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寄生虫资料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07380222 上传时间:2024-03-07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9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兽医寄生虫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兽医寄生虫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兽医寄生虫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兽医寄生虫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兽医寄生虫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兽医寄生虫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兽医寄生虫资料(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寄生虫:暂时或永久地在宿主体内或体表营寄生生活的动物。宿主:凡是体内或体表有寄生虫暂时或永久寄居的动物。寄生:一种生物暂时或永久的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表或体内,并对后者造成不同程度损害。传播媒介:脊椎动物宿主间传播寄生虫病的一类动物,多指吸血的节肢动物。终末宿主: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虫体所寄生的动物体。中间宿主:寄生虫幼虫期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动物体。保虫宿主:某些惯常寄生于某种宿主的寄生虫,有时可寄生于其它一些宿主,但寄生不普遍,无明显危害,把这种不惯常寄生的宿主称带虫宿主:宿主被寄生虫感染后,随着机体抵抗力的增强或药物治疗处于隐性感染状态,体内仍存留一定数量

2、虫体的宿主。贮藏宿主:宿主体内有寄生虫虫卵或幼虫存在,虽不发育繁殖,但保持对易感动物的感染力。生物源性寄生虫:多宿主寄生虫,发育过程中需要多个宿主的寄生虫。土源性寄生虫:单宿主寄生虫,发育过程中仅需要一个宿主的寄生虫。媒介:在寄生虫与宿主的寄生关系中,任何能传播病原的生物称。完全变态:在虫体的发育过程中要经过蛹期的发育方式,这几个时期在生活习性和形态上彼此不同。不完全变态:在虫体的发育过程中要经过若虫期的发育方式,这几个时期在生活习性和形态上彼此相同。胎生:雌虫产出的是早期幼虫。卵胎生:雌虫产出的卵内已处于蝌蚪期阶段,即已形成胚胎。卵生:在线虫的生殖方式中,雌虫产出的卵尚未卵裂,处于单细胞期;

3、或雌虫产出的卵处于桑葚期,此两种情况称为卵生。感染性虫卵:感染性幼虫留在卵壳内不孵化出来的线虫第三期虫卵。感染性幼虫:能使动物机体感染的幼虫阶段,具有感染宿主的能力。一宿主蜱:蜱的生活史各期均在一个宿主上渡过,即从幼蜱开始在宿主体上吸血,后蜕变为若蜱继续吸血,再蜕变为成蜱,直到成蜱饱血后再离开宿主。(微小牛蜱) 包囊:许多原虫可以分泌一种保护性外膜,并进入静止阶段,这种静止期虫体称作包囊。二宿主蜱:幼蜱吸血,蜕变为若蜱以及若蜱吸血均在同一宿主上进行,若蜱饱血后才离开宿主,落到地面上蜕变为成蜱,然后成蜱再寻找另一宿主吸血,一生需要2个宿主。(囊形扇头蜱) 尾蚴:吸虫幼虫阶段的一种,从雷蚴产孔产出

4、,由体部和尾部构成。三宿主蜱:幼蜱在一宿主上吸血,饱血后离开宿主掉在地上蜕变为若蜱。若蜱再爬到另一宿主上吸血,饱血后又离开宿主掉到地上蜕变为成蜱,成蜱再寻找第三个宿主进行吸血。一生中需要3个宿主。(草原革蜱)自愈现象:一种非特异性保护性免疫,发生于同一虫体的第二次感染,其机理是初次感染的抗体和再次感染的抗原物质结合引起的过敏反应。梨形器:莫尼茨绦虫的虫卵为三角形、方形或圆形,卵内有一个含有六钩蚴的梨形器。二分裂法:核先分为两部分,然后细胞质纵向或横向分为两部分。孢子生殖:无性生殖方式的一种,是在有性生殖的配子生殖阶段形成合子后,合子所进行的复分裂,在卵囊内形成孢子囊和子孢子裂殖生殖:细胞核和其

5、基本细胞器先分裂数次,而后细胞质分裂,同时产生大量子代细胞。接合生殖:两个虫体并排结合,进行核质交换,核重组后分离,成为两个含有新核的虫体。配子生殖:虫体在分裂过程中,出现性的分化,一部分裂殖体形成大配子体,一部分形成小配子体,大小配子体发育成熟后,形成许多大配子和小配子,大小配子结合成为合子。 出芽生殖:先从母细胞边缘分裂出一个小的子个体,逐渐变大伊氏锥虫病又称“苏拉病”,是由吸血昆虫传播的一种原虫病,病原体是锥虫科,锥虫属的伊氏锥虫,临床特征为进行性消瘦、贫血、黏膜出血、黄疸、高热、心机能衰退、伴发水肿和神经症状。黑头病:又称盲肠肝炎,是由火鸡组织滴虫寄生于禽类的盲肠和肝脏引起的疾病,多发

