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数学《二次函数性质的应用》教案北师大版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07381025 上传时间:2023-09-2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5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数学《二次函数性质的应用》教案北师大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九年级数学《二次函数性质的应用》教案北师大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九年级数学《二次函数性质的应用》教案北师大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九年级数学《二次函数性质的应用》教案北师大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九年级数学《二次函数性质的应用》教案北师大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数学《二次函数性质的应用》教案北师大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数学《二次函数性质的应用》教案北师大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东省枣庄四中九年级数学二次函数性质的应用教案 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能将简单的实际应用的最值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2、 掌握用二次函数的性质解决具体问题的一般步骤。3、 提高学生归纳、建模、转化、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 让学生体验知识来源于实践又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如何将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用二次函数求出最大(小)值。难点:将实际应用转化为数学问题,用二次函数求最值的建模思想。三教学过程的形成过程 成功的教案形成的过程各不相同,但有两点是必不可少的:第一,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许多老教师、名教师

2、的教学经验丰富,对教材的理解深刻,教学过程的处理得法,重点的突破和难点的化解都有独到的方法,是年轻教师得以学习的。值得借鉴的可以是一份完整的教案,也可以是教学过程某一个环节的教学,如新课的导入,概念的形成过程,重点的突破,难点的化解,解题步骤的归纳等学生不容易掌握的知识点。第二,执教者自身对教材的理解和独特的教学思路,在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教学大纲和阅读教科书后和教学参考书后,教师明确了数学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了解教科书中该节内容的编写意图,会形成对这一教学内容新的理解,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反映出自身的特色和风格,这样编写的教学过程才会有创新。“二次函数性质的应用举例”的教案,是一位青年教师根据如下

3、教案进行试教,经过其他教师听课点评后,再结合执教者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编写的一份教案,下面我们来看这份教案形成的过程。(一) 对被借鉴的教案的实施(课堂实录)和点评1、 复习提问师二次函数y=ax2+bx+c有哪些性质?生(略)评教师提出的问题范围太大,学生难以简要回答,只能照背教科书中二次函数的性质,花费了很多时间。这样的问题最好分解成小问题,让学生便于回答,又能复习二次函数的性质,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师下面大家一起做投影上的练习。(出示投影)已知二次函数y=x2-3x+2,填空:(1)图象的对称轴是,顶点坐标是。直线x=, (,)(2)开口方向是。(向上)(3)当x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当x

4、时,y随x增大而增大;当x 时,函数有最值,是。(,小,)(4)当x时,y0,若y2或1,1x0 解得:0x0师这样求窗户的最大透光面积,就转化为求什么?生求函数y=x=的最大值。师怎样求?生当x=1时,y的最大值是。师对,应注意x 的取值是否在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内。(教师板书解题过程)评(1)这种问答式的讲课方式,表面上看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都对答如流,没有任何障碍,但这样的问答结果,学生有没有真正掌握了问题所在,学生的思维是否被激起?(2)新课的引入缺乏新意,照搬照抄会让学生成为解题机器。教学中应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增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主动

5、地学习。师通过例1的讲解可知,用二次函数的性质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时,一般步骤是:列出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列解析式时要根据自变量的实际意义,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在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内,运用公式或通过配方法,求出二次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评数学课堂教育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能做的尽量让学生去做,教师在必要的时候加以点拨,像这种归纳最好由学生去完成,教师对不完整之外进行补充,让学生体验一次成功的感觉。师接下来看例2。(呈现投影片)例2 如图2,B船位于A船正东26Km处,现在A、B两船同时出发,A船以每小时12Km的速度朝正北方向行驶,B般以每小时5Km的速度向正西方向行驶,求A船何时

6、与B船相距最近,最近距离是多少? A A B B图2师要求两船相距最近,应先回答下列问题。(呈现投影片)设若经过t时,两船A、B分别到A、B,则AA= ,BB。(2)AB(3)若设两船的距离为s(km),写出s关于t的函数解析式s=(4)要求出两船之间的距离的最小值只要求什么?(指定一名学生填空:AA12t,BB=5tAB26-5tAB生要求最小值只要求二次三项式169t2-260t+676的最小值。师 多项式169t2-260t+676的最小值.怎么求呢?生甲当t时,有最小值576。生乙用配方法,1695t2-260t+676=(13t-10)2+576.当13t-10=0,即t=时,有最小

