护和降低环境代价等内容。第三章 能源法的立法原则和法律制度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能源立法的原则、 明确能源法的法律制度、 了解能源立法 的历史和现状以及当前在制定能源法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

14、问题。 教学内容 基本知识点 :1. 能源法的立法原则2. 能源法的法律制度主要内容 :1. 能源法的立法原则( 1)能源可持续性利用原则能源的可持续性利用,是指以可以持续的方式利用能源,对于可再生能源而言, 指的是在保持他的最佳再生能力下利用, 对于不可再生能源而言, 指 的是保存和不以使其耗尽的方式利用。(2)能源市场化配置与政府管制相结合的原则这是指以市场为能源的基础配置手段, 但是能源的市场化配置同样存在弊端, 故必须始终坚持将能源的市场化配置与政府对能源进 行必要的管制相结合的原则。(3)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在以化石能源为主要能源的今天,能源的利 用势必会造成环境的破坏,

15、为实现代际公平的价值理念, 须始终贯彻能源的利用与环境的保 护的宗旨。(4)以人为本的原则能源的开发利用关系到每一个人的生存质量,故在能源法中应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并以此为基础, 促进公共参与制度、 普遍服务制度等的建立和完 善。(5)能源国际合作的原则鉴于能源的稀缺性以及我国巨大的能源需求量,我国必须 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能源国际合作是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协调与世界各国关于能源开 发交通利用等各方面的关系。2. 能源法的法律制度(1)能源综合管理制度是指通过各方面的积极协作对能源的开发利用活动进行系统 性的管理,包括行业自律、产权管理、进出口管理、标准化管理等等)(2)能源战略与

16、规划制度是指对能源的开发、利用、运输、供给等事项应当事先从 宏观上予以安排的制度。(3)能源市场配给制度是指以市场为基本的能源配置手段并减少政府指令性计划干 预的制度。(4)能源科技创新制度科技创新是保障能源安全的根本途径,能源科技创新制度就 是要通过法律的手段促进能源科技的开发及应用。(5)能源应急储备制度是指为应对能源危机而建立的安全预警和应急制度,对重要 能源进行储备是能源应急制度的重要内容。(6)能源价格与财税制度是指通过价格和财税机制保障能源的可持续利用的制度。(7)能源监督检查制度是指发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对能源开发利用活动中的违法行 为进行监督检查的制度。(8)能源法律责任制度是指对各种违反能源法规定的行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