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苏教版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题练习题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07379231 上传时间:2023-08-2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五年级苏教版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题练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小学五年级苏教版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题练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小学五年级苏教版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题练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小学五年级苏教版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题练习题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小学五年级苏教版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题练习题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五年级苏教版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题练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五年级苏教版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题练习题(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五年级苏教版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题练习题班级:_ 姓名:_ 时间:_1. 课内阅读。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1解释下面句子中带点的字。(1)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诣:_乃:_(2)孔指以示儿曰。 示:_曰:_(3)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未:_闻:_2仔细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1)对话意思:_(2)对话精妙极了,妙在何处?_2. 仔细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

2、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1)对话意思:_(2)对话精妙极了,妙在何处?_3. 文言文阅读。古人谈读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宋)朱熹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敢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清)曾国藩1解释加点字词。恒:_ 耻:_知:_ 识:_

3、厌:_ 漫浪:_2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_(2)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_(3)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_3谈谈你对读书的看法。_4. 课内阅读。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崔是夫子家禽。”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惠”在这里的意思是_。2判断下而的说法是否正确,对的画“”,错的画“”。(1)文中的“家禽”和现在的“家禽”意思一样。(_)(2)文中的“夫子”是指年老的人。(_)(3)这则文言文是周绕“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这句话写的。

4、(_)(4)这则文言文主要是通过人物对话来表现人物特点。(_)3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A.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B.孩子与孔君平针锋相对,生硬的态度让孔君平哑口无言。C.孩子采用否定的方式婉转对答,表现了应有的礼貌。D.孩子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那杨梅也不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5. 课外阅读我能行。音乐之都维也纳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它(座坐)落在阿尔卑斯山北麓的一个山(清青)水秀、风景如画的小盆地里,波光粼粼的多瑙河穿城而过。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18世纪以来,世界上许多著名的音乐家,如海顿

5、、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施特劳斯等,都在这里(度渡)过大部分音乐生涯,谱写了许多优美的乐章。维也纳的博物馆里至今还陈列着他们的乐谱和手迹。维也纳也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在这儿,到处可以看到大音乐家们的铜像或大理石像。为了纪念乐坛大师,维也纳的许多街道、公园、礼堂、剧院、会议大厅等,也多用音乐家的名字命名。就连王宫花园的花坪上,也用鲜花组成了一个巨大的音乐符号作为装饰。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人们在漫步时,随时可以听到那优雅轻快的华尔兹圆舞曲。夏天的夜晚,公园里还举行露天音乐演奏会,悠扬的乐声掺和着花草的芬芳,在晚风中飘溢、回荡。维也纳的许多家庭有音乐演奏的传统,尤其是在合家欢乐的时

6、候,优美的旋律传遍街头巷尾。更有趣的是,在举行集会、庆典甚至政府会议时,会前会后也要各奏一曲古典音乐,这几乎成了(贯惯)例。1选择文中括号内恰当的字,画上“”。2填一填。( )的摇篮( )的乐章( )的乐声( )的舞曲3文中画“”的句子中,“这”指的是什么?4请用“”画出文章的中心句。5文章从哪三个方面表现了维也纳是音乐之都?; 。6.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自相矛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誉之曰(称

7、赞)B.于物无不陷也(刺破)C.吾矛之利(好处)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句首发语词)2“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这句话的意思是:_。围观者质问卖者这句话之前,心里的想法是_。3“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_。4假如你是楚国商人,你该怎样来推销你的矛与盾?_5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_7. 课内阅读。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1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楚人有鬻盾与矛者(买)。B.其人弗能应也(楚人)。C.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8、(你)。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_3学习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了什么启示?_4请用“自相矛盾”写一句话。_8. 课内阅读。子曰:“温_而知_,可以为师矣。”子曰:“见_思齐焉,见不贤而内_也。”1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2解释所填的词语,把意思写在下面的横线上。_:_:_:_:3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_9.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1)吾忘持度

9、(_) A量长度 B量好的尺码 C长度 D温度(2)反归取之(_) A反正 B反转 C相反 D同“返”,返回2“何不试之以足? ”这句话是一个()。A.反问句B.陈述句C.疑问句D.否定句3用自己的话说说画线句子的意思。_4“及反,市罢,遂不得履。”这句话的意思是( )。A.等到回来时,街市已关门了,于是他没买到鞋子。B.等到回来时,街市仍开门,所以他买到了鞋子。C.等到鞋子的老板回来,他才买下了鞋子,回去了。D.到了街上返回来,街上已不再卖鞋了,他只好买了袜子回家。5从这篇寓言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A.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B.我们不能只相信尺码,不相信自己的脚。C.做事迷信教

10、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D.做事要坚信真理,不能轻易改变。10. 文言文阅读。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同“汝”)还,顾反,为女杀彘(猪)。”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子妻之市 之:往B.顾反,为女杀彘 反:同“返”C.妻适市反 适:往D.特与婴儿戏耳 特:特别2请把“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这个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译文:_3试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或简要说说它给你的启

11、示。答:_11. 课外文言文阅读。性缓一人性缓,冬日共人围炉,见人裳尾为火所烧,乃曰:“有一事,见之已久,欲言恐君性急,不言又恐伤君。然而言是耶?不言是耶?”人问何事,曰:“火烧君裳。”其人遽收衣而怒曰:“何不早言?”曰:“我道君性急,果然。”(注释)恐:担心遽:(j)立即,匆忙。1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1)见人裳尾为火所烧(_) 为了因为被(2)欲言恐君性急(_)欲望 想要贪欲2下列句子中的“之”与“见之已久” 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圣人之道B.吾欲之南海C.皮之不存D.人非生而知之者3翻译下面的句子。我道君性急,果然。_4这则故事讽刺了生活中的哪类人?_12. 课外阅读。小时了了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y)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c j)。(注释)孔文举:孔融,字文举,是汉代末年的名士、文学家。诣:到。清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