7、值576,则s的最小值为24评这个例题是一个运动点的问题,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采用多媒体动态图形,使问题更直观、形象,问题的解答过程可由学生学习小组讨论解决、以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3、课堂练习师下面做书本的练习。1 如图3,周长20m的篱笆,一面靠墙围成一个长方形的园子,怎样围才能使园子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 图3 2 把60表示成两个正数的和,使这两个数的乘积最大。3 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的和为2,求斜边的最小值,以及当斜边达到最小值时的两条直角边的长。(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点)评课堂练习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形成知识体系,把多个

8、练习题放在一起做有些枯燥,对巩固所学知识的效果不是最好,练习1、2可在例1讲解后就去完成,练习3放在例2讲解后做,这样更能使例题和练习配套,便于学生归纳总结。师请同学们考虑书本中“想一想”的问题。想一想:你能用配方法求函数y=x2+的最小值吗?(两名学生板演)生甲,.生乙,.师两个同学的答案谁正确呢?(学生沉默)师甲的结果是错误的,因为在实数范围内不存在x使x+ =0;乙的结果是正确的,当x=时, 4、课堂小结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1)分析题意,选取适当的量为自变量,列出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2)在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内,求出二次函数的最大(小)

9、值。5、布置作业(略)评本节课是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应通过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动手、观察、讨论、归纳去发现和解决问题,这样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新课的引入相当关键,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本节课的引入缺乏新意,难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对例题的解决了应引导学生去探求,教师不宜讲解过于细致,释疑要留给学生。(二)修改后成功的教案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板书课题:二次函数性质的应用。(1) 实验:学生用课前准备好的长6cm的细铝线围成一个矩形。量一量,你的矩形的长和宽是多少?算一算,你的矩形的面积有多大?比一比,谁围的矩形的面积最大?(2) 思考和猜想:围成的矩形的

10、长和宽有什么关系?矩形面积最大时长和宽有什么关系呢?(学生自由发言)( 长和宽的和是定长3cm;当长和宽相等时,面积最大)【提示】营造一个学生熟悉的但不被注意的实际情境,让学生体验“数学来自生活”、“数学就在你身边”;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想、探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3) 怎样用数学方法验证“长和宽相等时矩形面积最大”呢? 通过多媒体动态图形观察,矩形的和变化时,宽也在变化,若长为xcm,则宽为多少?(3-x)cm 矩形的面积怎样计算?面积y(cm2)与长x(cm)有什么关系?y=x(3-x) x的取值范围由什么确定?怎样求? 怎样求面积y(cm2)的最大值呢?

11、【提示】培养学生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去分析问题,发现问题中蕴藏着一些相互联系的变量,找出最有代表性的变量设元,从而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函数问题,使学生巩固数学建模思想。2、 例题分析,比较归纳(1) 例1用长6m的铝合金条围成如图4形状的矩形窗框,问宽和高各是多少时,窗户的透光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图4学生根据实验中的矩形进行分析,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结合下列问题进行启发: 本题中有哪些变化的量?哪个量与其他变量的关系都比较明显?(窗框的宽,窗框的高,窗框的面积) 设这一有代表性的量为x,请用x表示面积y。(学生口述,教师板书解题过程)【提示】与实际情形比较,培养学生类比能力,渗透比较思想,培

12、养学生发散思维,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体会数学应用意识。(2) 尝试反馈:如图5,用长20m的篱笆围成一个一面靠墙的长方形的园子,园子前面空出一段长1m的空隙为进出小门(小门不用篱笆),怎样围才能使园子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 1m图5 把60表示成两个正数的和,使这两个正数的积最大。(3) 归纳用二次函数解实际问题的步骤:(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并板书) 选择适当的变量为自变量; 列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在自变量取值范围内,求二次函数的最大(小)值,(用公式法或配方法)3、 深入探究,问题迁移(1) 出示实验中矩形的多媒体动态图形,如图6,在实验围成的矩形中,对角线L与边长(x)有何关系?学生观察发现:当矩形的边长AB变化时,它的对角线L的长也随着变化。DC3-XLAXB图6能否写出L关于x的函数关系?(L0x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