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单元总结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07388328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792.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单元单元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第八单元单元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第八单元单元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第八单元单元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第八单元单元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八单元单元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单元单元总结(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单 元 总 结技能储备观察和实验是生物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生物科学的每一个原理,每一种现象,每一个知识点都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探索实验设计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明确实验目的:只有明确该实验设计要解决什么问题,或探索、验证什么结论,才能确定实验原理和实验变量。 (2)实验原理:是实验得以实施的理论依据,决定实验中主要实验步骤的设计及相应实验试剂、材料的选择。(3)对照组的设置:一个完整的实验设计应包括实验组和对照组。接受变量处理的为实验组,自然状态下的为对照组。(4)找准实验自变量,控制无关变量,实现单一变量原则。变量(因子)是指实验操纵控制的特定因素或条件。实验变

2、量(自变量)是指实验中由实验者所操纵、给定的因素或条件;反应变量(因变量)是指实验中由于实验变量而引起的变化和结果;无关变量(控制变量)是指实验中除自变量以外的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或条件。通常实验变量是原因,反应变量是结果,二者具有因果关系。实验的目的在于解释这种前因后果。例如,在“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实验中,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为自变量,而插条的生根数量为因变量。插条的生理状况、溶液的量、浸泡的时间、部位及扦插后的处理等为无关变量,必须保持一致。(5)实验方案的评价与改进:实验方案的评价首先要对正确与否做出判断。实验改进必须在原实验基础上进行,不得重新设计,否则可判

3、0分。命题规律从近年高考生物试题看,本单元知识点主要侧重于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机制及破坏实例、水盐平衡调节、体温调节、血糖调节、特异性免疫过程分析比较、艾滋病及一些新发现传染病的机理及预防、反射弧各部分的功能及各部分异常引起的功能异常分析、高等动物激素的分级调节与反馈调节。结合生活情景、生活实例将各知识点综合应用,以简答题的形式考查较多,也可以图解形式考查学生对发病机制、原理的掌握,考查学生的分析、综合判断能力。命题趋势以生命调节机制为基础,联系具体生命现象、病理现象,整体把握生命调节的生理过程。分析近几年高考试题,题型既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并且“反射弧的异常分析”“兴奋传导方向”常以实验设计

4、的形式出现。由于情景新颖,联系实际,需要较强的知识再现能力,故难度较大。案例示范1最新研究发现,分布于胃肠道的迷走神经有两类感觉神经元,一类是胃壁中的GLP1R接受张力刺激产生并传递“饱腹”信号;一类是GPR65通过分泌受体感受食物释放的化学信号,进而调控肠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此外,胰岛素和瘦素也与饱腹感的产生有关,进而调节进食量。据图回答:(1)迷走神经的这两类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的离子变化是,它们信号转换的不同点是。 (2)当人处于饥饿状态时,血液中的胰岛素浓度降低,瘦素浓度(填“升高”或“降低”),作用于下丘脑,下丘脑通过释放将信号传递给脑干。 (3)型糖尿病人(患者体内产生胰岛素的能力并

5、非完全丧失)的症状之一是“多食”,据图分析可能的原因是。 (4)若某肥胖患者是瘦素基因突变引起的,结合生活经验,请你对该患者提出合理的饮食建议,并简要说明理由。 解析(1)动作电位的产生是Na+大量内流造成的,两类神经元接受的刺激一类是胃壁中的GLP1R接受张力;一类是化学信号,因此信号转换的不同点是前者将物理刺激转变为电信号,后者将化学刺激转变为电信号。(2)由题图信息可知,胰岛素能促进瘦素的合成,两者共同作用于下丘脑调节饱腹感,因此当血液中的胰岛素浓度降低时,瘦素浓度也会降低,下丘脑在该调节过程中作为神经细胞,分泌神经递质作用于下一个神经元。(3)若患者体内产生胰岛素的能力并非完全丧失而患