6、于火鸡临床特征病禽呆立,翅下垂、步态蹒跚,畏寒,下痢,疾病末期,有些病禽因血液循环障碍,鸡冠、肉鬓发绀,呈暗黑色,因此称黑头病。成节:在幼节之后,节片内的生殖器官逐渐发育成具有生殖能力的雄性和雌性两性生殖器官。孕节:随着成节的继续发育,节片的子宫内充满虫卵,而其它的生殖器官逐渐退化、消失。囊尾蚴:为一个半透明的囊体,囊内含有液体,并有头节凹入。似囊尾蚴:为一个含有凹入头节的双层囊状体,并一端有尾巴样的构造。六钩蚴:排出体外时对中间宿主不具有感染性,只有经过在水中发育后才能形成成熟的。外面有密布纤毛的胚膜。宿主对寄生虫感染的抵抗机制主要包括:自然抵抗力、恢复力和获得性抵抗力。驱虫的原则:诊断准确

7、、合理给药、严防污染、谨防中毒、客观评价。寄生生活类型:互利共生、偏利共生、寄生。寄生虫病的危害:夺取宿主营养、机械性损伤、虫体毒素和免疫损伤作用、继发感染。寄生虫类型:内与外、单宿主与多宿主(土源性与生物源性)、永久性与暂时性、专性与兼性、专一与非专一。宿主类型:终末、中间、补充、贮藏、保虫、带虫、超寄生、传播媒介。寄生虫对宿主的危害:夺取宿主营养、机械性损伤、虫体毒素和免疫损伤作用、继发感染。致病作用:机械性损伤、吸取宿主的营养和血液、毒素的毒害作用、引入其他病原体。寄生虫抗原分类:按抗感染的功能分非功能抗原:不能引起明显的保护性免疫反应的抗原叫非功能抗原,多为体抗原;功能抗原或保护性抗原

8、:能引起保护性免疫反应的抗原,多为代谢产物。按抗原来源分1、体抗原或结构抗原:由寄生虫身体结构成份组成的抗原称为体抗原,也称为内抗原。2、代谢抗原或分泌排泄产物或外抗原寄生虫生理活性产物抗原叫代谢性抗原,大多数是酶。3、可溶性抗原:存在于宿主组织或体液中游离的抗原物质。它们可能是寄生虫的代谢产物;或死亡虫体释放的体内物质。寄生虫病的综合防制措施:1、动物驱虫,控制或消除传染来源:治疗性驱虫预防性驱虫2、切断传播途径,减少或消除感染机会:杀死外界环境中病原体,包括虫卵、幼虫、成虫等杀灭寄生虫的传播媒介和无经济价值的中间宿主,防止其传播疾病。加强肉品卫生检验。3、保护易感动物:提高动物抵抗寄生虫感

9、染的能力,减少动物接触病原体机会。寄生虫病诊断:1.临床诊断:流行病学资料;观察症状;病理学诊断; 2.病原学诊断:粪检,尿检,血检,组织液检查,皮屑检查; 3.辅助性诊断:动物接种,诊断性治疗,X光检查,穿刺检查;4.免疫学诊断:间接血凝实验,免疫荧光,免疫酶技术。寄生虫完成生活史的必备条件:A、必须有其适宜的宿主,甚至是特异性的宿主。B、虫体必须发育到感染性阶段(或叫侵袭性阶段),才具有感染宿主的能力。 C、寄生虫必须有与宿主接触的机会。 D、寄生虫必须有适宜的感染途径。 E、寄生虫进入宿主体后,往往有一定的移行路径,才能最终到达其寄生部位。 F、寄生虫必须战胜宿主的抵抗力。寄生虫病的传播

10、和流行条件:感染来源:病畜、带虫者;感染期;传播(感染)途径:经口感染;经皮肤感染;接触感染;经胎盘感染;经节肢动物感染;自身感染。易感动物:年龄、品种、营养、免疫状态。流行特点1.地区性:寄生虫病的流行常呈明显的区域性或地方性。2.季节性:寄生虫病的发生往往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或季节性差异。3.散发性:动物寄生虫病大多是呈散发性的,多以慢性经过致使畜、禽、鱼类消瘦、贫血、降低生产性能,影响畜(水)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从而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寄生虫生活史:产生后代离开宿主外界发育侵入新宿主发育成熟后代。寄生虫病流行影响的因素:生物学因素包括寄生虫与宿主等因素。(2)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理、生物种群

11、等。(3)社会因素包括社会经济状况、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水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饲养管理条件以及防疫保健措施等。寄生虫免疫逃避的机制:1.组织学隔离免疫局限位点寄生虫细胞内寄生虫被宿主包囊膜包裹的寄生虫;2.表面抗原的改变抗原变异分子模拟与伪装表膜脱落与更新;3.抑制宿主的免疫应答特异性B细胞克隆的耗竭抑制性T细胞的激活虫源性淋巴细胞毒性因子封闭抗体的产生;4.可溶性抗原的产生;5.代谢抑制寄生虫的免疫的特点和免疫预防方法:特点免疫复杂性、不完全免疫、带虫免疫;方法低剂量虫体感染,缺点:散毒;不能根除寄生虫感染。灭活的寄生虫和寄生虫粗提物,缺点:免疫效果差。提纯抗原