6、糖尿病,说明胰岛素分泌量减少,胰岛素的分泌减少引起瘦素减少,进而不易刺激下丘脑产生饱腹感。(4)若是瘦素基因突变造成的肥胖,则是由于瘦素不足,饱腹感不易产生,过量的饮食造成的营养过剩,因此要定量合理地饮食,不能凭饱腹感来确定饮食量。答案(1)Na+大量内流前者将物理刺激转变为电信号,后者将化学刺激转变为电信号(2)降低神经递质(3)型糖尿病人分泌胰岛素和瘦素的量少,不易引起脑干的饱腹中枢兴奋(4)定量合理地饮食。该患者缺乏瘦素,不容易产生饱腹感而启动饮食终止机制案例示范2某小组研究干旱对玉米叶片内生长素和脱落酸浓度的影响,数据如图所示,据图分析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A.干旱对玉米叶片中脱落

7、酸的影响远远大于对生长素的影响B.干旱对玉米叶片中生长素的影响远远大于对脱落酸的影响C.随着干旱时间的延长,玉米叶片内的生长素浓度减少量越来越大D.随着干旱时间的延长,玉米叶片内的脱落酸浓度越来越大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干旱时脱落酸对照组和实验组相差很大,而生长素对照组和实验组差别不大,说明干旱对玉米叶片中脱落酸的影响远远大于对生长素的影响,A项正确,B项错误;随着干旱时间的延长,玉米叶片内的生长素浓度在第67天左右减少量最大,脱落酸浓度趋于稳定,C、D项错误。答案A社会责任:飘扬的红丝带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或称后天免疫缺乏综合征,英语:Acquired immune deficien

8、cy syndrome, AIDS,音译为艾滋病),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称HIV)引起的,因免疫系统受到破坏,逐渐成为许多伺机性疾病的攻击目标,促成多种临床症状,统称为综合征,而非单纯的一种疾病。这种综合征可通过带有病毒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液、乳汁而传染。每年的12月1日为世界艾滋病日。红丝带是对HIV和艾滋病认识的国际符号,它代表了关心,这一标志被越来越多的人佩带,用来表示他们对HIV和艾滋病的关心,关心那些活着的HIV感染者,关心那些已经死去的病人,关心那些受艾滋病影响的人。红丝带是一种希望的象征,象征疫苗的研究和治疗感染者的成功,象征HIV感染者生活质量的提高。红丝带代表着一种

9、支持,支持HIV感染者,支持对未感染者的继续教育,支持尽全力去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和疫苗,支持那些因艾滋病失去至爱亲朋的人。1.(2016年江苏高考)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有高度变异性,感染机体后可损伤多种免疫细胞,并通过多种机制逃避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HIV感染人群比健康人群更易患甲型H1N1流感B.HIV的高度变异性,致使疫苗效果难以持久C.被HIV潜伏感染的细胞表面没有HIV蛋白,利于病毒逃避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D.HIV破坏免疫系统,机体无体液免疫应答,不能通过检测抗体来诊断HIV感染解析HIV感染人体后可损伤多种免疫细胞,使人体的免疫力下降,故HIV感染

10、人群比健康人群更易患甲型H1N1流感,A项正确;HIV的高度变异性,使原疫苗对变异后的HIV不能起到免疫预防的作用,B项正确;HIV蛋白是抗原,被HIV潜伏感染的细胞表面没有HIV蛋白,利于病毒逃避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攻击,C项正确;HIV主要攻击T细胞,机体仍保留部分体液免疫应答,故能通过检测抗体来诊断HIV感染,D项错误。答案D2.(2015年浙江高考)下列有关艾滋病(AIDS)的叙述,正确的是()。A.某些逆转录酶抑制剂可用于治疗艾滋病B.艾滋病主要是通过唾液、食物和昆虫传播的C.HIV的遗传物质直接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中D.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严重减退而体液免疫功能不受影响解析HIV为RN