12、,缺点:难以批量生产和难以标准。致弱虫苗、异源性虫苗、非特异性免疫、基因工程苗、DNA疫苗免疫寄生虫免疫的一般机制包括:自然抵抗力、恢复力和获得性抵抗力。 自然抵抗力也叫自然抗性。指宿主在寄生虫感染之前就存在的、由宿主的种属所固有的结构特点和生理特性所决定的、且不被感染所提高的抵抗力。牛羊肝片吸虫感染的差别。恢复力指被寄生虫感染的个体对损伤恢复(补偿)的能力。恢复力是遗传的,与免疫反应无关。获得性抵抗力是指由寄生虫感染所引起的、由宿主免疫系统所参与的,能被寄生虫再次感染所提高的抵抗力。宿主对寄生虫感染产生的免疫又可分为消除免疫和非消除免疫。免疫应答过程:抗原的处理与呈递、T细胞活化与细胞因子的

13、产生、抗原与抗体的结合及抗体的功能、细胞免疫效应。细粒刺球蚴(肝、肺)并殖吸虫(肺)柔嫩艾美尔球虫(盲肠)胎生网尾线虫(支气管)-本分体吸虫的中间宿主为(钉螺);是以(尾蚴)阶段感染终末宿主;寄生于哺乳动物的(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内。-线虫的生殖方式可分为(卵生)(卵胎生)(胎生)。-卡氏住白细胞虫(鸡)肝吸虫(椎实螺)牛带绦虫(牛)猪后圆线虫(蚯蚓)-人感染猪囊尾蚴的两个途径是(食入被猪带绦虫的虫卵污染的食物)(猪带绦虫患者的自身感染)。-猪蛔虫病广泛流行的原因是(蛔虫生活史简单)(蛔虫繁殖力强)(虫卵对外界因素有较强的抵抗力)。-昆虫的发育为(变态发育);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日

14、本分体吸虫的发病机理:尾蚴穿过皮肤时引起尾蚴性皮炎童虫移行所经过的器官出现血管炎少数成虫可引起机械性损伤病变主要由虫卵引起,虫卵沉着在宿主的肝及结肠壁等组织,引起肉芽肿和纤维化。驱绦虫药:吡喹酮、硫双二氯酚、氯硝柳胺、丙硫咪唑、槟榔碱-驱吸虫药:吡喹酮、硝氯酚、丙酸咪唑、丙硫咪唑-驱球虫药:球疾灵、氯丙啉、地克珠痢、磺胺药、氯苯胍-驱线虫药:左旋咪唑、阿维菌素、伊维菌素、丙硫咪唑、噻嘧啶-既抗球虫,又促生产的药:莫能菌素、盐霉素、马杜霉素、沙拉里霉素。吸虫成虫外表形态:外形:背腹扁平,呈叶状;体色:乳白色、淡红色、棕色; 吸盘:口吸盘、腹吸盘。吸虫幼虫特点:毛蚴多为三角形,有纤毛,能在水中游动

15、; 5-6胞蚴;7-9雷蚴,在中间宿主体内;尾蚴有尾巴,在水中游动;囊蚴有口腹吸盘,有口、咽、肠管等,在中间宿主体内或附着在水草上。 吸虫虫卵特点;多呈卵圆形或椭圆形;有卵盖;颜色为灰白、淡黄至棕色;发育程度不同;比重大。吸虫的生活史:间接发育型: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或陆地螺);第二中间宿主(鱼、蛙、螺或昆虫)。虫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 吸虫病的预防:1.驱吸虫的药物(吡喹酮、硝氯酚、丙酸咪唑、丙硫咪唑);2.灭中间宿主螺类;3.加强饲养管理;肝片吸虫卵与姜片吸虫卵的区别:肝片吸虫虫卵较大,呈长卵圆形,黄色或黄褐色,前端较窄,后端较钝,卵盖不明显,卵壳薄而光滑,半透明,酚两层,卵内充满卵黄细

16、胞和一个胚细胞。姜皮吸虫虫卵呈淡黄色,卵圆形或椭圆形,卵壳薄,有卵盖,内含一个卵细胞,呈灰色,卵黄细胞有3050个,致密而互相重叠。日本血吸虫病寄生在人和多种动物(牛、羊、猪、马、驴、骡、犬、啮齿类等)的门V.和肠系膜V小血管内。形态特征成虫:异体,外观呈圆筒状,生活时呈合抱状态;细长;短粗,有抱雌沟,睾丸7个呈念珠状排列;腹吸盘具短粗的柄;虫卵:无卵盖,卵壳一端有小刺,壳上多粘有杂质,卵内含毛蚴。生活史特点:毛蚴主动侵入钉螺;无雷蚴和囊蚴阶段;以尾蚴主动侵入、感染终HO;可经胎盘传播;从经皮肤感染尾蚴至产卵约需3040天。6、主要通过接触含尾蚴的疫水经皮肤感染。流行的三个条件:虫卵能落入水中并孵出毛蚴;有适宜的钉螺供毛蚴寄生发育;尾蚴能遇上并钻入终宿主(人、畜)的体内发育。流行病学1.终宿主:人、牛、羊、猪、马等动物。2.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