11、A病毒,进入人体细胞后以自身RNA为模板逆转录形成DNA,所以逆转录酶抑制剂可用于治疗艾滋病,A项正确;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接触传播,一般不通过唾液、食物和昆虫传播,B项错误;HIV的遗传物质(RNA)不可能直接整合到人体细胞的染色体中,C项错误;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由于大部分的体液免疫需要T细胞的参与,在细胞免疫中T细胞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所以患者全部的细胞免疫和大部分的体液免疫丧失,D项错误。答案A见高效训练P731.(2018年武汉调研)在人体的内环境中可以发生的生理过程是()。A.RNA聚合酶与特定的位点结合,并转录形成信使RNAB.记忆B细胞

12、增殖分化成浆细胞C.丙酮酸氧化分解形成CO2和H2OD.食物中的淀粉经过消化分解形成葡萄糖解析RNA聚合酶与特定的位点结合,并转录形成mRNA的过程发生在细胞内部,不发生在人体的内环境中,A项错误;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属于体液免疫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B项正确;丙酮酸氧化分解形成CO2和H2O的过程发生在线粒体中,不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C项错误;食物中的淀粉经过消化分解形成葡萄糖的过程发生在消化道中,消化道直接与外界环境相通,不属于人体的内环境,D项错误。答案B2.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A.内环境中有葡萄糖、氨基酸、神经递质、抗体等物质B.摄入过多过咸食物后,会引起细胞

13、内液的量增加C.ATP的合成与水解不可能发生于内环境中D.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不同解析葡萄糖、氨基酸、神经递质、抗体等物质属于内环境成分,A项正确;摄入过多过咸食物后,会引起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增加,从而会引起细胞内液的量减少,B项错误;ATP的合成与水解发生在细胞内,不可能发生于内环境中,C项正确;一般情况下,生成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高,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低,D项正确。答案B3.渐冻人是指肌萎缩侧索硬化,也叫运动神经元病。它是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损伤之后,导致包括四肢、躯干、胸部、腹部等肌肉逐渐无力和萎缩。下图为渐冻人的某反射弧,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若以针刺S,渐冻人

14、无法感觉到疼痛B.若刺激处,在处可以检测到神经递质释放C.若刺激处,渐冻人的M发生轻微收缩,则该过程可以称为反射D.若刺激处,则在处可以检测到动作电位解析由于渐冻人损伤的是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只是传出神经元受损),因此,以针刺S(感受器),渐冻人能感觉到疼痛,A项错误;由于处位于传入神经上,刺激,在处可以检测到神经递质释放,B项正确;由于处位于传出神经上,刺激处,渐冻人的M虽然发生轻微收缩,但没有完整的反射弧参与,该过程不能称为反射,C项错误;若刺激处,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所以在处不能检测到动作电位,D项错误。答案B4.GABA(-氨基丁酸)作为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可引起细

15、胞膜电位的变化,从而抑制神经元兴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神经元处于静息状态时,没有离子进出细胞膜B.GABA的释放与高尔基体有关,不消耗能量C.突触前膜释放GABA后,经血液循环定向运输至受体细胞D.GABA作用于受体后,氯离子通道打开,导致氯离子进入神经细胞内解析神经元处于静息状态时,K+外流,A项错误;GABA的释放方式为胞吐,消耗能量,该过程中囊泡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B项错误;GABA由突触前膜释放后,经神经组织液扩散到受体细胞,C项错误;GABA为抑制性神经递质,作用于受体后,氯离子通道打开,导致氯离子进入神经细胞内,使得静息电位值更大,D项正确。答案D5.下列与正常人体内环境有关的说法,较为严谨的是()。A.细胞外各种离子的量与环境容纳量(K值)一样恒定不变B.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中能与细胞内液直接交换物质的是组织液C.内环境中各种激素的含量均有一个正常的范围D.大量饮水会抑制垂体细胞合成和分泌抗利尿激素解析正常情况下,内环境中各种离子的量在某一范围内波动,环境容纳量(K值)也是波动的,A项错误;组织液、血浆和淋巴都能与相应部位的细胞内液直接交换物质,B项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